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旌德方氏谱载,定居于此的先祖可追溯至晋代方法立,他追随做官的父亲方苋来到宣州,钟情于太平县东乡,遂筑室定居龙头山,“乡人名其地曰方村,旌之方氏自公始”[87],方村在今旌德三溪镇。唐代中期,割太平东乡置旌德县。[88]据称县城选址与旌德方氏有着密切关联,当时外迁云襄的方德,有让家宅为县治的义举,“复还方村,是为大宗”[89]。方德的五世孙为方元荡,此后传至方盛、方盈和方璇,分别衍为版山、隐龙、华坦三大支派,共尊方元荡为旌德始迁祖。
早在明正统年间,旌德方氏精英就有过会修图谱之举。曾担任四川邻水县令的方让,与族内几位精英人物合力修撰谱牒,“因源流未备,支派未悉”,并未成功。经过后辈精英的继续努力,至景泰年间修出首部家谱,此后分别于成化、嘉靖年间两次修谱。[90]明代谱牒现皆无存,只有部分谱序保留下来。康熙三十七年(1698)修撰的《旌德方氏统修宗谱》(以下简称“康熙谱”)是旌德方氏现存最早谱牒,也是旌德方氏最后的统谱。作为方氏大宗的隐龙支派,分别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咸丰六年(1856)兴修支谱,现已无存,民国十年修撰的《隐龙方氏宗谱》(以下简称“民国谱”)保留了大量资料。此外,华坦方氏支派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撰的支谱,可与之相比照。
1.方元荡与旌德方氏的世系结合
现存有关方元荡的最早文献可能是白居易的《答将军方元荡等〈贺德音表〉》,但信息量不大。[91]据明洪武年间舒描述,方元荡事迹被载入“旌川旧志”的时间早于明代,但无法与史书相应证:“然稽诸史,则逸而不书无,亦史官或有缺欤。”[92]《大明一统志》曾提及方元荡,指出其籍贯为旌德,对其经历则语焉不详。[93]不过,这一局面在嘉靖《宁国府志》得以改观,他的事迹被进一步扩充:“旌德方元荡,以武略显。唐永贞中,自左神策将军授冠军大将军,后从征河北、讨淮西,皆有功,累官至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封义成郡王,加淮西陇右节度使,居京师。”[94]从此,方元荡开始进入旌德名人序列,其事迹在明代以降地方志书中愈加详尽。[95]万历《宁国府志》介绍方元荡等历代豪杰的事迹之后,发了一通感叹:
论曰:时当丧乱,而中原鼎沸,民其糜烂乎。草莽之人,非民社是寄,奋然崛起于俦伍之间,号召里中,联其部曲,屹然一方保障。迨夫平定,则效顺归诚,不烦□□,闾闬晏如,非天挺豪杰以寄生灵命脉哉。[96]
此处把地方豪强置于时代背景下予以考察,将其视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代表性人物。在方元荡的丰功伟绩得到发掘后,他被置于乡邦人物的重要位置,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在明初清查户籍的同时,也开展过大规模的宗族清查运动,旌德方氏当时似乎已经进入国家认定的大族体系。据康熙谱载,洪武四年(1371)《韩国公稽查方氏奏疏》表明,韩国公李善长认可旌德方氏的大族身份。不过该奏疏仅仅罗列方氏的历代名人,无片言只语提及方元荡,也未宣称见过方氏家谱,唯奏疏之后有双行小字跋文称:“韩府验过吾方氏宗谱,并伟公、储公、元荡公等容像,赐印供报官给民由可据。”[97]这恐怕是方氏修谱者的续貂之作。民国谱直接将方元荡的事迹写进奏疏正文,煞有介事地把李善长的题签“天潢华胄”列入卷首,修改的痕迹非常明显。[98]结合上文可知,明初方氏并未拥有谱牒,方元荡也没有被整合到世系中,家族世系的编撰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此次世系清查运动很可能为方氏整合历史资源提供了契机,从此打开宗族整合的方便之门。
