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发现:一方面,C9的知识创新网络合作不够紧密,属于较松散型的合作关系;C9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偏少。另一方面,C9在物理、化学、工学、材料科学及交叉学科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单打独斗”“各立门户”仍是C9学科的主要发展形式。优势学科处于分散状态,学科与产业之间还未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难以形成一种高效率、大规模的知识生产模式。培育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现实载体是区域知识创新网络,而研究型大学是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核心力量。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合作策略:以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网络的发展
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旨在破除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壁垒,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建立高效的知识创新网络,提升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网络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科技合作理念,实现多元化的合作。改变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网络以大学与大学之间合作为主的模式,实现产、学、研、用的多方合作与“抱团创新”。其中“用”主要指“应用”和“用户”[12]。用户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也有助于改变大学注重论文发表而忽视科研成果转化的困境。第二,C9应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9所大学之间的合作,不断形成强强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与大学的合作要从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转向与大学建立联合研发实体,形成战略联盟的转变,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第三,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等优势平台的作用,集聚创新要素,支撑、协调、大规模可持续的研发活动,实现从一般性技术的研究向对行业的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转变。(www.xing528.com)
(二)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发展策略: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高,需要在重大前沿科技基础上取得突破,仅靠个别学科或若干学科的简单配合,难以解决其创新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性问题。实施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可以整合、协调系统内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发挥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双向创新的整合。第一,增强分支学科与主干学科之间的凝聚力、协同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支撑企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的优势学科,将进一步发挥对其他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将分散的相关学科链接起来”[13]。同济大学通过发挥优势学科的作用,综合集成主干学科与分支学科,形成了以四平路校区为依托的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学科集群和以嘉定校区为依托的现代交通装备制造学科集群,并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第二,建立合作开放、共赢的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学科集群、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通过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大型国家公共研究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及创新综合集成能力提升,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复杂的创新问题提供机会。如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学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共建研究院、共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模式,统筹各系统的创新要素,将学科集群创新推向市场,促进知识成果的商业化。第三,构建学科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创新创业平台是落实学科集群、产业集群的载体。“平台”的具体运行是通过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到平台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因此可以探索构建“平台、项目、人才”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以科学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理念,探索建立“学科发展与智力支撑、核心技术研发、知识转移与成果产业化实施、产学研用利益协调与保障、激励创新要素聚集、平台持续发展动力”六个子机制有机构成的协同创新整体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