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盘古开天辟地,是人类的始祖神。汉文史籍记载盘古神话,始见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其书云:天地开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身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五级四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髻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清浊,因风所感,化为黎民”[10]。瑶族经书《救患神头唱》一书说,“盘古有三百六十化,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太阴,骨头化为石头,肉身化为泥土,红血化为江河水,头发胡子化为各种植物,心肝化为鲤鱼,手足化为山树木,指甲化为辰星,头化为天,脚化为地”[11]。南朝梁伍昉的《述异记》所记与《三五历纪》大体相同,但是补述了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南海中盘古国,其人皆以盘为姓”[12](据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教授提供信息说,广东东莞沿海某一小岛盘姓人很多,可能与传说中的盘古国有关,但笔者没去实地考察取证)。任昉的《述异记》说,盘古是天地万物之主,万物是由盘古开始的。瑶族《寻亲歌信》诗云:“盘古开天又劈地,创造八卦立乾坤,先有盘古后天地,混沌之时盘古世。”[13]无论是汉文古籍还是瑶族歌典,都把盘古视为人类与天地的创造者。
而盘瓠则是瑶族盘瑶支系中众多分支的共同始祖。瑶族《评皇券牒》(《过山榜》)多载:“瑶人根骨,即系‘龙犬’出身。”关于盘瓠,瑶人不仅有传说,有故事,还有诗歌和绘画记载。他们把盘瓠(护)写上族谱、《过山榜》(《评皇券牒》)和《开山公据》,并画有《祖图》长卷、《祖图》挂画,将《盘瓠传说》编成《盘王歌》(或《盘王大歌》)及《高皇歌》,流芳万代以示铭记。盘瓠传说最早见于的史籍可能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宋罗泌《路史·发挥二》说:“应劭书遂以高辛氏槃大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五女,自相夫妻,是为南蛮。”但今本《风俗通》未见此文。现见于较早载入史籍的,是东晋郭璞珠《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条:“昔盘瓠杀戒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同为东晋人稍晚于郭璞的干宝在《晋纪》中说:“武陵、长沙、庐江、郡夷、槃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槃瓠凭山阻险,每常为害。杂糅鱼肉,即槽而号,以祭盘瓠。”又见《搜神记》说此段故事,后南朝宋人范晔作《后汉书·南蛮传》,集东汉应劭以来诸家关于盘瓠传说的记载而加以增删。除删去盘瓠得名,增加“今长沙武陵蛮是也”一段外,内容基本沿袭《搜神记》。[14]
《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盘瓠传说》如下:“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之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犬,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闕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帝悲思之,谴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吴梁符传租税之赋……”此记载承《风俗通义》之袭,故文笔相似。
