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质量认证产生之前,供方(第一方)为推销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往往以采取“合格声明”的方式来取得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其特点是产品结构与性能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检测手段就可以判断产品的优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结构和性能日趋复杂,买方(第二方)很难判断出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合格声明属于“自卖自夸”,并不总是可信,这种“合格声明”方式的信誉和作用就逐渐下降,使买卖双方陷入困局:作为买方,虽然不相信供方的“合格声明”,但又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经验,难以实施第二方合格评定;作为供方,苦于接待大量的第二方评定。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认证便应运而生。
现代的第三方质量认证制度起源于英国。1903年,英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质量认证标志,即由BS字母组成的“风筝标志”,标示在钢轨上,表明钢轨符合质量标准。1922年,该标志按英国商标法注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认证标志,至今仍在使用。从1920年起,德国、奥地利等国纷纷效仿英国,建立本国的认证制度。20世纪50年代,质量认证制度基本上在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得到普及。
随着认证制度在许多国家的普及,质量认证制度本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质量认证初期,各认证机构仅对产品本身进行检验和试验,认证只能证明供方的产品符合规范要求,并不能担保供方以后继续遵守技术规范。之后,认证机构增加了对供方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和评定,以及获证后的定期监督,从而证明供方生产的产品能持续符合标准。20世纪70年代,质量认证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单独对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定的认证形式。这种质量体系认证,在很大程度上使需方相信供方已建立能始终保证按需方提出的要求进行生产的质量体系。(www.xing528.com)
1970年,1SO成立了“认证委员会”(ERT1CO)。1985年,1SO又将其更名为“合格评定委员会”(CASCO),开始从技术角度协调各国的认证制度,促进各国认证机构和检验结果的相互认可,以消除各国由于标准、检验和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所带来的贸易困难,并进一步制定出国际质量认证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