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南作为会馆云集的繁盛地区,很早就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此后,簿井由利用东亚同文书院的调查,对清末以来会馆地理作了复原,将其时空分布纳入研究视野。[150]会馆与商帮息息相关,考察商人会馆的建立和运作,是宁国商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1]本节将结合方志、文集、谱牒等地方文献,梳理明清以降宁国商人会馆的数量、规模及其时空分布,考辨商人会馆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类型及其功能转换,据此展开总体性的概括分析。
明清时期的会馆作为联结乡谊、培养地方意识和拓展交际圈的场所,承担日趋多元化的功能,其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化。起初,根岸佶、加藤繁等日本学者对商人会馆的兴趣,是希望从中发掘类似西方社会的民众自治力量。[143]至20世纪60年代,华裔史学家何炳棣推出《中国会馆史论》[144],开创了系统研究会馆史的先河。江南作为会馆云集的繁盛地区,很早就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吕作燮对南京地区会馆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重新估量明清会馆的社会意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145]差相同时,川胜守将会馆与江南商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察,强调商人发挥的连结作用。[146]自此以降,伴随社会史思潮的兴起,明清会馆研究得到进一步发掘。罗威廉(William T.Rowe)[147]、邱澎生[148]和王日根[149]等学者相继推出著作,推动会馆史从制度史向社会史的转变。此后,簿井由利用东亚同文书院的调查,对清末以来会馆地理作了复原,将其时空分布纳入研究视野。[150]
会馆与商帮息息相关,考察商人会馆的建立和运作,是宁国商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范金民认为,近年来学界注重会馆公所的性质,几乎未再具体考证其数量,论述其盛衰,推断其功能,自然难以符合实际。[151]本节将结合方志、文集、谱牒等地方文献,梳理明清以降宁国商人会馆的数量、规模及其时空分布,考辨商人会馆在不同时期的组织类型及其功能转换,据此展开总体性的概括分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