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明、清古籍文献沿称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长鼓。过山瑶习惯打小长鼓,称为“掴东掴”(瑶语),排瑶喜欢打大长鼓,称“挨汪都”。排瑶的长鼓较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呈喇叭形,木心掏空为的是蒙上牛皮以后可敲打得更响。这是排瑶的长鼓舞。过山瑶的小长鼓一般左手横握鼓腰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即拍击鼓面,动作柔和协调,节奏铿锵有力。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艺术瑰宝,应予以保护与传承。
长鼓舞是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长鼓舞流传年代久远,唐代瑶族就有歌舞长鼓的习俗。长鼓舞的由来有一个悲壮的故事:那是牵涉到瑶族祖先的创世经历,关乎于瑶族的来源与迁徙,关乎于瑶族人的祭祀文化。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多,亦以皮娩植于地,坐拊之。”宋、明、清古籍文献沿称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长鼓。过山瑶习惯打小长鼓,称为“掴东掴”(瑶语),排瑶喜欢打大长鼓,称“挨汪都”。长鼓通常用沙桐木掏空心再蒙上黄京皮或牛皮制作而成。约1米至1.2米长,呈腰鼓形但鼓腰身长,中间小,两头大。排瑶的长鼓较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呈喇叭形,木心掏空为的是蒙上牛皮以后可敲打得更响。排瑶长鼓两头蒙上精心泡制过的黄猄皮,活打上树胶,或用6~8根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猄皮(皮上穿洞好系绳)。舞者用彩带绑紧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自定节拍,敲打着鼓皮,“嘭啪、嘭梆”作响。这是排瑶的长鼓舞。其分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有36套72演式。而每一套又分有“起堂”“移堂”等若干动作,配以芒笛、铜锣、唢呐伴奏,舞姿刚健,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舞中的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仰腾等动作,再现了开荒、耕种、伐木、拉锯、盖屋等生产生活情形,折射出瑶族历史上所经历的一幕幕。过山瑶的小长鼓一般左手横握鼓腰间,上下翻转舞动,右手随即拍击鼓面,动作柔和协调,节奏铿锵有力。长鼓舞是瑶族民间艺术瑰宝,应予以保护与传承。(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