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城市的未来:名城有遗韵,渝州泛流辉

重庆城市的未来:名城有遗韵,渝州泛流辉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在”是我杜撰的一个词。它在表明建筑本身状态的同时,背后隐藏着、活泼或者机械重复着经由建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建筑者”和使用者的状态。其中立刻浮现一个尖锐问题和深层困境,“建筑本身的状态”能够和“建筑者”、使用者的状态分离吗?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和建筑、“建筑者”,和使用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他的思辨性和自发性是“建筑在”的一种必要。巨变年代的“建筑在”,需要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寻找可能的道路。

重庆城市的未来:名城有遗韵,渝州泛流辉

建筑在”是我杜撰的一个词。它在表明建筑本身状态的同时,背后隐藏着、活泼或者机械重复着经由建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建筑者”和使用者的状态。它是一种相互关联、紧密互动的共同状态。其中立刻浮现一个尖锐问题和深层困境,“建筑本身的状态”能够和“建筑者”、使用者的状态分离吗?能够和人的状态分离吗?它们不是一个总体事物在不同局部的表现吗?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定义建筑本身的状态?有这样一种状态吗?这种状态会被建筑的视觉形象所覆盖或遮蔽或扭曲吗?还是它就存在于建筑的生产和使用,包括从平凡的日常到喧嚣异常的网络传播过程当中?它是各种蒸腾着的热切目的、肥厚欲望的结晶,还就只是坚硬墙体构成的无表情容器,可以调节温度度数的机器,包裹(Hold)着职、住需要的各种来来回回、大大小小的活动?“建筑者”关心建筑的总体状态吗,抑或是把它当作供应品,或者商品来生产(以完成被安排的任务或者谋求高额利润)?或者,只把它视觉形式上“最美”的一瞬定格(他自认为的,或者他遇到的它“最美的一瞬”),在网络端传播以求谋得这个或者那个?有着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他们能体会、理解或需要理解建筑的状态吗?他们会维护用心的“建筑者”的创造还只是随意处置,任其脏乱和混乱?换一个角度,“建筑者”用心安置(Fixed)下来的建筑状态应该怎样随着各种不同的使用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呢?“建筑者”本身就是个由各种不同人构成的多义词,有这样的可能吗?更进一步说,建筑的状态能够促进人们之间交往和相互理解,能够激发他们在某些时刻的感悟,甚至是内心的触动吗(提出这样的问题,实在已经是一种苛刻的要求了)?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和建筑、“建筑者”,和使用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建筑在”为何而在?建筑、“建筑者”、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共构了某种变化着的状态?

作为社会分工之一的规划师、建筑师,他们首先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建筑者的一部分和城市空间、建筑的使用者。他们是整个大生产机制、机器中的一个链条。他们向外如何认知一个巨变的社会?(他们需要主动认知吗?还只是安全地、舒适地、气壮地驻在圈画出来的领地里?)向内如何处理自己、城市空间、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他需要灵魂出窍般地反观自己吗?内与外并非没有关联。恰恰相反,感知、理解和批判性认识变化中的世界是具体实践中创新的来源,才不至于仅仅成为工具。作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成为工具是一种必要和必然,但作为人,大概还要超越工具,对于工具应用的社会性,对于工具的限度有所反思。或者说,他不仅要在工具的尖锐性上用功,他更必须对这把工具在整个工具群的位置、作用、社会效应等有辨识,对于整体工具群的运动目的、作用有批判性思考。他当然要养家要存活,但他不应只作为工具而存在。他的思辨性和自发性是“建筑在”的一种必要。(www.xing528.com)

人有适应变化的限度。巨变过程使人焦虑,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细节当中,成为一种状态。巨变年代的“建筑在”,需要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寻找可能的道路。它需要打破表面繁荣却异常沉闷的帷幕、打破坚硬的惯性,从更大的时空范围来检讨自己。它需要知晓历史,却不能山寨历史,销售历史,也不能沉浸历史,尽管勾住历史往往在巨变的年代中给人一种安定感和身份感,如在狂怒的汪洋大海找到一个立足岛屿。尽可能去认识完整的历史是观看自身的一种必要,但着迷于沉重的过去往往难以迈开有创新的勇敢步伐。“建筑在”的目的在于让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面地、愉悦地活着,同时,如果按照本雅明的说法,不恐惧。它很显然只是一个乌托邦,但值得为之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