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隐龙方氏与歙淳方氏真应庙会谱

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隐龙方氏与歙淳方氏真应庙会谱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朴元熇的研究,徽州方氏面对不断强化的地域竞争,发起柳亭山歙淳方氏真应庙会谱活动,吸引了以歙县、淳安两县为主体的众多方氏支派参与,并将影响波及到徽州边缘区域。乾隆《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谱统谱》号称考证严密,参考四十四种文献。隐龙方氏选择参与歙淳方氏会谱,在世系上做了调整,获得了东南区域方氏群体的认同,这对于提升隐龙方氏在方氏族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扩大旌德方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作为大宗的隐龙方氏,要确保在旌德方氏众多支派中的优势地位,除了要面临支派内部整合的要求,更面临着支派间的竞争,下面分析隐龙方氏如何在旌德方氏的支派竞争中维持优势地位。对比旌德方氏现存的两部家谱可以发现,属于隐龙方氏的民国谱对一世祖的追溯发生变化,世系序列的数字大大缩水,与康熙谱有所不同。隐龙方氏在民国谱中放弃方雷而选择方储[414]作为一世祖,与近世以来方储作为东南方氏宗族乃至区域性神灵的功能勃兴有关,其中牵涉徽州宗族竞争的时代大背景。

根据朴元熇的研究,徽州方氏面对不断强化的地域竞争,发起柳亭山歙淳方氏真应庙会谱活动,吸引了以歙县、淳安两县为主体的众多方氏支派参与,并将影响波及到徽州边缘区域。朴氏认为:“方善祖并且引征《礼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来阐明编纂统宗谱的目的在于‘收族’。即以扩大宗族组织为首要目的。虽然对广散江南的方储后裔进行‘收族’不大可能,但先以歙县为中心与邻近的淳安县方氏结成柳山方氏,此后又将宗族组织扩大到另一相邻的绩溪县。”[415]但翻看乾隆十八年(1753)修撰的歙淳方氏统谱可见,徽州之外的旌德隐龙方氏赫然在目,可见其辐射范围显然比朴氏估计得还要大一些。

关于隐龙方氏参与歙淳方氏会谱的时间,按照方象瑛的说法,可能在康熙九年(1670)就已经开始参与:“至今柳亭山真应庙灵爽式凭,凡承祀苗裔,或处江浙,或处宣歙,合有二十五家,载在谱书,班班可考,而旌阳隐龙并列其中。”[416]该跋没有收入康熙谱,可以推测旌德方氏各支派中只有隐龙方氏参与了歙淳方氏会谱,可见隐龙方氏的支派意识觉醒得相对较早。

乾隆《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谱统谱》号称考证严密,参考四十四种文献。[417]编撰者对各参与会谱支派进行严格考据,对于未便确认者,单独列入《谱外宗支》,附于卷末。至于歙西方村派,虽然曾赴工与祭,并有主祔祀,确定并非本宗后,竟直接予以摈除,仅在《附考》中略为提及,以备稽查。[418]

在此次会谱活动中,隐龙方氏总祠(叙伦堂)和支祠继述堂、一经堂,一共获得三部钤印宗谱,占总数二十分之一。[419]可见隐龙方氏攀附歙淳方氏大族的目的已经达到。推测隐龙方氏能顺利通过稽查的原因,至少有两点:

其一,会谱的编撰者很清楚,所谓洪武四年(1371)《真应祠宗支合同》记载的方氏分支,除部分可考外,大多因历年既远,而传写失真,无法考证明白,迁往旌德隐龙的俊公派等几支甚至“多不符合,而讹误之由莫考”[420]。但毕竟此合同系较为权威的文献,不可置之不论。根据利益考虑,也很难拒绝宗族组织扩大的现实诱惑,这在家谱中有着刻骨的解说:“收族归宗,实有重于追源溯本。”[421]根据真应庙会谱记录,会谱者最终还是接受了参会支派频繁变动的现实,以洪武合同记载为参考凭据,对包括隐龙方氏在内的一些世系莫考者予以接纳。(www.xing528.com)

其二,隐龙方氏族人在歙淳方氏统谱修撰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方逢城世居隐龙,“业剞劂,精于钩剔”[422],是著名的旌德刻工。乾隆歙淳方氏会谱统谱开雕时,方逢城即赶来参加镌刻,在修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压轴的《谱成告庙文》后特别注明“黟侯五十九世孙旌德隐龙逢城雕本”[423]的字样。会谱中除收录其父方芝的传记,还有同属隐龙方氏的方正表和方观颜两位族人的传记。[424]

由于方氏各派的始迁祖参差不同[425],按照乾隆真应庙会谱的规定:“旧谱悉以纮公过江东为一世,今谱名曰真应庙会谱,故始储公称一世。”[426]改立方储为一世祖,其主要目的就在于纲化阖族秩序,以增强歙淳方氏联宗的凝聚力。[427]隐龙方氏被视作洪武四年宗支合同的正统代表,积极回应了会谱要求。在民国谱中可以看到,新修隐龙支谱参考了真应庙谱的样式,很有技巧地放弃始祖方雷,将之置入《原始世系》,并没有武断删除;另立《始祖世系》,转奉方储为正朔。[428]在隐龙本村设立的真应祠,直到民国年间仍存。[429]不过,隐龙方氏在努力追求东南方氏群体认同的时候,却与血缘更为亲近的旌德其他方氏支派在始祖追溯方面渐行渐远。[430]

在嘉靖谱序中,隐龙族人方文易对东南诸方氏的源流有所概括:“江南之方,大抵皆宗纮也。而宛陵之人多以苋为主者,以其守于宣耳。自宣而旌莫不以元荡为宗,盖以元荡居于旌、墓于旌、子孙繁衍于旌故也。纷纭旁午,祖述不一,迨细稽之,皆本之一人而已。”[431]在方文易看来,江南方氏、宣州方氏与旌德方氏在世系追溯上的差异,其实并非宗族联合的障碍,同宗共族的集体认同和现实利益的引导,才是隐龙方氏与徽州方氏寻求联宗的驱动因素。同理,旌德方氏各支派的统宗行为,也是出于相似的考虑。

明末清初以来旌德方氏各支派实力的消长,促使隐龙方氏寻求新的象征资源,以便维系大宗的地位和影响力。隐龙方氏选择参与歙淳方氏会谱,在世系上做了调整,获得了东南区域方氏群体的认同,这对于提升隐龙方氏在方氏族内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扩大旌德方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