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连绵不绝的千秋后代,留下了誉满寰中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其中,少数民族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现在大家都明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盘王歌”“密洛陀”等英雄诗歌外,还有长鼓舞、铜鼓舞、娱神舞等诸多文化精品,还有一类渗透着傩文化内涵的民俗祭礼仪式形态的传承遗产,如对梅山汉“十八神像”的膜拜。它们一般是容纳了原始自然宗教遗俗、节日信仰民俗、原始神灵崇拜,并以吟唱、舞蹈、面具、装扮、技艺等为行为表现手法,以祭祀仪式贯穿始终而组成的多元复合文化形态。这些原生活态的“文化空间”,是古人质朴、稚拙的原始思维的形象产物和人类独特的生命文化体现。它们反映了人类共通的、可贵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空间意识。为我们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原始仪式戏剧等,提供了多学科学术研究的珍贵资料。
瑶族260万人口分布于中国南方五大省区。瑶族分布广、支系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就广东而言,有瑶族人口20余万,主要分布在连南、乳源、连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内。广东瑶族分属瑶语支和汉语方言两大语支。其中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讲瑶语支“藻敏”方言,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连南县的山联乡、怀集县的下帅壮族瑶族乡、曲江县深渡水瑶族乡、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等地的瑶族,主要讲瑶支系“勉语”方言。其余瑶区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的瑶族讲的是汉语方言。讲瑶支系“勉语”方言的瑶族群体历史上长期过着流离迁徙的游农生活,故被称为“过山瑶”。自古以来瑶族移居广东岭南之地,与百越民族、汉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的岭南文化。但目前由于年代的久远,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面临濒危灭绝的境地。如瑶族传统的扎染、蜡染、木刻等工艺,民间“舞布袋木狮”“舞火狗”及传统的瑶族“八音”,民间保留的《过山榜》和瑶族经书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如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