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旅游与博物馆:说瑶三十年

文化旅游与博物馆:说瑶三十年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生态博物馆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既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国内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促进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撞击与升华,进而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体系。随着文化旅游的日益盛行,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与博物馆:说瑶三十年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彰显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人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做的定性。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以文物、史迹、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在我国,发展旅游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在文化旅游所涵括的内容中,文物、史迹、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占据了重要阵地,广览博物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则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旅游项目,游览博物馆早就是许多国家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博物馆的展览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代人的对话,陈列展览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不是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游客具有吸引力。[5]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文化传播与传承方式的一种发展。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博物馆的发展更像是一个文化事象。

博物馆是市民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个高品位的文化场所中获得知识,并在博物馆幽静的氛围中得到放松,使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得到释放。

在西方国家,博物馆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美国,从1960年到20世纪末,博物馆的数量增长了15倍。美国人中在每一星期去参观博物馆的人数比上体育馆看球赛——像美式足球、棒球等的人还要多。[6]2010年,巴黎卢浮宫的游客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有850万人次之多。参观者好像工厂流水线上的加工品一样与《蒙娜丽莎》和其他馆藏珍品亲密接触。巴黎的博物馆亦是如此——在《艺术导报》一份“游客最爱博物馆及美术馆”的榜单上,巴黎除卢浮宫之外还有三家博物馆位于榜单前列。而纽约伦敦罗马的美术馆则得益于当地庞大的游客数量,伦敦的美术馆实行的免门票制度也提高了参观人数。对很多游客来说,到某个城市短游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受些文化熏陶才不虚此行。[7]

近些年,博物馆之所以能够迅速繁荣发展,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和博物馆特有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分不开的。博物馆的发展可以弥补现代城市发展所缺乏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特色可以通过城市中的博物馆得到体现。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亮点,是旅游业经营者们的重要发现。因此,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游客的观赏需求,增加自己的文化职能和业务职能。[8]诚然,博物馆对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适应,以及中国民众对博物馆的适应,需要经历一个发展直至成熟的过程。人们认可博物馆的旅游、休闲、取值功能,才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只有300余座博物馆,发展到今天,我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数目已有数千个。但除了一些叫得响的大的国家级、省级博物馆和名人馆、纪念馆外,真正能有很多人前往旅游、参观的博物馆并不多见。即使现在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仍有相当一部分博物馆,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处于门可罗雀的境地,许多博物馆的经营或是难以维持,或是举步维艰,需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自养能力。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球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中外学者共同研究出了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博物馆。其特点是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项,具有自然朴实的特点,能较好地满足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生态博物馆是对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一种博物馆新形式。它以原生态的各种方式记载和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民族地区向前发展。把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整合起来,并加以传承和研究。1995年,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已联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梭嘎乡创建了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中挪两国还拟定将在贵州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建立布依族文化生态博物馆,以形成不同民族文化类型的民族生态博物馆群。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的先河,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前景。

“旅游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结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既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国内地区间、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促进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撞击与升华,进而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体系。文化旅游及游览群博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反映,它渗透在旅游活动和旅游环境之中,体现在旅游主体在游览观赏和人际交流的实践过程中。[9]

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在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中,以亲身体验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某些生活方式为主题的怀古文化旅游、博物馆欣赏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专题游览项目之一。如坐落在詹姆斯河与约克河间的美国古城威廉斯堡,由于完整地保存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城镇风貌,使参观者感觉仿佛时间倒流了200多年,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名胜之一;亚洲的泰国故城香港宋城和北京大观园也都以模拟古代生活方式而成为门庭若市的文化旅游胜地。

随着文化旅游的日益盛行,博物馆作为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必须与当地民族博物馆携手,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坚守以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传承和发展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观念。瑶族地区依山傍水,建立村寨式的生态博物馆条件充足。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独特魅力,在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多样性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此外是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将原始神秘、内涵丰实、特质鲜明突出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的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确保原生态民族风情不改以及有效保护好文化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以本土民族风情为主线的文化、博览生态旅游。当地政府应改变和完善当前基于经济收益取向的旅游绩效评估方法和评价体系,在旅游发展的评价中加入环境、文化和社会的指标,同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为正在发展中的文化旅游“浇水”“培土”,使其得到切实的有机发展。[10]

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一个国家、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对外宣传该地的重要窗口,它的社会功能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而在文化旅游的热潮中,不少地方也希望依靠该地的博物馆来提升吸引力,取得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曾是边疆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却游客云集。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内蒙古、吉林等地区都迎来旅游的热潮,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中国最旺的旅游地,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宗教寺观、名胜古迹。广州广之旅旅行社提供的情况表明,节假日赴云、贵、川、新疆、西藏等地的旅客近年来增长幅度均超过50%,少数民族地区比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更具魅力。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世界屋脊”的布达拉宫、“壁画长廊”的敦煌曾获“中国最美的地方”殊荣。这些少数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是游客们不远千里造访的首要原因。在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村民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建成“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彝族村民穿上独特的民族服装,加入民族集体活动,成为成功的民族旅游文化示范点,吸引了大批游客。[11]

民族风情特色和博物馆文化被视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是一种地域与族群间求同存异的双向表达,也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强调和认同。瑶族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广东瑶族博物馆建成开馆契机,大力宣传和打造文化旅游。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保持传统的民族特色,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开发,保障民族群众共同享受旅游资源的公平。(www.xing528.com)

【注释】

[1]原载《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郭晓瑛:《论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3]潘守永:《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国家民委网站,2009-06-02。

[4]潘守永:《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国家民委网站,2009-06-02。

[5]郭晓瑛:《论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6]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7]《商务旅行》,2009年第6期。

[8]郭晓瑛:《论博物馆在城市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9]张亚娟:《文化旅游浪潮与博物馆发展之路》,《武汉学刊》,2010年第3期。

[10]陈鸣、李筱文、赵虹:《广东畲族乡旅游扶贫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07GH03)打印稿。

[11]《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中国最旺的旅游地》,新华网广东频道,2007-1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