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瑶族分布与茶叶产地:十年变迁

瑶族分布与茶叶产地:十年变迁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瑶族居住广东之时,正是海上茶叶之路盛行之时。与“海上茶叶之路”接上干系即缘至瑶族居地出产的茶叶。瑶族居地韶州府曾是历史产茶胜地,当地曲江罗坑瑶族口传饮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罗坑茶,由瑶民生产,茶园分布在25°至30°之间的山坡上,茶树种植实行“刀耕火种”。清代时期,瑶族的罗坑茶由外地茶商收购,销售至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地区,并受到他们的喜爱,故罗坑茶一直供不应求。

瑶族分布与茶叶产地:十年变迁

瑶族居住广东之时,正是海上茶叶之路盛行之时。隋唐时期,瑶族部分居住在湘、桂、粤边境,宋至元代,瑶族分布在滇、湘、黔、桂、粤五省;明代瑶主要分布在滇、湘、黔、桂、粤、闽、浙七地(其中实含畲族)。清代瑶主要分布在滇、湘、黔、桂、粤、闽及印度支那。广东的“瑶人非广东的土著民族而是湖南溪蛮或融百越的支裔”。据瑶学专家吴永章先生研究:瑶人的远祖可溯源到传说时代的“三苗”、夏商周时期的“荆蛮”、秦汉时期的“盘瓠蛮”。瑶人最早从苗瑶语族先民“盘瓠蛮”分离出来,名曰“莫徭”。据《梁书·张缅传》附传三四载:“梁大同九年(543年),张缅之子张缵,改为使特节,都督湘、桂、东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

当时湘州辖境内的零陵,治今湖南衡阳东北。可见,当时甚及粤北之地,即南岭山脉两侧的山险之地居住着“莫徭蛮”。这是瑶人载诸册籍的首次记载。从“历政不宾服”的记载,更可证“莫徭”生活在当地的历史还要更加悠久。

可以肯定的是,至隋代(581—618年)粤北已成为莫徭的重要地区。据《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载:“莫徭除以长沙郡为基地外,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巴陵(治今岳阳)、零陵(治今永州)、桂阳(治今郴县)、澧阳(治今澧县东南)、衡山(治今衡阳)、熙平(治今广东连县)皆同焉。”

至于熙平郡的辖地,共统九县。即桂阳(治今广东连县)、阳山(治今阳山)、连山(治今连山北)、宣乐(治今阳山南)、游安(治今怀集西)、熙平(治今连县西南)、武化(治今怀集西)、桂岭(治今连县西北)、开建(治今怀集西南)。

总之,隋代莫徭除遍布湖南省外,并南及粤北的部分地区。

唐代,湖南及粤北仍是莫徭主要基地。当时连州(治今广东连县),属湖南观察使管辖,当地“有夷人名瑶,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卷二九,“谭州”条)。因唐代连地莫徭势力极盛,引起世人关注。唐代诗人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更生动描绘了连地莫徭的狩猎生活。其诗云: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如烧。

围合繁钲色,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山上腰。

猜鹰虑奋远,惊麖时局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www.xing528.com)

箭头余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茄发丽谯。[3]

宋代,瑶族历史进入大发展时期。此时连地更成了湘南、粤北、桂北瑶人连片聚居区。如《宋史·蛮夷刘传一》卷四九三载:“瑶人,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这表明,宋代瑶人居于包括连州在内的南岭山脉两侧。

北宋时大批瑶人移入广东,其移入广东的主要路线是自湖南沿沅水而下,经贵州边境先入广西,于是分成两支,一支先占据了广西东部贺县一带,再逾岭而入广东之连韶;另一支则顺江而下,经苍梧,沿西江而入广东之封川、高要等地。“瑶人自宋时迁入广东,经元而至明,其势乃大盛。”“在瑶人极盛的明代,则广东全省瑶人主要分布地带计有二十一州县,共有瑶山八百九十一座,另瑶村二十六寨,其区域遍布于广东之北部、西部、南部各地。”[4]广东是瑶族南迁后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当时的瑶族人口归属广州府辖管。

而广州,则是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大港。早在秦代,广州就是犀角、象牙、翡翠、珠玑等外来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代,广州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商云集,贾耽(730—805年)描述的“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从广州经越南、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到达波斯湾的航线、航程。南宋时期,广州虽然被泉州超过,但仍是中国重要的港口。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官方的海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其间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

