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制瓷业发展,进入十九世纪后,外销瓷的贸易有所衰落。与此同时,民窑粉彩瓷却在国内市场得到显著发展,这种情形与晚清社会出现的新风尚不无关系。乾隆晚期的官场腐化奢靡,已经造成虚夸浮华的风气,然而这只限于上层社会。嘉道时期由俭趋奢的风气蔓延开来,民间简朴淳厚之风悄然转变,追求新奇艳丽的氛围渐趋浓厚。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从广州单一贸易体制到五口通商,西方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使更多地区和社会群体能够接触到西方新事物,为晚清社会风尚的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以后,以奕訢、曾国藩为首的经世致用派继承了“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应变之策,开启洋务运动的序幕。随着西学东渐,以及近代报刊业的兴起,晚清民间社会生活发生改变。社会风尚不再一味空谈性理,而讲求实用和功利。此时,传统雅俗文化相互渗透,反映现实社会的小说、戏曲在民间生活中日益繁荣,如京剧来自民间,博采众长,上至皇家贵族、下至普通民众都十分喜爱。此外,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虽然晚清景德镇窑业无法与清盛世时期相比,但是从大量存世的民间日用瓷来看,仍然保持生产的活力。
晚清时期商品市场的活跃、新兴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新风尚,同时也影响了民间粉彩瓷的艺术面貌。商品市场是民间粉彩瓷发展的动力。晚清由俭入奢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普通民众对各式商品的需求。粉彩瓷以丰富的装饰题材和浓艳色彩迎合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喜好。无双谱、仕女花鸟、各地风俗景物和取材于报刊插图等纹饰贴近民众生活,成为晚清以来粉彩装饰的重要特征。民间粉彩色彩浓重,很容易渲染生活的氛围,晚清民间婚礼流行色彩鲜艳的嫁妆瓶就是典型例证。《点石斋画报》有一则生动报道,记述当时广东民间生活虽艰难,但嫁娶之事却比以前奢侈的情景。报道称:“某日,白周邓三宅,迎娶仪仗之盛,固不待言。所奇者,前导有美女十余人,扮作旗装,手持玉唾壶、五彩花瓶、白玉如意、宣德铜炉之类。后则女郎四十余辈,均盈盈三五,姿首绝伦,较之大观园中晴雯、袭人、雪雁、紫鹃,当亦不相上下,嘻是真生面别开者耶。然足亦见其靡费不赀矣。[15]”这能让我们眼前浮现民间喜庆热闹的场景,也能体会到当时的民风习俗。婺源博物馆收藏的一对粉彩花鸟象耳瓶,装饰传统“五伦图”[16],题有“惇伦祠”和“己未孟冬榖旦,詹文裕号敬助”铭文。显然,这对粉彩瓶是为詹氏宗祠于咸丰九年(1859)举办节庆活动敬助的。该瓶绘画生动,色彩醒目,在喜庆而庄重的氛围中,又增强了家族人员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劝勉效果。晚清以来,粉彩瓷已经遍及民间生活各处,成为民众欣赏的艺术形式,由此形成的市场需求必然带动民间粉彩的发展。同样,市场需求也吸引了众多业余画家来到景德镇从事陶瓷彩绘行业,从而使晚清、民国时期的粉彩艺术焕发了活力。
社会新兴阶层对粉彩艺术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由士、农、工、商构成,四民中以士为首。士人阶层不仅在政治上是主导阶层,同时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而晚清以后,政治、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兴阶层:军人阶层、工商阶层与知识阶层。这些新兴阶层有些来自传统的士人,还有一些凭借在商务和军事上的才能,成为社会的领导力量。他们在价值观和审美品位上有自身的特点。随着这些人成为艺术品的赞助人,必然促进新兴艺术品市场的建立。民国时期,粉彩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中有了新的快速发展,一些彩绘艺人创作出很多高品质的粉彩瓷,并且受到权贵们的青睐。目前已知的北洋军阀如袁世凯、徐世昌和曹锟都在景德镇订购过粉彩瓷,而那些民国时期署有堂名款的粉彩瓷同样应是其他权贵们的订购品。(www.xing528.com)
此外,在新兴阶层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城市的中等阶级,如军人、工商业主、职员、艺人和教师等。他们因一技之长有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并具有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以及生活品位。他们无疑为陶瓷艺术市场注入了活力。清末至民国时期,粉彩瓷板画极为兴盛,作为陈设艺术品,其丰富的题材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迎合了城市新兴阶层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位,也折射出他们更加多样化的情感生活。田鹤仙粉彩岁寒归客图瓷板画(图4.17)是一幅极为典型的传统文人画作,作品中题诗和题记以诗文书法的艺术形式增强了画作意境。其中题记为“田君鹤仙工丹青,乃珠山八友之一,以梅花享盛名,文人雅士乐与交游。余抗敌过此,烦君绘岁寒图一帧,而老干横斜,瘦傲天然,故聊书数字,俾资纪念,藉留鸿爪耳,民国二十八年冬月,佑璵署于浮梁军次”[17]。题记说明了创作背景以及受赠人或者购买人的信息,形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的探索空间,为研究创作者与当时各阶层人士的交往应酬提供了文本。民国时期这种具有文人画意味的作品很多,除了艺术分析之外,还能从文化的视角分析瓷艺家的社会关系、生活交往等信息,进而表明其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
总之,商品市场的发展和新兴阶层的出现,特别是城市富裕群体的出现,对粉彩艺术瓷和普通日用瓷的创作与生产都有所促进。民国时期粉彩瓷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世俗化的趋势。粉彩瓷瓶和茶壶器形各式各样,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体现了民国时期日常生活中生机与活力。传统陶瓷产品一般以官窑和民窑区分,官窑代表皇家贵族的审美品位,而民窑往往被看作制作粗率的普通日用器物,即使高档民窑产品也以皇家贵族的品位为标准。然而,随着官窑的消失,这样的传统分类对于民国以后的陶瓷生产来说不再适用,而商品市场的繁荣,使得高品质的粉彩瓷器从贵族化的生产向平民世俗化的生产转化。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实际上正是晚清以来生活新风尚的延续和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