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粉彩工艺名称确立-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粉彩工艺名称确立-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称之为“粉彩”的官窑彩绘瓷器,在历代清宫档案中并无固定名称[3]。至此,“粉彩”这一称谓才逐渐在史学界和文物界被普遍使用。当然,有研究者以历史文献为基础,试图还原官窑“粉彩”在清宫档案中的原有名称,也是一种文化取向的反映。笔者认为,“粉彩”艺术是一种工艺文化现象,既有陶瓷艺术的工艺性,又存在于长期历史文化的情境变迁中,应该从历史的观念看待“粉彩”名称和概念的发展。

粉彩工艺名称确立-粉彩工艺与艺术风格的演变

“粉彩”一词最早出自清末陈浏所著的《匋雅》一书,内有“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惟蓝黄亦然”[1]。稍后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则称:“‘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2]。陈浏之所以使用“粉彩”一词,原因也许是这种称法在当时民间已经普遍。如今称之为“粉彩”的官窑彩绘瓷器,在历代清宫档案中并无固定名称[3]。从文献上看,雍正时期清宫称之为“珐琅五彩”或“五彩”[4]乾隆时期清宫则称作“洋彩”或“瓷胎洋彩”,而到嘉道两朝,又有“珐琅画法洋彩”之称。因此可以说,同一种彩瓷在清宫各时期的档案中有着不同的名称记录。到“民国”二十五年,故宫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览会时,其瓷器目录中已将清宫原称为“磁胎洋彩”的瓷器全部改称“粉彩”[5]。至此,“粉彩”这一称谓才逐渐在史学界和文物界被普遍使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史稿》称“粉彩”是原清宫的“洋彩”,同时指出粉彩“就是一般人所称的瓷胎画珐琅,或称古月轩彩,西人或称为蔷薇彩。景德镇无这些名称,统称之为粉彩”[6]

从唐英的《陶冶图编次》看,粉彩瓷与清宫“画珐琅”使用相同的颜料,而且雍正、乾隆时期御窑厂生产的粉彩瓷与同期宫廷造办处的画珐琅瓷可谓同时繁盛。乾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锦上添花”纹样同样装饰于清宫珐琅彩瓷和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粉彩瓷上,两类产品的艺术风格相互照应,并无实质性区别。而名称不同也许只是方便区分彼此的制作产地。乾隆皇帝以“瓷胎画珐琅”和“瓷胎洋彩”区分两者,但却同等重视,多次传旨,为它们配匣,并注明彼此名称,同时一起收贮于乾清宫的珐琅器皿之内,这也说明了它们在工艺技法和艺术风格上的类似性。

从上述情形看,这种彩瓷为什么长期以来名称不一,原因也许正是某种习惯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感使然。其实,无论是“粉彩”,还是“洋彩”,都是同一种品类和同一种工艺现象。也许除了名称不同和文化表象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差异之外,其工艺特征并没有根本差别。所以民国后,采取清末民间已经流行的“粉彩”一词,正是文化变迁带来的结果。当然,有研究者以历史文献为基础,试图还原官窑“粉彩”在清宫档案中的原有名称,也是一种文化取向的反映。(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粉彩”艺术是一种工艺文化现象,既有陶瓷艺术的工艺性,又存在于长期历史文化的情境变迁中,应该从历史的观念看待“粉彩”名称和概念的发展。因此,本书研究的“粉彩”艺术,既包括原清宫视作“洋彩”的官窑粉彩,又包括了民窑所生产制作的同类彩瓷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