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瑶族先民早期定居及乳源瑶族历史记载

瑶族先民早期定居及乳源瑶族历史记载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明当时粤北已有相当数量的瑶族先民居住并蓄积了一定的反抗力量。由此看来,韶关、乳源及乐昌一带地区是瑶族先民早期的定居区域。《英德县志》多处记载的杉木角瑶,居乳源境内,与英德接壤。清代,史籍对乳源瑶族有了更详细的记载。

瑶族先民早期定居及乳源瑶族历史记载

过山瑶在广东已经生息繁衍了上千年的历史。从史籍、史迹反映,过山瑶早在隋唐以前就生活在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区。

宋明以前有关乳源瑶族的记载有,南北朝梁书·兰钦列传》载:梁大通元年(527年),“双假钦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当时,乳源境地分属曲江和乐昌管辖,曲江乐昌属始兴郡管辖(郡治在曲江)。《金通志》载:“梁大同中(538—541年)徐度随始兴太守肖介赴郡,时诸峒瑶僚屡出剽掠,境内大扰,介令度率师讨之。”说明当时粤北已有相当数量的瑶族先民居住并蓄积了一定的反抗力量。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瑶,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其中桂阳郡,领今广东连阳四县邑(连南、连山、连州、阳山)及怀集封开两县和广西贺县的部分地区。熙平辖有今韶关境地。由此看来,韶关、乳源及乐昌一带地区是瑶族先民早期的定居区域。乳源与阳山接壤。可见当时乳源境内已有瑶族居住。

唐《阮通志》载:“王晙……永徽初(650年)为连州刺史,民瑶安之。”贞元二十年(804年),韩愈任阳山县令时有“纵横瑶俗”的诗句。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任连州刺史,作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一诗和《莫徭歌》。《瑶族简史》称:“隋唐时瑶族主要居住在长沙,武陵……和广西北部、广东北部。”这些史料都说明连州和韶州等地都有莫徭居住。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载:“(宋)隆兴初(1163年),右正言伊樯言:湖南州县地界与溪峒蛮瑶连接,以故省民与瑶人交结往来,擅易田产,其间豪爵大姓窥免税役,多以产寄瑶人名下。”又载:“嘉定(1208—1224年)初,郴州黑风洞瑶人罗世傅出掠省地,飞虎统制边宁战殁,遂为江西湖南之扰。”现在的乳源瑶山,包含原属乐昌、曲江管辖的瑶山,与湖南郴州江西山水相连,说明当时的溪峒蛮瑶,有部分乳源瑶族。

元代托克托的《宋史·蛮夷列传》载:“庆历三年(1043年)桂阳监蛮瑶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瑶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之郴、连、贺、韶四州,环纡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前面已说桂阳辖有今清远连山、连南、连州境地,韶州辖有今韶关、曲江、乐昌、乳源境地,都是瑶族流离迁徙之地。

康熙《乳源县志》卷十一载:“乳源,广韶属邑也。咽喉交广,唇齿江湘。宋乾道三年(1167年),始分曲江、乐昌四都郾封之,然地多长山邃谷,伏窜蛮瑶,版图之民,仅千余户……”

宋庆历三年至七年(1043—1047年),连阳、韶州、英州(今英德)的瑶人“依山自保”,起义迭起。与当地封建统治者进行了多年的斗争;诚然,没有相当的人口实力,不可能与官府抗衡多年。《阳山县志》载:“庆历七年(1047年),瑶人劫掠州县,帝受畋(杨畋)……使荆湖南路兵马铃辖……诏往南韶连等州招安之……贼果复出阳山,畋即领众出岭外……”宋人的《舆地纪胜》载:“广东乳源西北(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阳山。县境高车等十四隘,俱瑶民错杂,其西山、牛婆洞与湖广宜章与阳山接壤。因皆贼巢也。”《英德县志》多处记载的杉木角瑶,居乳源境内,与英德接壤。并载:“顾孺履……宋淳祐……知英德府。五年(1245年)……峒瑶煽乱。远近骚然。”《乐昌县志》载:“骆尧道……邑人。宋末(1279年)由茂才辟富川县尉升本邑尹……时山瑶为乱……瑶迁入深山……”据乳源干部谭佐贤考证:上述的月坪、杉木角、牛婆洞在今乳源的古母水乡和大布镇境内;而乐昌西山居住的瑶人,即居今乳源必背镇一带。再是南宋时,韶州府属的曲江、乐昌、乳源、英德县还专门设有管理瑶族的官员,也显示当时的瑶人众多。可见宋代的乳源瑶族,人口强势,居乳源生息繁衍。当时韶州及连阳等地是瑶族人民的聚居地之一,直至明末,瑶人的势力还很雄厚,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与汉族的农民起义互相呼应。明代,牛婆洞隘口,屯驻瑶兵管辖乳源、英德、连阳、清远边境。

