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十二年(1807)二月,《宁国府志》主纂洪亮吉给宁国知府鲁铨写了封措辞严厉的长信,开头这样写道:
不晤足下者,越一年矣。此回仆抵宣城,志事已刊至十分之四。闻底本皆自芜湖发来,改窜处极多,未知尽足下所定否?窃有未喻者数事,敢更质焉![5]
分析这段怒气冲冲的质问之前,有必要对洪亮吉的经历略作介绍。据年谱载,他自新疆遇赦返乡后,先后受旌德、扬州等地书院讲席之职。嘉庆十年(1805)三月,受泾县知县李德淦之聘,任《泾县志》主纂,“与县人赵舍人良澍、广文绍祖、左明经煊、朱广文煐等订定志例,酬酢往还无间”[6]。他与泾县士绅配合得力,有诗为证:“我来泾川已三月,儒流幸有赵左陈。”[7]此处即赵绍祖、左煊和陈宝泉。因修纂之需,他先后六次奔赴泾县,至嘉庆十一年(1806)十一月顺利完成任务。(www.xing528.com)
差相同时,嘉庆《宁国府志》修纂工作也正式启动。原计划聘凌廷堪主事,“以目疾辞,乃延洪稚存先生主之”[8]。早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凌廷堪与洪亮吉同为河南巡抚幕僚,私交甚好,这可能是凌氏改荐他的原因。[9]当时,洪亮吉已将个人兴趣转移到方志编纂,并且担任过旌德洋川书院讲席,正在编修嘉庆《泾县志》,对宁国府风土人情已有较深了解。因此,嘉庆十一年二月宁国知府鲁铨出面邀请时,他便应允。此时《泾县志》尚未完稿,于是命长子洪饴孙赴泾县编校,留守府志局与同仁订定条例。洪氏在闲暇时刻访问敬亭、南湖等地方名胜,并和鲁铨等官绅酬酢往来。在写给鲁铨的诗中,有“群仙高会今三度”之句,并自注道:“余与太守同年同门,然把晤甚少。惟己未岁太守谒选入都,会饮二次,及此而三耳。”[10]可见两人虽是科举同年,此前交往并不密切。编修府志的因缘际会,双方会晤渐多。他在给宣城名士张炯[11]的信中称:“此间太守极贤。然局中同事诸君极多,亦或各存意见,他日体例恐未能画一耳。”[12]在高度评价鲁铨的同时,对府志局人事关系之复杂表达一丝隐忧。洪亮吉一生历经坎坷,对官场人事十分敏感。尽管如此,他还是踌躇满志地附上“与志事相关”的草稿。不过,此后的经历表明,他所担忧的局面逐渐坐实,矛盾的源头却直指原本十分看好的鲁铨。
开头这封带有挑衅意味的信大致写于嘉庆十二年初春。其时洪亮吉从家乡赶往宁国府,发现府志已完成十分之四,篡改谬误之处比比皆是。由于鲁铨时摄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常驻芜湖,经他修改的府志底本皆由芜湖发往宣城刻印。[13]这一绕开主纂的非礼之举,令洪氏极为恼火,决心把潜藏内心的怒气转变为公开的对抗,于是便有这封《志事将竣与宁国太守及诸同事书》,最终还收入文集,将两人的冲突公诸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