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冯云山等虽然未能顺利地在连南排瑶山开辟传教阵地,但其后往广西的行程,仍在继续寻找能够发展“拜上帝会”组织的民族地区。他们进入的桂平县紫荆山地区,便是壮、瑶、汉族的杂居区,这里的各族人民长期相互往来,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汉语、汉文接受能力较强,而且洪秀全提出的“天父为王事事公、客家本地总相同”的平等团结口号,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故“新教”得以顺利传播。当地壮、瑶、汉民族的农民及烧炭工人都积极参加“拜上帝会”。在花洲瑶族地区,洪秀全多次入山传教,周围数十里的瑶族人民都参加了“拜上帝会”。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龙坪乡,当年就是“拜上帝会”的一个点,至今仍保留“拜上帝会”的名称——“上帝坪”。[5]洪秀全的传教活动以紫荆山为中心,东到平南、藤县,西到贵县,北到武宣、象州,南到陆川、博白以及广东的信宜、高州、清远等地,始终没有放弃在民族地区发展“拜上帝会”的念头,并为此积极行动而获得瑶、壮各民族的拥护和支持,其所组成的“拜上帝会”会员基本上是汉、瑶、壮民族的人民,共同的阶级仇、民族恨把他们联结在“反清”的战线上,为支持金田起义,不少壮、瑶民族人家变卖家产,毁弃庐舍,全家全村入伍,表示了与封建统治者决一死战的决心,广西金秀大瑶山横冲、良段两村的瑶民,参加拜上帝会后,纷纷携带猎枪,赶到金田村集中,编入“团营”组织,成为太平军的一部分。在金田起义的两万名太平军中,壮、瑶战士约占五分之二,洪秀全游巡各地,终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广西桂平壮、瑶、汉族杂居的金田村点燃了斗争的烈火,并迅速将火种传播于湘、粤、桂边境的民族地区。而太平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爱护备至,“所过之处,以攫得衣物,散给贫者……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深得人民的欢迎和支持。[6]太平天国进入湖南江华、道州、永明、郴州等地区时,当地瑶族青壮年,纷纷踊跃参加太平军。太平军分兵攻打各州县的那种“势如破竹”的声势,直接影响了广东粤北的民族地区,在瑶山壮乡掀起了很大的波浪。咸丰三年(1853年)即太平天国三年,连州民众一千多人举行起义,进驻源谭洞,引起了附近各地农民起义连锁反应。据《清史稿》本纪二十“文宗本纪”载:“(1851年)是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事……八月甲申洪秀全陷永安州,踞之僭号太平天国……戊子,阳山贼匪窜扑宜章,乳源……”咸丰四年(1854年)年粤北山区的农民起义队伍配合自清远北上的太平军一万多人,进驻连州,攻陷三江城,清政府护理副将博尔泰阿夫妇自焚,署都司光裕巷战死,其他兵将亦死伤多人。起义军改连州为熙平郡并奉行太平天国年号达半年有余[7],清政府再度派兵镇压,“连复连州三山、连山”[8],起义暂受到挫折。至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余部黄孝诚率领的二万余人,途经连山的禾洞,过境经连南到连县、东坡、星子,配合当地瑶、壮人民,持续不断地打击当地的清政府统治。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粤北连阳地区持续了9年之久。至今在连山、连州等地,仍保留不少反映太平天国起义军及其旁系在粤北活动的民间故事,如《壮族木匠参军》《振泰圩扎营》《马头山扎营》《省洞过兵》等。[9]
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唤醒了少数民族人民受压迫、受歧视的那颗麻木了的心。特别是有众多瑶族、壮族参加太平军,说明洪秀全最初试图在瑶山传教的宗旨是对的。实践证明,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革命,正是汉、壮、瑶民族人民共同发动的。这场革命,汉族人民是主体,而壮、瑶民族在斗争中亦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注释】
[1]原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分会编:《广东民间文学论丛》第9辑(内刊)。
[2]陈旭麓:《太平天国的悲喜剧》,《新华文摘》,1991年第5期。
[3]中国史学会主编:《太平天国》第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51页。
[4]《连南文史》,《太平天国文选》第3辑,第144~145页。(www.xing528.com)
[5]“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瑶族简史》,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80~81页。
[6]《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第73页。
[7]许文清主编:《连南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8]《清史稿·本纪二十》“文宗本纪”。
[9]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