至明代,《天下郡国利病书》云:“明代广东境内有瑶山的县二十个。”表明了瑶人在广东分布很广。又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默研究员校核,明代实有9个府56个县,平原腹地都有瑶人,广州府、惠州府、高州雷州、廉州、潮州府有瑶族分布。

崇祯十四年(1641年)郎中张若麒《兵部题〈连阳排瑶〉残稿》称瑶人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春夏之间时时蠢动,秋冬以来,大肆狂逞,阳、乳、英之间,迄无宁宇……窃思连(连山、连南、连州)宜章、富(富川)贺(贺州)乳(乳源)间之有瑶……各峒散瑶以及土宄……约二万人……嘉靖年间(1522—1566年)剿后,又荼毒三省,天启年间(162l—1627年)剿后……残氛得志。崇祯五年(1632年)杀吏目吴中选,守备(驻守城哨的武官)刘唐衢……崇祯十三年(1640年)又劫何道光、毛乡官、黄举人……又劫英德,乳源钟乡官,杀许把哨……知县李子章(阳山)、蒋明凤(乳源)、吴家澄(英德)或鲜抚驭之能,或疏扼防之法,应各降二级……”(www.xing528.com)

这个明代的“题奏”,多处谈及乳源瑶人的状况,由此,可“窥一斑”,足见当时的乳源瑶人已遍布县的东南西北中。

清代,史籍对乳源瑶族有了更详细的记载。清代林述训的《韶州府志》及《阮通志》都记载有:“乳源县瑶人居深山中,耕山为业,居城百五十里。有生熟二种,生瑶不与华通,熟瑶常出贸易,头缠花帕,耳戴大环……”

清康熙时裘秉钫的《乳源县志·瑶壮》载:“瑶人一种。唯盘姓八十余户为真瑶,别姓亦八十余户,今其种繁矣……总计之有黄茶山瑶、内外西山瑶、大小水瑶、大东山瑶、乌石月坪瑶、赤溪水瑶、牛婆峒瑶。其为黄茶、大东、赤溪瑶,命为‘板瑶’,戴板于首,以黄蜡胶发,粘于板上,月整一次,夜以高物搁其首,采山为生者也。无板命曰‘民瑶’,或耕山,或耕亩,耕山者花麻而不赋,耕亩者田粮户口与齐民同。女有耳环,妇则屏之,男妇或衣彩绣裙。”这里点出了当时乳源瑶族的具体分布地域。

另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的学者曾到乳源瑶山调查,在《民俗》第三卷一、二合刊上登载了他们所调查到的乳源北山的瑶族分布与户籍:

乳源北山瑶族分布与户籍情况表

以上这些地区,现在依然有瑶族居住,如茶坪坑、鳖背坑、(必背)半坑、黄茶坑、大东山等,但有些地方已无瑶族居住。据乳源人士谭佐贤考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乳源瑶族一是以杨梅浪、竹梅为中心点,连片420平方千米聚族而居;二是县西南有牛婆洞、月坪孺、杉木角瑶以及黄茶山、莲塘、塔塘、坪瓮、瓦窑岗等瑶寨,即今大布、古母水两个乡镇300多平方千米区域,加上原属乳源管辖的江湾、凤田两个乡的一部分,以及曲江的樟市、罗坑两个乡镇的山区(现在还有瑶族居住);三是西面的洛阳近400平方千米和宜章交界的莽山地区,也是瑶族分布区域,深洞、古洞、洁洞现在还有瑶族的后裔住居,毗邻乳源的阳山县称架太平洞瑶族现已成立阳山县,称架瑶族乡;四是乳源东部和东南大东山依然有瑶族分布。

据《黄连山分山的总部》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初,长乐棋谭人吕永通、饶得先、何万正带家人迁居黄连山,居住瑶地山场,耕瑶地山岭。”乳源县境西北与湖南交界地——莽山和乐昌的九峰等山区现在依然居住着许多瑶族。近邻湖南省汝城延寿等地有庞、谭、苞等十多姓3万人,自称他们的祖先也是瑶人,是在明代从乳源西北部山区迁去的(该县曾要求成立瑶族自治县)。史籍文献表明,自南北朝迄今,乳源地区一直是瑶族居住繁衍生息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