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故宫、东陵和北陵: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沈阳故宫、东陵和北陵: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621年3月,接连攻下沈阳和辽阳,并陆续占领辽河以东的全部地区。沈阳故宫是后金巩固了东北地区统治权之后,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营建的一座皇宫。沈阳故宫全部建筑有90余所,300多间,占地6万多平方米,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轴线,将皇宫分为东、中、西三路。建立沈阳故宫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后,葬于沈阳的东陵和北陵。东陵,在沈阳市东部丘陵上,本名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后妃的陵墓。

沈阳故宫、东陵和北陵: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故事

云 天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在赫图阿拉新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城堡(今辽宁新宾县老城)。老城是努尔哈赤的都城,清代文献称老城为赫图阿拉。它位于山岗的北坡,坡度平缓,向前延伸,形成一马蹄状的台地。努尔哈赤就是利用这块台地,依山建城。北城墙紧紧贴近从跟前流过的苏子河,这条河成为一道天然的护城河。俗称旧老城(老城西南方向)就是努尔哈赤最初建城的地方,两城相距15里许。

关于努尔哈赤迁城,当地流行着一个神话传说:努尔哈赤每天早晨起来总听到东山有鸡叫声,同时还有两只鸽子飞离此城,飞到建老城的地方停下来。努尔哈赤认定这是上天的启示,要他迁离此处。于是,他放弃了这座城,到鸽子落下的地方建新城。把他常听到鸡叫的那座山,命名为“鸡鸣山”,至今人们对这座山还这样称呼。

努尔哈赤迁到老城后,用了3年时间,修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内外城。为了鼓励夫役的劳动热情,大量屠宰牛羊,先后5次犒赏他们。

由于统一战争的需要,手工业生产带有军事色彩。在老城北门外,是专制铠甲的铁匠专门居住区,南门外是专门制造弓箭匠人居住区。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住了18年,这里便成为女真族政治中心。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这里建立了后金政权,称后金国汗。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后金转守为攻。1621年3月,接连攻下沈阳和辽阳,并陆续占领辽河以东的全部地区。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他派兵丁营造沈阳城池,招募良匠,建筑宫殿。

沈阳故宫是后金巩固了东北地区统治权之后,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营建的一座皇宫。皇宫开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历时11年基本建成。

这座宫殿很大,后宫是山水亭台、凤飞彩壁,前殿是玉龙盘柱,金碧辉煌。建成后,努尔哈赤前前后后看了一遍,很合心意,唯独正殿宝座顶上还缺一块匾。他心想,应该悬上一块匾额,可是这个匾额上写什么呢?于是就召集大臣们前来商量。文官们都要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七嘴八舌地你一言我一语,送上一大堆奏章。努尔哈赤精汉文,一看都不行,所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让天下的书生们都来献匾。

一天,有个18岁的教师献了“移步视钦”四个字。努尔哈赤把他叫来,问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教师说:“这四个大字,就是让皇帝坐在宝位上的时候,处处都要以国事为重,不要忘记百姓,要常到下面,体察民情,才能把国家治好。”几句话说得努尔哈赤满心欢喜,立即移步下殿,扶起这位青年,命他坐下,摆上几案,让人侍候笔墨。这个青年挥笔写下了“移步视钦”四个大字。然后,努尔哈赤找名匠雕刻真金铸塑。这块匾,就挂在了大殿的正厅上了。

沈阳故宫全部建筑有90余所,300多间,占地6万多平方米,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一条轴线,将皇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为皇宫主体。崇政殿为皇宫迎殿,是皇帝日常朝会之所,配以飞龙阁、翔凤阁、师善斋、日华楼、霞绮楼、凤凰楼。还有帝妃们寝居的东西配宫以及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迪光殿、保极宫、崇漠阁等。东部建筑以大政殿为中心,左右辅以翼王亭、八旗亭等建筑15座,是王公大臣议政的地方。西部建筑以文溯阁为中心,配以仰熙斋、嘉荫堂等,是贮藏《四库全书》和供皇帝读书的地方。

1626年,努尔哈赤向明朝用兵被击败,受伤而死。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www.xing528.com)

皇太极仿明朝官制,吸收汉族文化,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以“贝勒”(亲王)一人总理部务,贝勒下设承政、参政、启心部等分掌其职。六部分别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事务。开始,各部之权掌握在各贝勒手里。随着皇太极汗位的巩固和加强,他下令停止贝勒干预政务,将执掌六部之权完全集中于自己一身。这使后金政权在封建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随着形势的发展,机构不断完善。1636年3月,改原设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内国史院,负责记注皇帝起居、诏令,保管御制文字,编辑外国“往来书札”,纂修先朝实录及本朝史书,编纂一切机要文件及官员章奏,撰拟祝文、诰命、册文等。

内秘书院,掌管和撰拟对外“往来书状”,并为皇帝起草敕谕、祭文,以及书录各衙门的奏疏和词状。

内弘文院,负责注释古今政事得失,并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以及教诸亲王,颁行制度等等。

内国史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内秘书院设大学士二人,学士一人;内弘文院设大学士一人,学士二人。在内三院供职的官吏,以满人为主,兼有汉人和蒙古人。初设四名大学士,两名满人,两名汉人。对皇太极言听计从的汉族文官范文程就任内秘书院大学士。内三院大学士和学士有参预国家机密,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政以及评论八旗事务之权。

紧接着,皇太极又设立监察机关——都察院。其位在六部之上,官制与六部相同,也由满、蒙、汉人担任。皇太极亲自过问都察院的职权范围。

皇太极从1629年到1638年,不到10年时间,先后设立文馆、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等国家机构,为清朝夺取全国政权架起了四梁八柱。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于沈阳皇宫,宣布改国号为清,称皇帝,年号崇德。清朝继续完成对东北女真各部的统一,并连年对明朝用兵,成为明朝统治者最大的威胁。

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皇宫一直作为陪都宫殿,历代皇帝都来东巡祭祖。建立沈阳故宫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死后,葬于沈阳的东陵和北陵。

东陵,在沈阳市东部丘陵上,本名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后妃的陵墓。建于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清康熙、乾隆两朝又加以增修。建筑以方城为主,前有正红门和砖砌的台阶108磴。正红门内外有石雕华表骆驼、狮子和牌坊等。108磴的台地上建有碑楼和祭祀用的茶果坊、省性亭等。方城有隆恩门、隆恩殿以及东西配殿。方城后面的月牙城,即努尔哈赤和那拉氏的合葬处,整个建筑规模宏伟,气魄浩大。

北陵,在沈阳市北部,本名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后妃的陵墓。建于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历时8年竣工。清康熙时又增修了碑楼,建筑形式与东陵相似。隆恩殿建筑在雕刻精美的花岗石台基上,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现为北陵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