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瑶族传说其民族在远古时代过的是游猎生活,狗是狩猎的得力助手,而本族先祖——峒主,年幼丧母,是其父亲用母狗的奶水将其喂养成人的,狗对于本族的创兴有“养育之恩”。为了不忘狗的养育恩德,先祖定下了祭狗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时,蓝田瑶族必然进行隆重的“舞火狗”活动:由未婚年轻姑娘装扮“火狗”,人们采集黄姜叶缀成衣服和裙子,用野藤绑扎于少女的胸部、腰部和两臂,上面插满点燃了的香火。活动开始,先拜祭祖公,再到晒谷场和各家各户的火塘(厨灶)及菜园地等拜舞。男青年则跟随于后,燃放鞭炮,以示助兴。“舞火狗”队来到溪河两岸,便卸下香火及树叶衣裙抛入河中,少女们下河作象征性洗浴之后,即可加入对歌的行列,通宵达旦,以歌传情,通过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据说扮演“火狗仔”的少女至少要参加三次活动才算进入成年人的行列,取得谈情说爱的权利。因此“舞火狗”的意义首先在于纪念“狗”对人的恩德,希望少女们像先辈峒主爷的“再生之母”那样慈爱后代。[3]其次则成为了少女进入成年期的成年礼仪。
“舞火狗”从传说意义上保留了对“狗”的图腾崇拜,抑或是人们对“狗”图腾崇拜的变异。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在我国许多民族中仍保留了对动物或对植物的图腾崇拜。对“狗”图腾的崇拜,不仅在苗瑶语族中存在,在汉族的某些地方,亦有存在,然以苗瑶语族的人们信奉甚虔。
畲族把传说中的“盘护”(龙麒、龙犬)视为本民族的共同始祖,每逢春节、端阳、中元等节日,祭祀最为隆重。家家备三牲酒肉,五色米饭,同宗老少共聚于祠堂,先向门外叩拜。请大公回米(传说“盘护”大公狩猎在外),转身再向祖公像叩拜。每次祭祀,由老者向后代讲述大公的身世,并把“盘护大公”的出世经历绘成长轴画卷,永世铭记。
苗族虽然有源于“三苗”的传说,但部分苗族同样也流传着“盘瓠”的族源传说。(www.xing528.com)
而瑶族祭祀“盘瓠”(龙犬)的历史最长。晋干宝《搜神记》载:“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曲江县志》曰:“七月十五日祀其祖曰狗头王者,以少男少女著花衣歌舞为侑。”又有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载:“七月望日,祀其先祖狗头王。”瑶族认为“盘瓠”即是传下十二姓瑶人的先祖,所以至今信奉甚虔,并保留着详记盘瓠及瑶族十二姓出世来源的《过山榜》及《盘古歌》,世代相传。
苗瑶族群的人们对“盘瓠”(狗)的图腾崇拜,以其为自己民族的先祖圣贤,表明他们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便以“盘瓠”作为自己的氏族图腾物。“无论任何图腾部族,都相信其部族与图腾动、植物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或直接承认为部族的祖先。”[4]按图腾祖先崇拜传说的两种典型来看,一是某种动植物化身为部落之祖先;二是人与某种动植物交而生其部族。瑶族对“狗”图腾的崇拜显示了第二种典型的特征。而蓝田瑶族对“狗”的崇拜虽然不源于“血缘”的关系,却亦有亲密的“姆妈”关系(吃狗奶长大),这里的人们不以信奉“狗”图腾而自卑,反而由对“狗”的崇拜演变为爱犬。他们忌食狗肉,家养狗死后,埋于菜园子内,以示敬重。蓝田瑶族对“狗”的崇祀以及“舞火狗”的活动,与苗瑶语族的图腾崇拜,显然有同源之嫌,抑或是对“狗”图腾崇拜的一种变异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