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孝穆纪太后的姓氏研究成果

明孝穆纪太后的姓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传说纪太后闺名李唐妹,贺县及连山两地都有同样传说,但史书没有记载,《明史》反映其姓纪,“蛮中纪、李同音”。明代对排瑶进行了数十次的围剿,导致八大排瑶人人丁失散,家破人亡,奔走他乡。阳山称架庞姓瑶族族谱明确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桂北贺县迁来,自称排瑶,至今依然保留与排瑶相通的语言。连南八排瑶之中,连山五排原军寮、大掌排等李姓最多,特别是至今分布在连山的排瑶,以李、唐姓为众,其次是房姓、唐姓、沈姓。

明孝穆纪太后的姓氏研究成果

民间传说纪太后闺名李唐妹,贺县及连山两地都有同样传说,但史书没有记载,《明史》反映其姓纪,“蛮中纪、李同音”。另《后妃列传》一段谈到帝悲念太后,特遣太监蔡用求太后家,得纪父贵、纪祖旺兄弟以闻。帝大喜,诏改父贵为贵,授锦衣卫指挥同知;祖旺为旺,授锦衣卫指挥佥事。这里的贵和旺,都是排瑶人常用以冠名的吉祥字。

纪姓:据连山、贺县当地学者反映,贺县桂岭没有纪姓人家,连山当地也没有纪姓,李姓倒不少,其实连山当地话和瑶话亦音相近(纪gi,李li,蛮音),易混。

李姓:李姓是连山八排瑶族的大姓,特别是在连山五峒(火烧坪、大掌岭、里八峒、军寮排、马箭排,李是大姓),给我们带路和讲解的这些乡亲都是当地李姓瑶族,他们说祖先从大掌丹竹(今依然有此地名)迁来。至今当地还有2000余李、唐姓瑶族。

连山、贺县瑶族虽有李姓者,但其居住在这两地的年代没有排瑶久远。查连山壮族主要聚居于县境中、南部。与贺县地相距较远,且只有有韦、覃、陆等壮族姓氏,他们先后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从广西等地陆续迁徙而来,定居在永丰、福堂、小三江、上帅、加田等地。至今壮区还流传着“九村开辟自明朝,一半俍民一半瑶”的民谣,即指枫、良、肖、钹、省、江、高乡、石田、上帅九村。(www.xing528.com)

连山过山瑶在连山居住相传只有800多年历史,主要来自湖南江华、蓝山、零陵及广西贺县、平乐等地,定居连山年代不长。族谱可查的有八至十代约200年,有:湖南到广西平乐、八步、罗家山等处再迁入连山的赵姓;六冲尾的过山瑶从江华等地迁来;也有原在连山居住,后迁至湖南蓝山,再由蓝山搬迁而来的。而连南排瑶李姓自唐以来就定居在连山这块土地上。据贺县刘小春馆长调查反映,贺县桂岭甚至南乡一带都有排瑶先人留下的坟墓,南乡的壮族去排瑶地区都不敢说自己是南乡人,因为留在南乡的壮族,一部分是明朝围剿瑶族留下的官兵后裔。明代对排瑶进行了数十次的围剿,导致八大排瑶人人丁失散,家破人亡,奔走他乡。阳山称架庞姓瑶族族谱明确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桂北贺县迁来,自称排瑶,至今依然保留与排瑶相通的语言。连南八排瑶之中,连山五排原军寮、大掌排等李姓最多,特别是至今分布在连山的排瑶,以李、唐姓为众,其次是房姓、唐姓、沈姓。

连山靠贺县桂岭一带原就是排瑶居住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