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国府明清时期商人会馆的数量和分布

宁国府明清时期商人会馆的数量和分布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4个要素的省域分布如下:表8宁国商人会馆的省域分布与类型宁国商人会馆的地域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化的态势。出乎意料的是,位于浙江的宁国商人会馆数量偏少。商人会馆的空间分布,反映旅外商人的传统经商地及其地域扩散,下面对各县的商人会馆分布作些分析。旌德有商人会馆31个,分布于8个省。太平商人会馆27个,数量虽少,亦

宁国府明清时期商人会馆的数量和分布

宁国商人会馆的统计依托会馆、公所、同乡会资料[152],并基于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会馆是否纳入统计范畴,以是否有宁国商人参与为准。京师江宁府、宁国府城的会馆具有行政色彩,是士子科考和官员出行的落脚地,但考虑到宁国商人在会馆建设和管理的作用,也纳入统计。如京师旌德会馆最初是由茶商出资设立,后来才改由官员管理。[153]不少会馆由士绅、商人合力而建,清末芜湖县的泾县会馆和太平会馆,皆由“旅芜士商”[154]共同出资兴建;同治年间重建的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旌德会馆,亦由“阖邑士商”[155]合建而成。泾县赵良澍撰文称,旌德境内的地方公益建设非常兴盛,“间有与会馆同建者,亦必士商侨寄其地,合众醵钱,襄成美举”[156],可见会馆建设端赖于旅外士商的通力合作。

第二,本节对同乡会馆的数量和规模不作累计,目标是反映宁国商人的地理分布范围,而非其在某地的综合实力。以芜湖县为例,泾县商人早在明崇祯年间即建有卉木庵馆,至清代道光间有泾县会馆,光绪年间重建,但统计表仅列出最早的一次。考虑发起者多为坐贾,且商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如宁国府首县宣城设有泾县会馆,该县下属湾沚镇、孙家埠亦有泾县会馆,它们之间应不存在隶属关系,于是分开统计。

第三,为充分展示宁国商人的地域分布,将宁国商人建设的义冢(通“义塚”)纳入统计,若某地会馆、义冢兼而有之则以会馆为准。[157]会馆和义冢作为承担不同职能的公益资产,皆是凝聚同乡的重要手段,受到宁国商人的捐助。购置义冢往往是建设会馆的雏形,很多地方只设义冢而无会馆,如旌德俞觐光贸易无锡时,“锡故多旌人,觐光约与醵钱,买地营义冢”[158],帮助处理瘗埋客死同乡。旅外经商者可能会客死在会馆,雍正六年(1728)泾县朱文接卒于汉阳客馆[159],这就对义冢有了刚性需求。太平李成举“出百金置义地,俾各安葬,并于义园建公所,俾岁时修丧祭礼”[160];旌德洪廷显贸易庐江县,“捐四百余金创立会馆,并置义冢收葬客骸”[161],可见会馆和义冢的建设并行不悖,孰先孰后视情形而定。在泾县“服贾者麇萃”的江苏溧阳县,道光六年(1826)设置敦义堂作为会馆,“创首四家,逾数载竞趋争附,爰议曰埋骨之举”,遂在道光十年(1830)购买义冢。[162]当然,或因土地资源较为紧张,或因商人会馆的经费不足,也出现一些搁置购买义冢的案例。泾县朱本贸易江西时,“邑商议置义冢,以费繁中止”。[163]旌德朱家鼎游览和州,“悯同乡之贸易于州者”,拿出千金交给当地旌德会馆司事,用于购买义冢和建设疗养场所。[164]由此可知,会馆与义冢相辅相成,皆是商人组织的重要载体,将置办义冢视为宁国商人组织的初级阶段未尝不可。

据此,笔者统计出135条会馆、义冢数据(见附表2),剔除部分地点不明或参与对象不明确者(如宁池会馆、安定公会),从中挑选114个要素制成图9。

由图9可见,除少数宁国商人会馆位于闽北、淮北和钱塘江流域,绝大部分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其支流,其数量自长江下游往上游递减。114个要素的省域分布如下:

