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即通过严格的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在由谁来检验把关方面,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那时的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职能都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质量管理”。
(2)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勒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执行、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于是,在一些工厂中建立了“工长制”,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作者身上分离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长质量管理”。
(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一些工厂便设立了专职的检验部门并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转移给了质量检验员,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
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的质量检验员,使用专门的检验工具,业务比较专精,对保证产品质量进行把关。然而,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只有检验部门负责,没有其他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尤其是直接操作者不参与质量检验和管理,就容易与检验人员产生矛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②主要采取全数检验,不仅检验工作量大,检验周期长,而且检验费用高;③由于是事后检验,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④全数检验在技术上有时变得不可能,如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的矛盾。这种质量管理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改进和发展。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www.xing528.com)
“事后检验”存在的不足,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检验方法。1926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工程师休哈特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且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随后,美国人道奇和罗米格提出了抽样检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运用的“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麻烦。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高可靠性军需品的大量需求,质量检验的弱点严重影响军需品的供应。为此,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了一批统计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军需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促使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先后制定了3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AWSZ1.1-1941质量控制指南、AWSZ 1.2-1941数据分析用控制图和AWSZ1.3-1941工序控制图法。这些标准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它仍然以满足产品标准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②它仅偏重工序管理,而没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③统计技术难度较大,主要靠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调动广大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④质量管理与组织管理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仅限于数学方法,常被忽略。由于上述问题,统计质量控制也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质量管理便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促使统计质量控制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高、精、尖的产品,这些产品对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些高质量产品的要求;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也向企业提出了“质量责任”问题,这就要求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③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组织管理提出了变革要求,并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④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适的质量,不断研制新产品,同时还要做出质量、成本、交货期、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经营决策。而这一切均需要科学管理作指导,现代管理科学也就得到迅速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美国的菲根堡姆和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1961年,菲根保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其主要见解是:①质量管理仅仅靠数理统计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②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③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而不应只对制造过程进行管理;④质量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因此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
从统计质量控制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质的飞跃。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兴起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使质量管理更加完善,成为一种新的科学化管理技术。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世界标准化组织(1SO)发布了第一个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ISO 9000标准;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又掀起了六西格玛管理的高潮。前者将质量管理形成标准,后者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