实际上,现存旌德方氏最早的景泰谱序中,已经出现渲染方元荡的事迹,“方氏之修是谱也,以成郡王为旌川始祖”[99],将他奉为旌德方氏始迁祖。在成化谱序中,修谱者说道:“旌德志谓县置于唐宝应间,以太平麻城乡置邑,正王仕用之时,而又以王为旌德人物之首,所以旌德之谱盖自王为始祖也。”[100]这揭示出他们的直接动机,因见方元荡在官方志书中被列为旌德人物之首,便将该族定位为将军苗裔,但一个“盖”字表明不太自信,至少没有直接证据。族人序言证明这种不确定性:“是谱断自元荡为旌德之始祖焉。”在嘉靖谱序中,已强调奉祀方元荡的普遍性:“自宣而旌莫不以元荡为宗,盖以元荡居于旌、墓于旌,子孙繁衍于旌故也。”[101]可见自明中期始,方元荡已被尊为旌德方氏始迁祖。[102]事实上,将始迁祖或第一位官员认定为始祖的策略,适用于不清楚祖先确切系谱的宗族。[103]
那么,方氏族人将方元荡引入家谱世系的具体过程如何展开呢?幸运的是,上海图书馆藏康熙谱中保留的毛笔修改字迹,有助于理解修谱者将方元荡嵌入世系的具体举措,是观察方氏宗族世系塑造动态过程的宝贵材料。谱中夹有数张“寿公派隐龙本村辰字号”红色纸条,可以判定该谱的毛笔字修改版属于隐龙方氏支派。再据其中“照真应庙谱”[104]字样眉批,结合隐龙方氏的历次修谱情况,修改时间应晚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105],推测该毛笔字迹可能出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修谱人员之手。以下择要对比修改情况:
表11 旌德方氏谱的康熙原版与修改版之对比
(www.xing528.com)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康熙谱中依然套用虚无缥缈的远祖传说,但毛笔字修改版则简洁明了,放弃远古世系,将原先攀附方雷为远祖的故事拦腰斩断,如江廷藻序提到远祖雷公,径改为自方叔开始。成化谱序和张大鹏序的修改版尚且半遮半掩,沿用“世数不及详”“渺乎远哉不暇述”之类的模糊说法。作为康熙谱的纂修者,方良璿的指导思想仍然是肯定方雷的地位,但修改版彻底抹掉这种痕迹。方振韶序的修改版表明,修谱者试图突出方元荡的地位。方秉纬序“咸推为始祖云”被修改为“皆元荡公裔也”,语气趋于肯定,使之在血缘上直接与方元荡发生关联,从而达到攀附方元荡的目的。上述序言皆出自历代方氏谱牒,但在毛笔修改版中,都要被重新斟酌和修缮,可见攀附方元荡的过程是渐进式的,并非一蹴而就。
2.旌德方氏精英的策略与地方社会之认可
旌德方氏宣称保存始迁祖的真容,这成为傲视地方其他宗族的重要证据。在康熙谱《唐义成郡元荡公本支像赞序》中,作者毫不留情地提到:“愚初以他姓谱牒,类有刻像,俱非真容,徒侈观美,心颇厌之。”对家谱中伪造祖容的普遍现象感到厌恶,就此笔端忽然一转,开始谈论所谓祖容乃“不字句之谱”的观点,夸耀起本族始迁祖的祖容:“始祖唐方元荡公一像,冠冕袍笏,王者威仪,神明炯炯,眉睫间其顾虎头之笔耶,阿堵中何生气凛凛耶?其诰命则当时名相朴公黄裳、裴公度、白公居易之所撰敕也,其题跋则宋世孙莘老觉、文文山天祥、本县县尹[练]公毖之所手志也。”[106]经过这一番细腻地陈述,似乎可以认定,方氏祖容的真实性得到不少人证、物证的映衬。
