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教育部第一次尝试和探索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这为今后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在2003年试评估的基础上,2004年教育部对评估指标进行了修改,但是整体变动不大,只是对二级指标中的一般指标和重要指标的分配进行了调整。表5.1将“实践教学条件”和“社会声誉”两个指标设置为重要指标,将原先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知识能力素质”指标调整为一般指标。因为这两个项目并不能凸显出高职教育与其评估侧重点的不同,跟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度不明显。而“实践教学条件”和“社会声誉”这两个指标的高职特征却很明显。相对于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学,而在整个社会普遍都对高职教育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社会声誉对高职院校来说尤其重要。总之,2004年的方案不再是单纯沿袭本科评价的方向和侧重点,而是更加注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影响力。
表5.1 2003年与2004年评估方案指标对比表
2004年的高职评估方案跟本科教育一样也是以教育部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作为指导方针来制定评估指标体系。从整体来看,两者的指标基本一样,本科评估方案中一级指标只比高职评估指标多了“学风”这个项目;二级指标的设置,差异稍明显。在最初开始高职评估的时候,高职高专的评估项目倾向于普通高校所重视的要素本无可厚非,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渐明确,办学特色日益突出,高职教育就不能再继续沿用普通本科的评估标准,应该着力形成更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评估制度。
2008年,为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在对前几年“水平评估”工作经验总结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教育部又发布了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有7个一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指标数据主要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中获得,见表5.2。(www.xing528.com)
表5.2 高等职业教育新旧评估方案总体对比表
但从高校的数据采集平台来看,高校在展示学校软实力和内涵导向方面略显不足,比如师生价值观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影响、学风建设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绩效、社会服务能力、企业文化融入度等方面在数据平台上显得苍白。总而言之,新评估方案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关注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特征,但是对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贡献并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