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籍及传说与民间故事相互印证,加之田野实地考察,作者初步认为:当时的“蛮”与瑶的先祖有着渊源关系,而壮族则比瑶族晚居桂岭或连贺交界山;瑶族,在当时当地乃至今天依然是世居居民,并与连南八排瑶族有直接族源关系。
关于瑶族的族源,学术界有几种意见:一是认为瑶族源于“山越”,二是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三是认为民族形成自“多元”。1983年公开出版的《瑶族简史》指出:关于瑶族来源问题,因其历史悠久,史料缺乏,尚难定论,但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之间,即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广大地区。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的文献里就记载南方“蛮”与瑶族先民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秦汉以后,史册累次提到“武陵蛮”“长沙蛮”“五溪蛮”等,虽然有泛指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嫌,但瑶族先民确实包含在内。到了南北朝时期,文献出现专指瑶族先民的“莫瑶”名称。唐宋以后,瑶族以地域、服饰、生活习俗等特征命名的称呼多有出现。瑶字作为族称出现,最早见于《梁书·张瓒传》:“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这里的“莫徭”指的就是瑶族。瑶族经过长期的迁徙,到隋唐时期,已有一定数量的先民进入南岭民族走廊,即粤北地区居住。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时,曾写了题为《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的诗篇,反映了连州地区(连南部分瑶族地区当时属连州辖)瑶族人民的生产片断。阮元的《广东通志》卷三三二也有这样的记载:王睃“永徽初(650年)为连州刺史,民瑶安之”。到了宋代,在湘、桂、粤边境地区,形成了人口较为集中的瑶族聚居中心。《宋史·蛮夷列传》载:“庆历三年(1043年),桂阳监蛮僚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长宁县,属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行千余里,蛮夷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徭人。”这时在连、贺的蛮僚已有称为瑶人。庆历年间,宋朝统治者不断发兵攻打这个瑶族聚居中心;元代时起,大批瑶族始进入两广地区。至明代,广东瑶族人口越来越多。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代广东境内有瑶族的州县凡二十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的西江流域。明代姚虞《岭海舆图·肇庆府图经》载:“肇庆府,本汉苍梧郡高要地……唐以前皆隶广西,元再更寻复属广东,国朝为府,领州一(德庆州)县十(高要、四会、新兴、阳春、阳江,高明、恩平,泷水、封州、开建),控江带山,延袤千里,锯全省之上游,受湘、浔众委州邑,境内瑶峒累累。”从史籍看来,瑶是连、贺两地较早的居民。
而壮比瑶晚居桂岭。据地方志和族谱及家先单手抄本所知,较早定居连山的有韦、覃、陆等壮族姓氏,先后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从广西等地陆续迁徙而来,定居在永丰、福堂、小三江、上帅、加田等地。至今壮区还流传着“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俍民一半瑶”的民谣,即指枫、良、肖、钹、省、江、高乡、石田、上帅九村等地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区,但未提及桂岭,也未提及有姓李的壮族居桂岭。从1988年福堂大塘(地名)出土的文物来看,壮族先民在战国时期就在连山活动了,因没有文字记载,连山置县至元末这段时期的壮族居民居住、迁徙情况未可考。旧县志有“主壮富,客壮贫”的记述,说明了原居住的壮族长期在此耕耘生息,地理环境好,所以生活得较好;而后来入迁的外地壮族成为“客壮”。但当时的居民更明确的居住活动未见文字记载,估计客壮迁徙来这里以前就有百越后裔居住。而百越与壮族有着直接渊源。客壮一部分是俍兵的后裔,一部分则是到连山定居后的居民被同化为壮族。
瑶族(当地至今依然是瑶族聚居地,并与连南八排瑶族有直接族源关系)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由于长期频繁迁徙,小聚居、大分散,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多,由此导致民族内部出现一些不同的差异。瑶族原来的支系很多,按他称就有30多种,有因崇信盘王,即盘瓠,则被称为“盘瑶”或盘古瑶;有因种蓝靛较多被称为蓝靛瑶;有因服装特点而被称为“红瑶”或白裤瑶、顶板瑶等;有因住居有特色而被称为东山瑶、坳瑶、八排瑶、平地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称为“瑶”。
在广东,有瑶族人口20余万,主要分布在连南、乳源、连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内。广东瑶族分属瑶语支和汉语方言两大支系,其中分布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讲瑶语支“藻敏”方言;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以及连南县的山联乡、怀集县的下帅壮族瑶族乡、曲江县深渡水瑶族乡、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等地的瑶族,主要讲瑶支系“勉语”方言;其余如龙门县篮田瑶族乡的瑶族讲的是汉语方言。瑶支系“勉语”方言瑶族群体因历史上长期过着流离迁徙的游农生活,故被称为“过山瑶”。连山过山瑶大都在明末清初从贺县、湖南等地迁来,且赵姓居多。
从史籍及传说与民间故事相互印证,加之田野实地考察,作者初步认为:明孝穆纪太后原是连山五大排瑶人(明朝时期连南八大排中的军寮排、火烧排、里八洞排、马箭排、大掌排五大排属连山管辖)之女,其出生地当时属连山,后流落到贺县桂岭,被当地土官收留为女,并在贺地生活长大,直至“被俘”,故说其为贺县人、连地人都没错,只是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其族属,则可属连山瑶人。
【注释】
[1]《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年。
[2]《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三○一“天顺三年三月己亥”条。
[3]《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一》“兵事”条。(www.xing528.com)
[4](清)李来章:《连阳八排封土记·剿抚》;(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七》“峒僚”条。
[5]《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三二五“天顺五年(1461年)二月丙申”条。
[6]《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三二五“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戊戌”条。
[7](明)吕毖:《明朝小史》卷一。
[8]《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四八“洪武三年一月壬寅”条。
[9]《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洪武二十一年七月庚戌”条。
[10](清)李来章:《连阳八排封土记》之《约束》与《向化》。
[11]练铭志等:《排瑶历史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