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国家教育方针、高等学校总体培养目标和国家学位制度等要求相一致。(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要求。(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5)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32]
1998年,教育部把专业目录总数调整为11 个门类249 种专业。[37]
美国本科教育的目的在于职业专业化和预备专业化,是为学生从事职业活动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及为进入研究生院或医、法、商等专业学院学习而进行的预备教育。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一组主修课程,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能较快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职业需求。有人称美国高校专业是“以知识为主导的专业模式”,它以知识包为核心,即由各类课程组成课程板块,进而组成主干课程,形成专业。[39]
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教学,是学科倾向性明显的专业教学,大学教师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63]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定向教育。大学生除了要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外,还要了解反映现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接触科学前沿,发展独立探求知识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学学习提倡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提倡利用多种渠道获得广泛的知识和训练多种能力,同时在某一专业领域获得比较精深的发展。一般都认为,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多渠道性等特点。[98—99]
大学生同中专生相比,他们学习的专业性不完全相同,“大学的专业教育是具有学术性的专业教育……大学的教学内容除了现成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还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即大学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争鸣问题,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学教育的专业性主要落实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15]
大学是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一种机构。[120]
当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时,高等教育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对知识的传递、批判和探索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要求大学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经有定论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成就,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各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积极思考,走近学科前沿,深入某个学科领域,培养其创新和探索精神。[121]
大学通过教学使人们成为医生、律师、法官、工程师、经济管理者和教师等等。在社会中从事各种专门职业,这也是大学生对大学教学内容具有职业性的必然要求,同时更是社会对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大学教学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而且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与社会职业相对应,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的的。当今,基本上是社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大学都能培养出来,大学教学越来越强调专门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社会上众多职业岗位中等教育程度者已无法胜任,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已成为就业的必要资格,大学也因而成了社会所需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则成了当代青年人拓展前途的必经之路,这也是由社会发展的现实决定的。[122](www.xing528.com)
杨德广教授指出: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要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壁垒;本科四年总课时应控制在2500 学时左右;选修课的比重占30%左右,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组建知识结构的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有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时间。在教学模式上,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在培养目标、学科要求、学生素质等方面,必须有明确的规定性、规范性,否则会成为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144—145]
大学作为一个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学术组织,其中教学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特征。[160]
高等教育的基层有着各种知识群,这些知识群由专业人员掌握着。各种专业人员驾驭和运用各自的知识群。当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就力图扩大知识群的范围,甚至重新构成知识群。当他们从事科研之外的学术工作时,他们就保存、批判并改造知识群。当从事教学时,他们力图把知识群的某些部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学生的顾客,鼓励学生们考虑知识群的性质,考虑怎样才能应用它,或许还要鼓励学生们从事致力于它的职业。[168]
大学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大学不可能把人类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必须按学科发展和分类及社会职业分工需要来确定专业,在专业下构建知识体系,并以课程的形式加以确定。因此,大学课程组合基本上是以知识为导向的,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组织的经纬,这样使得大学课程具有典型的专业性质,专业性是大学课程的本质属性。尽管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更强调基础的宽厚,强调淡化专业,但一定程度的专门化,永远是大学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194]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就业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的要求,高等教育过程与职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职业化正成为当代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美国课程专家曾对100 多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的课程作统计,发现这些学校每年要淘汰5%的课程,增加9%的新课程;新增课程中应用类课程占很大比例。[196]
大学坚持专业教育的理由是:第一,专业教育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专业教育就不会消失。高度复杂的、专门化的职业领域不断涌现,任何人单靠经验都不能胜任这些工作,大学实施专业教育势所必然。第二,专业教育是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要求。第三,专业教育既是衡量学生水平的根本所在,又是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托,是大学的一个主要杠杆,大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第四,在今天,缺乏师资、课程、经验准备的大学进行通识教育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学生也未必领情。[207—208]
评注
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它根据一定的社会职业分工和人才需求,将人类关于某一领域的相关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有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目的,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升入研究生教育层次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二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和知识以利谋生,即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能顺利地找到相应的职业。
实施较宽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在通识教育基础上,使学生在某一领域(专业)达到精深,是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养成专业素养、形成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素质人才知识迁移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转业快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