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S-RC)混合结构,简称钢-混凝土结构,其结构体系中的承重构件和抗侧力构件,根据其承载力要求,可分别采用钢构件、型钢混凝土构件或钢筋混凝土构件。
结构体系中的钢构件和钢筋(型钢)混凝土构件,通过各楼层的板、梁和伸臂桁架之类水平构件连为一体,共同承担作用于楼房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并按照它们各自的抗推刚度和荷载从属面积进行分配。
目前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较多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有如下两种结构体系:
1.芯筒-框架体系
此种结构体系一般是由钢筋混凝土芯筒(核心筒)与外圈钢框架组合而成。图1-4为上海浦东世界金融大厦的典型层结构平面,大厦平面呈梭形,地下三层,地上44层,总高168m。
芯筒主要是由四片以上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围成的方形、矩形或多边形筒体,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纵、横向钢筋混凝土隔墙。当楼房很高等某些情况下,芯筒墙体内可能设置一定数量的型钢骨架。
外圈钢框架是由钢柱与钢梁刚接而成,其平面形状和柱距大小,均按照建筑平面布置要求而定。
某些工程根据结构内力分析和侧移计算结果,在结构顶层以及每隔若干层的楼层内,设置若干道由芯筒外伸的纵、横向刚臂(伸臂桁架)及与之配套的外圈带状钢桁架。
(www.xing528.com)
图1-4 混凝土芯筒-钢框架结构体系典型层平面
2.筒中筒体系
此种结构体系一般是由钢筋混凝土芯筒(或型钢混凝土芯筒)与外圈钢框筒组合而成(图1-5)。它适用于层数很多的超高层建筑。
图1-5 混合结构筒中筒体系
a)典型层结构平面 b)芯筒型钢暗柱
外圈钢框筒是由密柱、深梁刚接而成,钢柱的柱距一般在4m以下,钢梁的截面高度也较大,以尽量减小框筒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后效应,使外框筒形成一个有效的立体构件,充分发挥其整体抗弯作用,减小整个结构的侧移。
芯筒的构造以及是否设置刚臂和外圈带状桁架,与上述的芯筒-框架体系大致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