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销往国外的粉彩瓷,还是在国内销售的粉彩瓷,包括晚清民国时期的浅绛彩和新粉彩,无不是以商品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应运而生的。所有消费者的文化和审美品位直接决定着这些民间粉彩瓷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演变。
最初,外销粉彩瓷的兴起多与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密切相关。欧洲消费者不仅青睐中国高质量的瓷器,更对中国瓷器纹饰散发着的异国情调着迷。十八世纪,欧洲进口中国的瓷器、丝织品、漆器和家具等手工艺品达到高潮,装饰艺术由此形成了一种“中国风”(Chinoiserie),成为遍布欧洲的新时尚。受此风潮影响,欧洲王室贵族以及中产阶层的富裕家庭热衷于收藏或使用中国瓷器。一些王室成员专门设立中国瓷器的展示厅,以示炫耀。美国旅行家迪福曾在其《回忆录》中记述:英国“玛丽王后的习惯是在宫殿里陈设许多中国瓷器,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橱柜以及家具的最高顶上也放着架子,架子上陈设着珍贵的中国瓷器”[11]。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甚至专门从国库中拨款为他的情妇蓬帕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搜集中国瓷器使用。对欧洲广大市民来说,饮茶逐渐成为生活中流行的休闲方式,而在饮茶中使用中国瓷器茶具则更能体现生活的品位和情趣。这时期,除了茶具、咖啡具、餐具之外,还有花瓶、花盆、灯台以及人物或动物造型的瓷玩具,都是欧洲市场上流行的瓷器商品。可以说,来自中国的瓷器逐渐取代欧洲贵族之家餐桌上的银、白锡和陶制器皿,改变了欧洲人审美品位和日常生活。以致国外学者罗伯特·芬雷指出,“西方精英生活可谓再现了中国文人士绅的宋代经验,两者都是分别从贵金属餐具过渡到使用高品质瓷器。这个改变,其实是整体转型的一部分,生活形态由张扬矜夸转而低调优雅”[12]。
中国外销瓷的装饰风格与欧洲十八世纪初出现的洛可可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讲求纤细、柔和、华丽的装饰特征,而色调柔和清淡的粉彩瓷器正好与之契合,应是洛可可风格的直接来源和典范。所以,康熙晚期粉彩工艺产生以后,粉彩瓷器立即成为在欧洲市场上广受欢迎的商品。粉彩外销瓷图案样式繁多,包括了各种花卉、动物和人物故事题材,还有反映中国或欧洲人生活风俗的场景,可谓异彩纷呈,充分体现了“中国风”的装饰特点和趣味。(www.xing528.com)
外销粉彩瓷的器形和纹饰有两类。一类与国内产品相同;另一类显然是为外销而特别制作。后者表明制瓷工匠为迎合欧洲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据记载,荷兰商人在订购鲱鱼盘时,说明图案除了要有鲱鱼,其他可凭中国画工的想象绘制[13]。当然,有些产品则按照来自国外的造型和装饰纸样,照样制作。如一些欧洲国家的贵族根据自己家族的徽章设计瓷器纹样,然后通过本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将其带到中国订购专门的纹章瓷。总之,工匠们会根据客户要求或者市场流行的题材灵活设计。正如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说:“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制。”[14]
十八世纪,广州作为外贸通商口岸的地位逐渐增强,欧洲很多国家的东印度公司纷纷在此设立贸易机构,1758年以后成为唯一的外贸口岸。正是借助这一优势,广州商人在此开设绘瓷作坊,加工外销瓷,从而促进了外销瓷贸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