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研究:专家论证与指标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研究:专家论证与指标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7.1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续表因为有部分专家对这个课题不是很熟悉,所以,第一轮征询后,有5位专家退出。⑤通过增加二级指标,丰富“社会声誉”指标的内涵。“社会服务能力”从一级指标中删除,将其作为“社会声誉”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更为合理。通过以往高职教育的有关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越来越关注社会声誉。⑦将“社会声誉”下的二级指标“学生质量”调到“学生培养”的二级指标。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评价研究:专家论证与指标

本次研究共遴选出25位在高职教育领域工作的专家或学者,其中第一轮发出问卷25份,回收问卷2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0%;第二轮发出问卷20份(即第一轮回收的专家),回收率100%。这20位专家分别工作在与高职教育相关的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等领域,工作年限最低的为10年,最高的为25年,工作地区分布于全国的东、西、南、北、中几大地区。在所有参加调查的25位专家中,表示对评价指标很熟悉的占14人(56%),熟悉的占6人(24%),没有人表示不熟悉。其建议和意见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5位专家的基本情况见表7.1。

表7.1 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续表

因为有部分专家对这个课题不是很熟悉,所以,第一轮征询后,有5位专家退出。

本研究共进行三轮专家征询,第一轮把初步制定的评价指标发送给专家,由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经过第一轮的咨询,具体意见如下。

①增加了“基本条件”指标,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是考核内涵式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指标,也是评价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对硬件存量和硬件利用率的严格考核,能够推动高职院校加大专业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对硬件设施的运营能力,这是高职教育发展质量的基本保证。增加“校园网的建设”指标,这一指标的纳入也是为了引导学校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②把“人才培养模式”指标改为“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模式”指标与本科人才评估的区别度不够,不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特色。

③增加“校园文化”指标,内涵式发展强调高校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文化的凝聚力是最持久的。增加了“企业文化融入度”,争取将企业的特色文化引进高职院校中,将企业文化精髓纳入校园文化中,实现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www.xing528.com)

④在师资力量中增加了“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更多地鼓励他们增加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而不是像本科院校一样偏重科研产出。在数量上,要体现出对双师教师的重视和政策倾向。

⑤通过增加二级指标,丰富“社会声誉”指标的内涵。“社会服务能力”从一级指标中删除,将其作为“社会声誉”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更为合理。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相比,与社会经济有更为紧密的联系,好的声誉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更有说服力。通过以往高职教育的有关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越来越关注社会声誉。社会评价涵盖的不仅是教学效果单方面的东西,而且还说明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用“社会声誉”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指标,更能促进高职的发展和区域贡献。

⑥“学校管理”从一级指标中删除,应该说“学校管理”基本情况都能从其他指标中体现出来,所以考虑不单列一级指标,其中的二级指标可以分别添加在其他一级指标下。

⑦将“社会声誉”下的二级指标“学生质量”调到“学生培养”的二级指标。这样将“学生参与度”“学生满意度”和“学生质量”统统放在“学生培养”的二级指标,相对来说,能够更集中地反映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趋势。

⑧指标体系中不仅有共性指标,还应该有个性指标,因此单列“办学特色与创新项目”,由专家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料进行赋值

⑨在校园文化指标下应该包括“管理制度”这一项目,但是在“教师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的部分有专门针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考核,所以,此处不单独列出。

⑩对一些在实际中难以获取数据的指标予以删除。

通过第一轮的征询,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把修改后的指标重新反馈给专家;第二轮专家提出的意见不多,只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主要是对指标的顺序进行了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指标发给专家进行打分,进行第三轮征询,第三轮征询主要是对指标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打分,根据得分的协调性系数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