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大学毕业后,您就回到广东从事民族学术研究,那时候工作条件肯定很艰苦吧?
李筱文:那肯定,当时去瑶族、畲族地区做调查,生活艰苦,吃的是稀饭、地瓜、青菜,很少有肉;住的是泥墙房子,交通也不便利,靠着一双脚走遍瑶家畲乡。那会也没如今这么多先进的研究设备,野外调查采访全靠手笔记录。我记得当年为了写好《排瑶服饰研究》这篇论文,跑遍了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八大排瑶山,请教了数十位瑶族老人和妇女;为了收集广东畲族的历史资料,一个人来回走访潮州山梨、碗窑等畲族聚居山寨,和当地畲族同胞同吃同住了二十多天。尔后,我们在广州地区做一个在穗瑶族外来工青年的思想状况调查,我和同事一起走访了十余家工厂企业,协助电视台拍成专题新闻片,让大家了解到少数民族外来工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状态。我时常和我们研究院的年轻人说,学术研究,尤其是民族研究要有吃苦耐劳的勇气,要多做野外考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才能掌握到第一手材料,才能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笔者:近几年来,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据说去年开馆的中国瑶族博物馆,您全程参与,做了许多工作。您能谈谈具体做了哪些吗?
李筱文:自从瑶族博物馆在省里立项之后,我就很关注这个项目,刚好连南县政府一直很希望研究院能给他们做一些技术指导,为此连南县政府聘请我作为瑶族博物馆的专家,受聘的还有广东省博物馆的两位研究员,他们现在已经升职为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瑶族博物馆从规划、设计到文物收集以及布展,我都有所参与。其中做得最多的就是帮助搜集海内外瑶族地区文物。在越南搜集瑶族文物时,我被越南政府国安人员跟踪暗查,出境之时还担心辛苦收集来的文物被查封;对瑶族博物馆陈列的壁画、经书、图画、装裱以及动画动漫设计,我都参与了审稿和指导。(www.xing528.com)
笔者:近些年来,除了瑶族博物馆,您还参与了哪民族文化保护和建设工作?
李筱文:确实有一些,比如联系广州大学的专家教授,协助广州市民宗局设计增城畲族民俗馆的建设,协助省民宗委设计连南连水村的特色村寨建设等。此外,我亲自参与论证广州回民公墓建设项目以及光塔岭南民俗民族风情街项目。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