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珠山八友-揭秘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珠山八友-揭秘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彩绘行业中的名家团体,因为首次聚会在农历十五月圆之日,所以又称“月圆会”。“珠山八友”的成员都是职业陶瓷彩绘艺人,拥有极为熟练的粉彩工艺技法,但又不同于普通“红店”里的传统工匠。邓碧珊,晚清秀才出身,文化和书法水平在“珠山八友”中首屈一指。

珠山八友-揭秘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彩绘行业中的名家团体,因为首次聚会在农历十五月圆之日,所以又称“月圆会”。其成员大多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起人王琦成名较早,与潘匋宇和汪晓棠是同时期人,王步称他们是民国初期三名家[46]。1922年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时,王琦与汪晓棠曾一同出任副社长,当时社长则是以研究改良各种艺术瓷釉而闻名的吴霭生[47]。1928年王琦组织“月圆会”,正是为仿效当时已经消失的“瓷业美术研究社”的组织形式,通过交流切磋,不仅提高彼此的绘画技艺,还能促进相互合作。“月圆会”刚开始时,恰好有八人,但这个团体在长期发展中,由于故人的离世,或为共同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等原因,各个时期会有一些变动。总体来说,除王琦作为发起人之外,“珠山八友”还包括了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何许人和毕伯涛九位名家[48]

“珠山八友”的成员都是职业陶瓷彩绘艺人,拥有极为熟练的粉彩工艺技法,但又不同于普通“红店”里的传统工匠。他们有些是新式瓷业学堂的学生,如汪野亭、程意亭和刘雨岑;有些人虽出自“红店”学徒,但通过学习而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通达古典诗词的写作,如王琦、王大凡;有些则属于旧式文人,如邓碧珊。虽然成长道路最初不同,但都成为具有突出创作个性的瓷艺家。王大凡的《“珠山八友”雅集图》一诗反映了他们的创作特点、技艺追求以及创新精神,即“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将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49]。因此说明每一位瓷艺家都具有自身创作的鲜明特点。

王琦(1884—1937)的粉彩创作以人物画著称。他早期作品受清代画家费丹旭、钱慧安影响,而后又仿效“扬州八怪”中黄慎的书画风格。王琦人物画突出特点是精细传神,运用粗笔勾勒人物线条,遒劲有力。由于早期画过人物肖像画,所以刻画人物面部特征时,加入了西洋绘画的光影表现手法。粉彩设色讲求色调的微妙变化,色彩运用虽不浓重,但注重填色厚度以及烧成后的质感,使人物形态表现力更丰富。

王琦在有关钟馗佛道人物的作品上最能体现他的粉彩绘画技艺。在这类作品中,既有流畅有力的线条与旷达脱俗的人物性情的有机结合,也有创作中收放自如的技艺控制。与此绘画风格相得益彰的是豪放圆熟的书法题款,使诗、书、画相互生发,因此具有文人画的特殊韵味。如图4.13。

与汪晓棠和王琦一样,王大凡(1888—1961)也擅长人物画的创作。与前二人同样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王大凡粉彩设色较为鲜艳,装饰性更强,这是因为受到汪晓棠的影响。而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将笔下人物设置在富有戏剧性的场景中,表现民俗性的故事,如作品木兰从军(图4.14)、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王大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还创作了一些时代感很强的粉彩人物作品,体现出他运用传统粉彩技艺的活力,并创新出“落地粉彩”的新技法。

邓碧珊(1874—1930),晚清秀才出身,文化和书法水平在“珠山八友”中首屈一指。他早期画过瓷板人物肖像和风景画,因此接受过东洋画技法和西画光影透视的原理的训练,并影响到他后期瓷板画创作。他专擅鱼藻,集中表现游鱼在水藻中婉转穿行的姿态,东洋画和西画的写实之风,加上粉彩设色的玻璃质感使游鱼具有光影的变化,显得更加逼真和轻盈(图4.15)。

图4.13 王琦粉彩蒲觞涤氛瓷板画

图4.14 王大凡粉彩木兰从军图瓶

汪野亭、程意亭和刘雨岑三人出自窑业学堂,在运用粉彩彩绘技法上都有坚实的基础,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各自擅长的绘画题材。汪野亭(1884—1942)以粉彩山水著称,其典型的粉彩山水画极具自身特点(图4.16)。看似随意皴点,但果断清晰,笔触自然,具有内在的节奏感。用笔设色方面,他受到早期浅绛画法的影响,如活脱的笔法,以及较为固定的色调。但汪野亭粉彩山水的色彩和笔触远比浅绛彩富有更强的表现力。他独特的画风与成熟的粉彩工艺技法相交融,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粉彩风格。汪野亭黑彩山水或许更能体现其创作的独特性。这些作品,笔法畅快自由,但又有难以察觉的克制力,体现出一种内在节奏的紧张感。

图4.15 邓碧珊宜子宜孙粉彩瓷板(www.xing528.com)

图4.16 汪野亭飞泉叠翠崖粉彩瓷板

田鹤仙(1894—1952)以画梅著称,所画梅花枝干若断若续,扭转盘曲,表现了作者灵巧的用笔。其粉彩绘画突出特点在于设色,作者巧妙运用粉彩颜料的接色和填染技法,彩烧后,色彩自然柔和,呈现出陶瓷彩绘工艺最为本质的特性。与汪野亭一样,田鹤仙也擅长粉彩山水,设色鲜明秀丽,色彩生成效果更为突出。田鹤仙的粉彩艺术风格既有装饰性,又保留着文人的风雅之趣(图4.17)。

徐仲南(1872—1953)以竹石最为著名。他的瓷板画构图简洁,表现水边的竹子临风摇曳,野逸疏放,而设色或清淡,或明艳。他也有山水作品,如《潇湘图》。这一传统题材的创作,配以诗文,颇显出作品的寂寥苍茫之感。

图4.17 田鹤仙时将雄吼唤梅花粉彩瓷板

图4.18 刘雨岑暖春图粉彩瓷板

图4.19 程意亭芳菲过眼已成空粉彩瓷板

程意亭(1895)和刘雨岑(1904—1969)同样都以兼工带写的手法绘画花鸟。他们的粉彩花鸟画构图清新灵动,笔法细腻入微,设色淡雅明净,表现出生意盎然的自然韵味。两人都十分注重花叶筋脉的勾勒描绘,以及用工细的笔法丝出鸟的羽毛,使花鸟形态细微传神。恰到好处的书法题款,增添了他们整幅作品浓厚的文人意趣(图4.18、图4.19)。刘雨岑还根据长期的彩绘实践摸索出“水点桃花”的新工艺,这种工艺来自国画的技法,但有粉彩的独特性,“宣纸画点花头,是连红带粉点,在瓷器上混合点就不行,得先打一层玻璃白底子,再用红去点,粉在下、红在上以水洗开,色彩就鲜艳”[50]。正如他自己所说:“记得过去,我在瓷上表现桃花时,由于对料性掌握得不够,以玻璃白掺染洋红点出桃花,烧后成色发乌,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点出的办法,才得出国画桃花的效果来。由此可见,要用祖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画,来装饰最具有优良传统的瓷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祖国民族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作为陶瓷美术工作者,除了要对料性、对瓷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还必须熟谙国画用墨用色的技法”[51]。刘雨岑针对自己创作经验所做的总结,实际上也体现了所有上述瓷艺家身上共同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