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包络分析(DEA)是1978年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查纳斯(A.Charnes)和W.W.库伯(W.W.Cooper)创立的。该方法自创立以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的评价研究。20世纪90年代,数据包络分析开始应用于教育评价领域。
1978年,DEA被用于完结项目的决策单元有效性测评,是运用DEA进行效率评价较早的研究。之后,很多学者用来进行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绩效研究。2002年,A.A.莫雷诺(Abel A.Moreno)等在文中提出了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来评估学术部门的效率,讨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优势,并再次强调DEA在教育投入产出应用中的有用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国内教育评估领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刘亚荣、张兴、陈通、向建英、黄朝峰、沈永平、郭新立、田东平、苗玉凤、李丽等学者都做过高校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方面的研究和评价。
随着国内外高校对办学效率的关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评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这些研究里面,关于模型本身的构建在此不做评述,简单地将相关文献当中的投入产出指标做了汇总,见表8.1。
表8.1 应用于教育领域的DEA模型评价文献汇总
续表
(www.xing528.com)
续表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运用DEA方法对高校进行评价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积累,对模型的应用也比较成熟。因此,本书的研究切入点主要是基于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从效率的视角进行内涵式发展评价,确定高职内涵式发展的投入产出指标,并对选择依据进行一定的阐述。
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指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促进发展,其发展动力来源于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强调内涵式发展要重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效率的判断要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来界定,高职院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的各投入与产出要素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学校在某一阶段的培养质量并不是取决于一种因素,可能是来自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具体哪些因素起决定作用,难以区分。因此,使用DEA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这种区分对应关系,使评价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以往的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评价研究,虽然也多次强调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性,但是并未从评价指标中体现出来。所以大多数指标还是站在综合水平评估的角度进行设置,认为所有用来推动和维系学校有效运转的要素都应该囊括在内,包含来自学校自身和社会的所有的办学资源。但是有些资源的投入,对促进内涵建设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考虑剔除,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内涵建设方面的投入。然后通过测评投入要素对产出要素的贡献程度来衡量内涵式发展的程度,为内涵式发展评估研究开辟了全新的研究视阈。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一般的高等院校,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评价研究相对不足,而且侧重点并不突出。针对当前高校办学效益DEA评价主要偏重于方法应用和模型改进方面的现状,本书主要对高职院校内涵式的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重点探讨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可操作的、能够体现评价目的的指标,以引导高职院校在推进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办学效率的提升,使得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校都能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类型中建立优势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