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但社会上流行“学校教育吼得凶,家庭教育放得松,社区教育空对空”的说法,面对家庭、学校、社区三者教育脱节、割裂的现象,应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初中生德育网络,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家校合作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乌克兰的巴普雷什中学创办家长学校。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二三年就要报名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在那里一直学习到其子女中学毕业为止。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有感触地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建立家校合作模式,促进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学校指导、帮助父母培养积极的教养方式,同时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又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其一,家访。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家访是在农村地区学校与家庭互动中极重要的途径。通过家访,老师深入学生家中了解父母教养方式现状,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父母教养方式指导工作,提高其实效性。其二,创办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系统、全面培训,教给家长一些教养方式的知识。其三,在家长学校中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成长记录袋”,这样有利于找准教育对象,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教师对班上的单亲、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作彻底调查,了解他们家庭的具体情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成长记录袋的功能,记录每个学生每阶段中的日常行为,道德小事等。让学生、家长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反思自我,从而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其四,定期召开家长会。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召开家长会要有针对性,要重点与“隔代家长”进行交流。可以进行一些家教培训,教这些隔代家长在新情况下怎样当好家长。同是经常与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外出打工赚钱固然重要,但对孩子的教育更不能忽视。促使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多打电话、多写信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在与家长的不断互动之中,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总之,建立家校合作模式,促进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学校指导、帮助父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同时父母的积极参与又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
(二)建立农村社区德育平台
有研究者认为社区德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能针对本地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问题的联系,起桥梁作用,形成德育合力,将学校单渠道德育改为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德育,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以避免德育工作之间的脱节和冲突,充分调动全民注重德育、关心德育、支持德育、接受德育[15]。建立农村社区德育平台[16]。第一,建立乡镇、村、小组三级社区德育机构。当地政府应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德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乡镇、村、小组三级社区德育机构应接受当地政府、学校的指导、协调。机构工作人员可以分为兼职和专职两种。如可以发动老干部、老党员到社区德育机构兼职。学校可以抽调部分优秀教师给每个社区做德育助理,指导、协调各个社区的学生德育工作。特别是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予以重视,形成一对一的帮助模式,从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帮助。第二,提供学生参与社区德育活动的机会。社区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社区活动登记卡,学生暑寒假期间持卡向社区居委会报到,并参与各项活动。如让孩子到社区内军队家属、残疾人家庭进行献爱心活动。社区可以设立农田示范基地,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美德等等活动。而社区及时记录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并反馈给学校与家庭。学校在对学生实施德育评价时,要兼顾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个方面情况,从而形成互动的、多维度的管理局面。第三,利用社区德育平台,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社区德育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为提高社区内的居民道德素质作出贡献。可以请老党员、退休干部、英雄模范人物、企业家等到社区作报告,同时可以借用学校图书,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文化修养。可以在家长、学生当中同时开展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学校设备,为社区德育服务,让孩子和家长都接受教育,共同成长。(www.xing528.com)
(三)建构“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应该是动态地、协同地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作用。一是“动态”,其具体含义是:在德育过程中,应随时根据学生所处的活动场所采取相对应的德育方式,发挥各自独特的德育优势。当学生在家庭时,应该充分发挥家庭德育的特殊性和创造性,如亲情、为人处世等,体现出家庭德育的特色来,而不是完全依照学校的要求照本宣科;当学生在社区时,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德育的优势和创造性,如友情、公民意识等,体现出社区德育的特色来,而不是学校德育的直接翻版或简单延伸,这样的德育才是“三位一体”的德育。二是“协同”,其具体含义是: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德性发展的力量环节中的一个齿轮,是三个相互啮合着的齿轮,三者是协同关系而非等级关系。
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第一,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机构。首先应明确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学生德育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德育机构。学校建立家长学校,社区成立社区德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成长协会等机构。如在乡镇可以成立社区德育委员会,由乡镇副书记担任主任,统一领导全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各行政村设立德育办公室,具体负责本村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在各组(生产队)设立德育联络员,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及时反馈各种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充分发挥机构的功能,乡镇级机构可以具体协调乡镇的宣传、教育、共青团、派出所等各类机构,充分调动它们的各类设施、人力等各种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结构,共同抓好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这种模式现在在全国的大城市正在大力开展,但实施到贫困地区的农村,需要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第二,开通“三位一体”的德育渠道。德育的渠道必须多样化,同时三者之间又应该是互通的。对学校德育而言,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德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生活课堂。德育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充分挖掘社区的德育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渠道,渠道通畅了,德育的源头就活了,自然有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第三,建构“三位一体”的德育评价模式。现行对学生品德的评价以学校说了算。然而学生的德育实践不是封闭的,僵化的,必然要求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结合的德育评价模式,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面貌。因此学校、家庭、社区都应该及时记录,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相互沟通,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使德育有针对性。同时这种三位一体的德育评价模式,可以增加三者之间的信息反馈,人员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促进三者之间的融合。
总之,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复杂的过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系统,要进一步突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强化家长的德育责任,发挥家庭德育的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同时积极发挥社区德育平台的作用。从而整合三者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但对三者资源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拼凑、叠加与重复,它是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是一种整体性的融合与超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