在瑶族民间保存的《评皇券牒》对盘瓠的身世记载最为详细。瑶族《过山榜》(《评皇券牒》)记载的故事,意思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基本相似,其故事的内容大概叙述:上古时期,有一位皇帝人称为其“平王”,他驯养了一只身有五彩斑纹的龙犬,名曰“盘瓠”。龙犬日夜跟随着平王左右,甚得平王宠爱。当时平王国中常受番王侵犯欺负,平王忧虑外患,便张贴告示,招募灭番勇士,并许愿:谁能消灭番王,国库的金银财宝任他领取,皇帝的三个公主任他选娶。一天,龙犬盘瓠口衔皇榜奔上国殿,告诉平王说他要去消灭番王,平王心有疑问,再三询问龙犬有何能力?龙犬只是不断地点头,平王心领神会,得知盘瓠为己担忧,一心报国,决意出战。他心中不由大喜,并为龙犬饯行。龙犬离开皇宫,渡海七天七夜来到了番国。番王一见龙犬,得知这就是平王身边驯养的龙犬,心想龙犬离开主人投奔于我,必知其国寿寝就终无疑。不禁喜出望外,不仅收留龙犬,还为他举行盛大国宴。一日,番王领龙犬到御花园赏花品酒,番王为龙犬盘瓠的到来喝得酩酊大醉。趁着番王酒醉毫无防备,龙犬一把咬断番王脖子,衔着带血的头颅,一路飞身奔跑,渡海回到了平王宫殿前,让大臣把番王头颅献给平王。平王见龙犬果真杀番王立大功,大喜过望,马上设宴款待龙犬,但龙犬不吃不喝;端上金银珠宝,龙犬也不理不接;闷闷不乐地蹲在一旁,平王迷惑不解,皇后在一旁悄悄提醒说:“你出告示许诺三个公主任他选娶,龙犬想当驸马呀。”平王答到:“公主怎能与犬连理?”为此平王感到为难,三公主上前表示:“父王已经许愿,如果食言,必将失信于天下,以后国家有难,谁还肯为您出力。”公主的深明大义,让平王下了决心,同意招龙犬为驸马。当即叫来三个公主,依此走到龙犬跟前,任它挑选。大公主两眼朝天,二公主捏鼻撇嘴,只有三公主的眼神充满爱意,龙犬上前一口咬住三公主的裙脚,又蹦又跳,意为选定了三公主。平王看三公主也愿意,便成全了这门亲事。三公主与盘瓠龙犬成亲后,生活非常美满。平王与王后觉得奇怪,三公主便告知说,龙犬白天与晚上不一样,晚上是一个美男子,他身上的斑毛,是件五光十色的衣袍,王后对女儿说,既然晚上是人,白天也变成人岂不是更好?三公主说,若他白天成人,穿上如此华丽的衣袍,岂不是要与父王争王位?平王知道后发话:“不要紧,他变成人,就封他到会稽山七宝洞(有传南京十宝殿)做王嘛。”三公主将父王的意思告诉了盘瓠,盘瓠很高兴,对三公主说:“你把我放在蒸笼里蒸上七天七夜,便可脱去身上斑毛变成人。”公主照着盘瓠的话把他放进了蒸笼,一天,两天,三天……熬过了六天六夜,三公主担心盘瓠被蒸熟,赶紧揭开笼盖一看,龙犬果然变成了人,但因时间不足七天,头部与脚跟的毛发未能蒸脱,只好把头和脚部包扎起来,由此也沿袭成为今天瑶族人包头巾扎绑腿的习惯。盘瓠变身得与三公主成亲,被平王送入会稽山七宝洞,开山种田为生。以后便有了盘瓠生下六男六女的传说,同时传下瑶族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盘瓠与三公主苦心教育子女们打猎、耕织。平王得知后很欣慰,差人给盘瓠子孙送去金银珠宝,并颁布一份文榜:赐盘瓠六男六女十二姓,封给各不同官位,还全免盘瓠子孙后代的粮赋徭役。一天,盘瓠带着儿子们上山打猎,不幸被山羊犄角所触,跌入山崖丧生。为了悼念他,瑶族子孙把山羊的皮剥下来晒干制成鼓皮,把树干砍下做成长鼓,祭祀时敲起长鼓跳起舞,成为今天瑶族著名的“长鼓舞”。
盘瓠谢世后则被瑶族子孙代代祭拜,并奉尊为盘王。岁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把盘瓠龙犬奉为图腾般膜拜。盘瓠的传说也被瑶族人编进歌里广泛流传,而民间保留的《评皇券牒》则被认为是当时平王颁给瑶族人的文榜,瑶族从此持榜漂流迁徙,不赋徭役。自耕自食,自相婚配,代代相传,以示铭志。于是在每一份《评皇券牒》(《过山榜》)的首段,都会明确记载盘瓠的故事,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禾洞六冲尾黄法应收藏《评皇券牒》所载:(www.xing528.com)