表8 宁国商人会馆的省域分布与类型

宁国商人会馆的地域分布,呈现高度集中化的态势。在其所涵盖的10个省中,有65%聚集于长江下游的苏浙皖三省,仅安徽即占有近四成的份额,27%分布于长江中游赣鄂湘三省,这一数据大致反映了宁国商人的活动空间。出乎意料的是,位于浙江的宁国商人会馆数量偏少。就各县的会馆数量而言,泾县和旌德的商人会馆数量接近,其中泾县略占优势,太平县的数量只有前者一半左右,三县的实力强弱可见一斑。但就义冢而言,太平县的义冢分布较广,某种程度上弥补该县会馆数偏少的局限,这也说明太平的商人组织还处于购置义冢的初级阶段。

图9 宁国商人会馆空间分布(www.xing528.com)

说明:底图采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网站CHGIS系统Datasets V4的1820年数据。

商人会馆的空间分布,反映旅外商人的传统经商地及其地域扩散,下面对各县的商人会馆分布作些分析。

泾县有商人会馆33个,分布于8个省。集中于两大区域:其一是长江安徽段至苏浙太湖以西的大片区域,以及皖中平原的合肥至六安一线,尤其以苏浙皖交界区域密度很高,苏北、皖北亦有零星分布;其二,在长江中游赣鄂湘三省分布的比较均衡,相对于旌德、太平会馆的“扎堆”特点,泾县商人在该区域的综合实力更强一些。据泾县地方志书载:“泾邑环山带水,山林川泽,所产不穷,其民往往掺奇赢以逐化居。”[165]泾县商人会馆的建立和发展速度很快,明万历年间泾县丝商在湖州府双林镇置办式好堂,崇祯年间在太平府芜湖县捐建卉木庵馆。清康熙年间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湖广汉口建造赏溪书屋、琴溪书院,另外还有吉安府的辅仁堂、浮梁县景德镇的泾川会馆,此外还参与捐建亳州金龙四大王庙和苏州的宛陵会馆。[166]由此可见,泾县会馆的建设四面开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分布广泛,大体反映泾县商人的活动范围。

图10 南京泾县会馆旧址

照片来源:2013年3月20日摄于南京大百花巷15号。

旌德有商人会馆31个,分布于8个省。主要集中于淮河以南的大片区域,一直延伸至苏皖交界结合部以及环太湖流域。在旌德商人麇集的江宁府,“旌之贸易其间者甚夥,旧有会馆,有义塚,有僧庵”[167],当地一度建造三个会馆。在赣东至闽北的狭窄区域,作为皖浙闽赣四省通衢,是非常重要的商贸要地,因而成为旌德会馆的第二密集分布区。据许檀先生的研究,清后期旌德商人在江西的活动以广信府属各县最为活跃,特别是铅山县河口镇、玉山县等地最为兴盛。[168]实际上,这也可从不少的旌德家谱中得到印证。方仰高在太平天国战乱期间“逃亡狮江,遂就贾焉”[169]。狮江乃河口镇之雅称,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张士德“以服贾持信义,重然诺,交游日广,往返玉山三十余年,获赢余不下数千金”[170]。张肇霖一支定居玉山数百年,太平天国战后在玉山县创祠宇以属神灵,置田祭祀,设立学塾,“捐旌邑宾兴公费千金,旌邑宗祠义塾千金,方之近今实罕其匹”[171],顺利实现了在地化。由此可见,旌德商人在广信府的势力较为强大。

太平商人会馆27个,数量虽少,亦分布于8省,主要麇集在湖北中部至湘北、四川、苏皖结合部等两片区域。嘉庆太平地方志书称,清代前中期太平商人已在湖北汉阳县、湖北江陵县、湖北东湖县和四川巴县等地设置了会馆、义冢,可见该县商人逐步向湖北、四川等长江中上游地区推进。[172]

需要指出,一些地方同时受到三县商人的青睐,位于长江中游腹心地带的汉口就是典型。赵青藜有《汉口别乡中亲友》一诗:“为爱土音消旅况,翻劳绮席具嘉珎……脉脉湖南话旧因,殷勤湖北又迟行。”[173]一派温馨宛若故乡的情形,可能是在汉口的泾县会馆与同籍亲友道别时所写的。据《武汉地名志》载,硚口区东南部的利济路与大火路之间有一个名为“旌德巷”的地方,因清末商人在此建旌德会馆而得名,民国年间又相继拓展出旌德一巷、旌德二巷和旌德小巷。[174]汉口作为太平商人重要的据点,可能在清初即得以设置同乡会馆。康雍年间兴建汉口太平会馆,胡士英、李天生、陈圣章等商人倡首响应。[175]清末以来汉口的诸会馆中,以太平会馆最为规制豪华。[1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