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为此对学生的家庭结构进行了调查。从表6-6的分析发现:66%的家庭中,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较差,这是导致他们的品德发展不良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4.6%的学生属于单亲家庭,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教育的难度也比较大。调查中发现,该地区农村初中生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一方面,外出务工的父母特别多,留守孩子数量居全国最高。一位周五到学校来送咸菜给孩子的家长如是说:“有的孩子出生两三个月,她(他)父母就开始外出打工了,没有办法照顾子女,很大一部分孩子要持续到初中毕业,然后不少孩子就到父母务工的厂里去打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留守孩子”在家接受的都是隔代教育,父母亲情的缺乏容易导致偏激、狭隘、孤僻和任性等不良品性的形成,祖辈监管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难以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27]。
表6-6 学生家庭结构统计
(二)A县农村初中生品德发展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比较
表6-7 A县农村初中生品德各项评价指标的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比较
续表
注:表中1表示父亲外出,2表示母亲外出,3表示父母均外出,4表示父母在家,5表示为单亲、孤儿。*表示P<0.05,**表示P<0.01.
表6-7统计表明,学生的品德发展在家庭结构上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父母在家照顾的孩子,在公德性、法纪性、集体性方面得分最高,在其他评价指标上的得分也比较高,表明他们的品德发展情况一般比由非父母照看的孩子的品德发展情况要好一些。其中父母均外出、以及单亲、孤儿,他们的得分最低,品德发展情况最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焦虑是人类心理失调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焦虑情绪往往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如记忆力下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等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与焦虑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A县688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专门探讨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关系,为帮助父母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降低子女的焦虑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A县两所初级中学和两所高中的初一至高三的688名学生。四所学校均为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具有普遍代表性。其中男生361名(52.5%),女生327名(47.5%)。样本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14.46±1.6岁。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瑞典Umea大学波尔斯(Perris)教授等人共同编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岳冬梅等人翻译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8]。EMBU共有11个分量表,其中父亲教养方式6个分量表为情感温暖理解(FF1)、惩罚严厉(FF2)、过分干涉(FF3)、偏爱被试(FF4)、拒绝、否认(FF5)、过度保护(FF6);母亲教养方式5个分量表为情感温暖理解(MF1)、过分干涉、保护(MF2)、拒绝、否认(MF3)、惩罚严厉(MF4)、偏爱被试(MF5)。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由40个项目组成,1-20项目为状态焦虑量表(S-AI),主要用于评定即刻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或情景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用来评定应激情况下的状态焦虑。21-40项目为特质焦虑量表(T-AI),用于评定经常性的情绪体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测试方法。在非考试状态下,按班级对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的团体测试。共发放问卷715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回收率96.2%。用SPSS11.0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1)不同性别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表6-8显示,男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惩罚严厉(FF2、MF4)、过分干涉、保护(FF3、MF2)、拒绝否认(FF5、MF3),以及母亲的偏爱被试(MF5)各因子中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农村中学生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父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以及母亲对男生的偏爱。
表6-8 不同性别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比较(www.xing528.com)
注:* 表示P<0.05,**表示 P<0.01,以下各表同。
(2)不同性别学生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比较。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状态焦虑(男44.26±8.53女43.96±8.21)和特质焦虑(男生44.59±8.75女生45.01±8.15)的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3)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表6-9显示,农村中学生的焦虑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农村中学生的焦虑水平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之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
表6-9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r)
(4)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学生焦虑水平的回归分析。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自变量,分别以男女生的状态和特质焦虑水平为因变量,对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男女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程度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从表6-10可以看出,父亲的拒绝否认(FF5)可以造成男生焦虑水平上升。父母亲的严厉惩罚(FF2、MF4)可以造成女生严重的焦虑。而父母亲良好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降低子女焦虑水平。
表6-10 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学生焦虑水平的逐步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1.父母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上存在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中男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以及母亲的偏爱。而女生较多地感受到较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这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基本一致[29][30][31][32][33][34]。男女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也造成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农村女生比较顺从、文静、随和,所以受到父母负性情感少一些。男生一般调皮贪玩,容易出意外事故,且在中学阶段独立意识、反抗意识明显增强,容易与父母要求相违背,所以父母亲对其的惩罚更为多些、严厉些。
2.农村中学生焦虑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具有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的焦虑水平与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
学生焦虑水平的形成和发展受特定的遗传潜质的作用外,后天的环境也起重要作用。由于农村中学生生活条件限制,参与社区活动少,除学校外,家庭对其心理成长的影响更为重要。目前,农村父母文化程度还比较低,缺乏教育子女的相关知识,同时农村的文化设施落后,彼此学习交流的机会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价值的延伸与体现,致使子女缺乏独立精神和自由。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则明显表现为农村不少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的努力能走出自己生存于农村的困境,他们“恨铁不成钢”,但又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采取的却是“棍棒式”的教育,以家长的身份粗暴干涉,严厉惩罚,更多地表现出负性情感,这常成为子女的包袱,使子女容易产生焦虑。同时面对父母的负性情感,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唱“对台戏”,这样又严重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久之,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形成恶性循环。子女则易形成倔强、神经质等特征,出现焦虑、情绪易波动、缺乏自信等症状。
(四)研究结果
农村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的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也更多地感受到母亲的偏爱。女生较多地感受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中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性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其焦虑水平与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父亲的拒绝否认(FF5)可以造成男生焦虑水平上升。父母亲的严厉惩罚(FF2、MF4)可以造成女生严重的焦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