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中期,旌德商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苏北主要集中在扬州、泰州两地。清末报刊载:“旌德县之在扬贸易者,不下数千人。”[216]前揭金鳌江氏在扬州开有数家药肆。江秋元的堂侄江某,“向习成衣,寄寓扬州,咸丰初为贼掳去,日久得官”[217],原系在扬州当学徒。西关人汪上珍年少时侨居扬州。[218]吕廷荣继承父业“理鹾政”,在扬州享有盛誉,其人可能为旌德籍商人后裔。[219]
传统时期扬州作为苏北中心城市,在经济、金融等方面颇具优势,当地人自豪地说:“扬子江流域,由汉口至上海,南北两岸各省市之银钱业,吾扬滨江洲中人占多数,向有‘洲帮’之称,与浙省宁帮、皖省徽帮,足以相埒。”[220]前揭朱德沛和朱德澍兄弟二人是金融商人与政客维持利益关系的典范,先后派往扬州经营典业和盐业。[221]朱德澍书法亦佳,获得扬州文人之认可。[222]
太平天国战乱对旌德商人的冲击很大。战争初期太平军直捣南京,很多人从苏南战区撤回家乡。太平军进占皖南后,大量居民又被迫出逃。旌德商人的应对方式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就地躲藏或逃至徽州,成本低廉,但面临长期频繁逃亡和被各种势力敲诈勒索“打秋风”的危险,大多难以生存;二是逃离战区投靠经商的亲族乡人,成本高昂但易于生存,于是江北、湖广、江西和福建等地成了避难地,最远有人逃到甘肃。[223]因缘际会,扬州成为许多逃难者的目的地。朱德沛一家则由原籍逃往江北,在常州奔牛镇遇太平军,夫人遇难身死,只身一人逃至扬州属地仙女镇,后又迁居扬州。[224]太平天国战乱一结束,扬州商业立刻又活跃起来。朱则诚同治六年(1867)到扬州贸迁,发迹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将商业拓展到庐州府,“筦合肥义和衣典业,兼管安庆、亳州、舒城、全椒、巢县、五河等分肆十余所,每岁出入数逾百万”。[225]戴氏宗族把成衣生意做到扬州城[226],吕寿泉也在扬州开设衣铺[227]。张某在新城开绒线店。[228]吕光恒在扬州贸易。[229]有旌德人在扬州大东门月城内开小荒货店。[230]此外,旌德刘寡妇在扬州新城怡源钱庄存银一万四千两。[231]由此可见,扬州一直是旌德商人的重要活动地。
扬州有两座旌德会馆,分别位于弥陀巷南头和埂子街愿生寺。[232]旌德会馆还吸纳仪征县乐仪书院的存款,每年利息银十八两。[233]甘泉县境内的旌德商人置有义冢。[234]礼村戴氏宗族商人在扬州北门和西郊外置买了数处坟茔。[235]其中,商人戴申廷还出资在扬州设立捐櫘公所。[236]朱达夫在扬州开金珠店,他纠集同乡生员共同保卫旌德会馆房屋。[237]商人对会馆的捐输也突破地域限制,前揭盐商朱德澍即“捐款修旌德会馆于京师”[238]。(www.xing528.com)
旅居扬州的旌德商人之壮大,逐渐聚集一批士绅文人。在扬州地方志书中,收录曾客居扬州五年的旌德名士姚配中。[239]张鸿为扬州庠生。[240]《扬州府志》所载太平天国殉难的流寓者,即有江洪作、刘某、刘泮元、任锦祥、吕长祥等五位旌德人。[241]嘉道年间,诗人汪坤交游广泛,曾在扬州集诗人为会。[242]汪坤之弟汪圻出生于扬州,工于绘画,有著作流传于世。[243]旅扬士绅李根仙与扬州名士郭沅私交甚好。[244]扬州著名文人社团冶春后社创于清末光宣之际,旌德江汉(即江石溪)是其中一员。[245]旌德秀才朱德颐在扬州开馆授徒。[246]
清末以降,随着徽商与盐业城镇、文化的衰落,扬州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247]旌德商人在扬州的活动比较广泛,但缺乏典型的个案,譬如清末旌德商人汪竹铭的产业汪氏小苑保留至今,与该家族相关的文献材料却难以寻觅。[248]汪时鸿撰《重修平山堂记》的发现,反映出旌德旅扬士绅对民国初年扬州风貌的认知,可以结合乡土文献构拟出汪时鸿家族在扬州的活动空间。这则碑刻有助于理解清末民初旌德旅扬绅商的活动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献材料与田野调查的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