与“海上茶叶之路”接上干系即缘至瑶族居地出产的茶叶。南迁而来的瑶族定居广东后,有过一段安定日子。瑶族居地韶州府曾是历史产茶胜地,当地曲江罗坑瑶族口传饮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罗坑,地处韶关市曲江县区西南,在这里的深山或半深山中,居住着曲江区50%的瑶族过山瑶支系瑶民,以采集山林特产茶叶、冬菇、木耳、蜜糖等为生活来源,茶叶是当地较为大宗的土特产品。罗坑茶产地最高的山峰“船底顶”海拔1568米,山上遍布野生老茶树,生长于这里的瑶族茶农世代以种茶采叶为生,最大的野生茶单株可采制干茶40多斤。

罗坑茶历史悠久,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茶经》记载,“岭南茶产于韶州”,又据中国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庄雪岚两位研究员主编的《世界茶业100年》中研究论证,“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均已产茶”,可见唐朝时韶州境内的茶叶已经很出名。近代《中国茶事大典》对罗坑茶也有记载,2007年出版的《今日中国·广东卷》收编了罗坑茶的发展过程,较为详细记录了罗坑茶的发展进程。罗坑茶,由瑶民生产,茶园分布在25°至30°之间的山坡上,茶树种植实行“刀耕火种”。开垦茶园只把树木砍完,放火烧光杂物后即开始种植。

当地瑶民喜用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有山歌这样唱道:“瑶寨茶水誉四方,千里慕名来品尝。因为那年喝一碗,回家三天嘴还香。”

清代时期,瑶族的罗坑茶由外地茶商收购,销售至广州、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地区,并受到他们的喜爱,故罗坑茶一直供不应求。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广东年鉴》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曲江种茶10亩,产茶1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亩,收获面积466亩,总产7吨。据当地瑶民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罗坑茶曾为出口外销茶,沿着“海上茶叶之路”和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估计南来的茶叶经云南运往藏区)远销云南、东南亚,在东南亚一带有一定的知名度。据有关专家考证:罗坑茶可能是广东最早的熟茶,而有充分证据证明广东是全国最早生产普洱茶的产茶省。据说云南的现代普洱茶加工工艺技术是在赴广东考察学习后结合云南实际而形成。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编著的《中国普洱茶科学读本》中是这样记述的:“1974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派出昆明茶厂吴启英工程师、勐海茶厂邹炳良、下关茶厂办公室主任曹振兴赴广东口岸河南茶厂考察广东‘发水茶’制造工艺。回云南后,参考云南紧茶渥堆后发酵传统工艺,经多次反复试验,首先在昆明茶厂取得成功,后在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也试制成功。70年代中期,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所属三大茶厂便承担起利用人工渥堆后发酵工艺加快普洱茶熟成的新工艺生产普洱茶出口工作。”可见,广东是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现代普洱茶(熟普)的省份。广东普洱茶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罗龙新等人审评认为广东普洱茶“外形色泽红褐,条索紧细,级别分明,陈香显露;内质滋味浓醇且有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并且认为,“云南普洱茶的品质特点是浓度好,广东普洱茶是陈香好”。广东普洱茶不但品质优异,而且还畅销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并且出口量逐年增多。从1957年开始,至1965年出口普洱茶已达到572吨,至1975年达到1236吨,至1983年增加至3858吨(当年加工量已达8000吨)。至今广东仍有数十家普洱茶生产企业,年加工量超过5000吨,而出口量已超过6000吨,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万吨,出口量远远高于云南,居全国第一。

广东是全国最早生产现代普洱茶的产茶省,而广东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可能源于罗坑瑶族地区,罗坑茶原为茶团、茶饼,瑶族人说是为了迁徙和买卖携带方便。现在的罗坑茶为条形茶,外形色泽红褐,带烟火味、陈香,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醇回甘,泡饮后存放2~3天也不会产生异味或馊酸味。[5]

罗坑茶的制法虽与现代普洱茶的制法不尽相同,但其品质特点却与现代普洱茶(熟普)的品质特点极为接近。清道光年间进士黄培嵘等人编修的《英德县志》中记载的“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香古味醇,如朴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和《曲江县志》记载的“罗坑茶,色红味醇,经宿不变,功专消署”,以及《韶州府志》中记载的“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色红味醇,经宿不变”等记述的品质特征相一致,具有现代普洱茶(熟普)的品质特征。故罗坑茶可能是广东最早的熟普,其远近影响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