“正(理)忠(宗)景定元年(1260年)……盘护(瓠)走舞如云飞,身游大海七日七夜,来到高王国中。时遇高王在朝认识盘护(瓠),喜笑曰:评王有此龙犬,今来投我国,必定败也……引盘护(瓠)入宫,置美味待之,情如珠玉。每坐朝常令侍侧,不离须臾……忽遇游赏百花林行宫,适时浓酒大醉,不省人事。盘护心内思报主之恩,功赏高大,用意将口咬杀高王,载取头级。复游大海回归殿下……评王令宫女插带梳妆,如花似玉,着宫女陪出。盘护向前咬住三宫女裙脚不放,要宫女嫁之于他。评王见盘护有灵性,嫁宫女为妻,令入内宫设宴成亲……赦令备鼓乐送去会稽山安住……后宫女生长(育)六男六女,王闻之赦赐各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高封酬赏,各给官爵,永晓世务。令耕山田原处,三锹以上之地,离田三尺,离水三寸,付水不上,乃王瑶子孙之地……特与依牒律令,出世十二姓王瑶子孙,永远管山……后盘护(瓠)处转山林打猎,被山羊撞落石崖,赦伊十二姓王瑶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各鼓板,引出大男小女,连手把臂,身穿花衣赤领,摇天乾(转)地,唱歌不绝……”盘瓠死后,其子孙后代岁岁祭祀,尊为民族之始祖。
《评皇券牒》(《过山榜》)是瑶族盘瑶支系过山瑶祖先曾持执游历数代的皇榜,曾是过山瑶出行在外的“护身符”。《评皇券牒》(《过山榜》)与过山瑶的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在全国各省、地的“勉语”瑶族支系家族或民间都有收藏《过山榜》,甚至美国、法国、老挝、泰国、越南等国的“优勉”瑶中亦有珍藏。各地过山瑶人手执《评皇券牒》(《过山榜》),流离迁徙,奔走他乡;依靠“皇榜”的庇护,漂洋过海千百年,走遍了南岭各山脉。瑶族人之所以爱惜《评皇券牒》(《过山榜》),珍藏《评皇券牒》(《过山榜》),是因为《评皇券牒》(《过山榜》)曾给他们带来福音,曾为他们挡过灾难。
从民族学观点看来,古老的传说是远古社会的文明产物。千百年来,瑶族民间故事“盘瓠传说”流传不衰,集中反映出信奉盘瓠的瑶族社会童年时代的面貌。《评皇券牒》(《过山榜》)—开始就交代了龙犬盘瓠的传说,把神化了的龙犬盘瓠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祖先,并流传后世,至少可以证明:持有《评皇券牒》(《过山榜》)的瑶族先世经历原始社会人之初阶段。大家都知道,当传说变成了信仰之后,便产生相应的宗教习俗。瑶族祭盘王、唱《盘王歌》、还盘王愿的习俗,正是这种图腾崇拜的延续。广东民俗界都知道花都有个盘古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二,当地群众都会在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盘古的活动。其实花都的祭祀盘古活动以及盘古王庙的存在,都与瑶族息息相关。据《狮岭盘古文化》一书介绍,花都盘古庙源于花都梯面的盘古峒。一千五百年前建立的盘古峒盘古庙是由中原迁来的瑶族所创,那时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古节”(至今瑶族依然以此日为“盘王节”),民俗活动相当活跃。到了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这里的瑶族被封建统治者镇压,盘古庙被毁。瑶胞逃亡时把庙中的一块石碑抢救出来,带到了狮岭炉山(今盘古王山),因碑太重,逃命要紧,只好把碑藏在半山草丛中。这么一藏就是三百年。嘉庆初年(1796年)农历八月十二这天,当地读书人邱毛松在半山拾到这块神碑,见上书“初开天地盘古大王圣帝神位”,于是便在半山搭起“盘古圣坛”祭拜。[15]拾碑的这天就被当成盘古大王的诞日(2010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在花都狮岭镇第二届盘古王民俗文化节上陈棣生介绍),炉山后来就改称“盘古王山”。查《广东通志》记载,明代花都确有瑶族分布,在那里留下民族的某些历史印记并不奇怪,况且瑶族至今依然信奉盘古王。从而反映民俗活动的传承魅力和生命力。
盘古与盘瓠,虽然神质与形质上有所不同,盘古身似天地,而盘瓠龙犬出身。但都与瑶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排瑶语中盘古与盘瓠两称呼只是声调上有所区别(gu古,第四声调;gu狗,第二声调)。在不同区域,不同方言的瑶语唱词中,完全可以混淆。有的盘瑶支系认为自己源出于盘古,故自称为盘古瑶,所以盘古与盘瓠在瑶族中视为同一远祖神,在祠庙中供上神位共同祭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