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可能把人类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必须按照学科发展和分类以及社会职业分工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融于教与学的活动系统中形成课程,课程与课程间的组合形成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体系对应着不同的专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学科、专业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学科、职业与专业间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课程设置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培养人才的基本类型来确定课程结构。其次,必须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课程。再次,课程要与产业结构的变换与发展相适应,还要与师资及其他教学条件相适应。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间组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课程间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类型及其比例关系。我国高校的课程组合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导向的,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组织的经纬,形成了“知识三层楼”的课程结构,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也称普通课,包括政治课、外语课、体育课等,当前强调要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课程的建设,因为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虽然与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却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包括学习某种专业的学生必须修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易“老化”的“基石”。专业课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是专业特色的体现。这类课程体系有利于保持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但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容易导致知识的封闭与狭窄。所以,现代课程理论提出了课程模块一说,用课程模块对应职业群,实现专业间的兼容,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3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