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

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数建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这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框架形成。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300余个。只有不断创新其管理体制,才能进一步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效运行。要加大专项经费稳定支持的力度,重点补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业务、公共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经费。

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14]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历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解放思想、澄清束缚科技发展重大理论问题的序幕,推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根据当时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薄弱、力量分散,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难以有大幅度增加的实际情况,1984年,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近3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5]

1.创建奠基阶段(1984—1990年)

1984年,以大学和研究所的优势学科和研究团队为基础,国家投资6100万人民币,同时核拨166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用于购置国外先进仪器,批准建设了首批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年到1990年,是国家投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时期之一,共建设了70个实验室,重点布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部署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和卫生部等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

2.基本框架建成阶段(1991—1995年)

1991年我国使用世行贷款8633.4万美元,批准建设了7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立项)。世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数建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这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框架形成。

3.巩固与提高阶段(1998—2007年)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职能统一由科技部管理。科技部结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整体发展的建议和意见。1998—200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入巩固与提高阶段,国家立项建设了8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先后淘汰、撤销了约20个实验室。

4.又好又快的新时期(2008至今)

2008年3月,我国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稳定支持力度。这项举措是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试点,是我国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的前奏曲,将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又好又快的新历史时期[16]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30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国情,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大力推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其一,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的成功实施打破了我国长期封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科技管理体制,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二,构建了国家主建、部门主管、依托单位具体负责、相对独立、对外开放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其三,国家重点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新型运行机制,有利于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人员流动和学科交叉,提升科研质量。其四,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人才聚集培养的重要基地,凝聚、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例如,200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219位、182位,占全国总数31.2%、25.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66人,占全国总数36.4%。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08个,占全国63.9%。(www.xing528.com)

(二)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策略

1.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构建了科技部宏观管理、部门主管、依托单位具体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室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学术指导制等内部管理体制。只有不断创新其管理体制,才能进一步促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效运行。第一,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顶层设计,明确其定位优化其布局,对实验室的重组、新建和撤销等予以统筹考虑。第二,国际招聘杰出的室主任来掌舵实验室;保障室主任具有相应的人事权、财物权和科技活动权,使实验室具有相对独立的“身份”和应有的自主权。第三,进一步理顺与依托单位的关系。实验室往往是依托单位的精华力量,应该发挥其优质科研资源的作用,为依托单位的科研和教学贡献力量。实验室也应明确自身并不是依托单位的“私有”财产,应面向整个科技界,进一步对外开放。第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权力的作用,为实验室把握学术前沿,及时调整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内部评估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决策建议。第五,加强评估环节的设计。进一步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对“重要代表性科研成果”的评估,促进更多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出现。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实验室适时采取国际评估制度。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并重

第一,建立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是实验室的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要加大专项经费稳定支持的力度,重点补足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业务、公共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经费。第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适当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投入。在不影响实验室潜心开展基础研究的前提下,形成多元化、高效率的科研投入体系。第三,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应注重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管理与验收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确保科研项目经费安全、合理使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经费管理办法。

3.吸引、聚集、培养一流人才,致力于学术卓越

建设一流的科研队伍,致力于学术卓越,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第一,抓住国家实施“长江学者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计划机遇,大力引进人才。同时,实现“项目、人才、基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以项目带人才,以基地培养人才,以人才提升基地水平的良性循环。第二,建立吸引优秀人才制度和办法。对引进的一流人才,给予必要的科研启动费、安家费和相应的工资待遇;提供学术休假特殊津贴,吸引海外高水平领军科学家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第三,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技术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架构。支持部分科研人员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双聘”、访学、学术休假等多种方式参与科学研究,保持人员的合理流动与动态平衡。第四,改革分配制度,减少工资收入与项目竞争的关联度,避免为增加收入而申请项目,并可试行年薪制等。第五,加大研究生培养资助力度,改革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等方式,吸引、聚集一流生源,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4.促进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交叉和综合。但研究领域窄、学科单一,资源分散等制约学科交叉发展,影响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情况仍然存在。第一,从顶层设计着手,保障学科的深度交叉与综合集成能力的有效提升。在体制上打破传统单一学科模式,以学科的多样性为学科交叉创造条件。第二,在支撑体系上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大型国家公共研究平台,为学科交叉及综合集成能力建设提供支撑。第三,在科研组织上建设开放、流动、灵活的组织结构,为学科、科研人员、研究设备相互融合铺设途径。第四,在学科交叉团队建设上注重学科带头人的优化,注重对学科交叉团队提前进行科学筹划,筛选、培育、扶持优秀团队。

5.建设优秀的实验室文化

实验室文化是实验室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实验室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第一,加强建设以创新文化为主导的实验室文化,并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规范、导向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引领实验室发展。第二,通过实验室的使命导向,培养文化的认同感,将实验室的文化价值融入每个人的血液。第三,加强实验室文化载体的建设。文化载体是实验室文化浸润的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如实验室的“室训”“室徽标”等文化符号、实验室的“庆典与仪式”(如博士后进出站仪式)、实验室的出版物、实验室主页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