在康熙谱收纳的旧谱序中,这些证据被一一抖搂出来。据载,北宋元祐三年(1088)练毖首先见到方元荡的诰命,“乃知旌德在唐之世,亦尝有忠武之臣、诗书之将”,他在元祐年间曾担任旌德令。[107]南宋乾道二年(1166),方龚也为方元荡诰命历经兵燹保存下来所惊讶。[108]元朝遗老绩溪人舒,自称在明洪武三年(1370)亲眼见过方氏后裔出示家藏诰命,“缣素虽破裂,银钩宝玺,燦然可观”[109],直指其为唐代遗物。景泰年间的王瑄甚至知道方元荡所膺制诰敕命共有五块。[110]借名士之口,增添了旌德方氏作为方元荡后裔的证据和筹码。
对于唐代正史并未记载方元荡之事实,旌德方氏的精英们没有回避。乾隆年间旌德方氏的重要人物方学成,就认为韩愈《平淮西碑》记载失实:“累赐诰敕,今犹宝藏家庙中,事见通志,惜韩碑未载。吏部文章,光于日月,碑辞失实,疑或有焉。”[111]他的证据来自宣称藏在家庙中的诰敕,但又写着一个充满弹性的“疑”字。在为方元荡故居写诗称颂时,他也间接表达出对韩愈的不屑:“莫道韩碑遗未载,丰溪日月自争光。”[112]这里的丰溪即是昔日的上泾乡归化里,相传方元荡故居在此。家乘虽然没有得到正史的呼应,但方学成颇有自信,这很大部分源自一系列名人题跋的证据。方氏族人动辄宣称保留唐代遗物,“所膺制诰敕命,至今宝藏”[113],可见这种自信一直延续到民国谱。
除制诰外,方元荡的故居及陵墓,也被陆续考证出来。据乾隆府志称,旌德县西四十里的豸山麓有狮子峰,“下即唐将军方元荡故居,今犹称方家园”[114]。该地即上泾乡归化里,在庙首狮山之麓。[115]至于方元荡死后葬地,正史并未详载,给宗族历史的编造提供了发挥空间。康熙谱认为方元荡死后“归葬丰溪里”,该地名在民国谱进一步细化:“唐穆宗长庆癸卯年公卒,归葬太平麻城丰溪里,即今庙首萝葡园。”[116]竟然考证出方元荡逝世于唐长庆三年(823)。方氏借助对方元荡故居和陵墓小地名的交代,将历史与现实的空间完全对接,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确定地方名人方元荡的宗族归属权。
与之相对应,关于方元荡的诰敕、故居、陵墓,明代中后期以降逐渐得到官方志书的承认。尽管自舒之后再也没有外人宣称亲眼见过,但地方社会已开始相信方元荡遗物的存在,万历《旌德县志》在介绍方元荡事迹的同时,特别加了一句话:“当时制诰,其子孙尚宝藏之。”[117]官方志书的认可某种程度又赋予其合法性,康熙年间的汪振蒞称:“见之诗曰方叔元者,则在周已为望族,而今之方氏居于旌阳者,咸以唐之义成郡王为鼻祖。盖王平寇定难,大有造于旌,因家兹土,其劵诰、陵墓至今犹存,载之县志炳如也。”[118]他的证据又来自官方志书,并通过对方元荡落籍旌德的推测予以合理化。
在明初开展的大规模宗族清查运动中,旌德方氏被顺利纳入国家认定的地方大族序列。仰慕名人之虚荣和宗族整合的现实需要,使其青睐于位列地方名人之首的方元荡。由此,方元荡的丰功伟绩逐渐被发掘出来,并置于乡邦人物的重要位置,具备了作为历史资源的价值。旌德方氏在景泰年间的首部家谱将方元荡编入世系,此后不断地整合和修缮,借助名人题跋展示的效应,确认作为将军苗裔的特殊身份,促使官方志书逐渐承认方元荡与旌德方氏的继承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动地方社会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