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研究篇,由第1章至第6章组成;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篇,由第7章至第9章组成。主体部分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本书的结构体系如图1.1所示。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篇
第1章,绪论。
第2章,城市空间的扩张与蔓延。本章重点讨论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因工业文明推动的城市空间增长由集聚到扩张再到蔓延的进程与特征。进一步讨论发端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图景,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城市型国家的转型,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资源滥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大量的城市问题。
第3章,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本章主要探讨城市空间增长产生的动力机制,从深层次角度提炼出城市空间增长的政治推动力、市场驱动力和社会均衡力三大动力。通过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特征,归纳出政治、市场、社会三力共同制衡推动着城市空间增长,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增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4章,城市空间治理的制度环境。本章旨在剖析导致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制度环境,试图从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中,解析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基本成因。
第5章,城市空间治理的制度变革。本章在第2章讨论城市空间扩张与蔓延的现象、第3章揭示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和第4章剖析城市空间治理的制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制度变革的路径。
第6章,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工具。本章首先梳理了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工具,根据其作用于城市空间的方式分为直接政策工具和间接政策工具两大类。提出任何一项政策工具均存在正、负外部性,不同政策工具之间又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将单一政策工具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于政策工具的组合之中是政策工具设计的重要目标,提出城市空间治理并非单一政策工具的效用,而是多政策工具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篇
第7章,选取特定城市——武汉市,以该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运用GIS及统计分析工具,分析城市空间规划借助城市空间治理塑造城市空间的得与失,初步考察政策工具的效用。
图1.1 本书的结构体系
第8章,以IDRISI软件为支持,利用其中CA-Markov模块对武汉市1996—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研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然后与实际城市用地布局进行对比,以验证政策因素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力,分析不同类型政策因素影响力的差异,探讨政策因素产生效用或失去效用的原因,为城市空间治理的政策制定和管控行为提供决策支撑。
第9章,结语。
【注释】
(www.xing528.com)
[1]庄悦群.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实践及其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启示[J].探求,2005(3):62-67.
[2]庄悦群.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实践及其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启示[J].探求,2005(3):62-67.
[3]蔡玉梅,王国力,陆颖,等.国际空间规划体系的模式及启示[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6):67-72.
[4]European Spat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ESDP,欧洲空间发展远景规划,由欧盟于1999年5月在波茨坦发布)。
[5]谷海洪,诸大建.欧洲空间区域一体化的规划[J].城乡建设,2005(11):60-63.
[6]霍兵.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的复兴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31(8):19-29.
[7]钱慧,罗震东.欧盟“空间规划”的兴起、理念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3):66-71.
[8]刘华.新公共管理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22(1):28-30.
[9]奈约瑟夫S,唐纳德约翰D.全球化世界的治理[M].王勇,门洪华,王荣军,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94.
[10]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J].政治学研究,1999(1):82-91.
[11]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摩根.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M].6版.杨宏山,陈建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3]陈锦富,任丽娟,徐小磊,等.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9(10):19-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