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读书笔记:建立于整体知识观基础的课程思想

高等教育读书笔记:建立于整体知识观基础的课程思想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4]倡导整体知识观的大学课程思想应运而生。[190]2.德里克·博克的课程思想博克认为,迅速增长的信息和知识对各级教育都有影响。博耶认为,现今的大学里,不仅系科之间相分裂,而且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生活与学术生活之间也存在着分裂。博耶认为,个性和共同性的传统当中,可以为大学经验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

高等教育读书笔记:建立于整体知识观基础的课程思想

美国高等教育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从规模和速度型向质量和效率型转变的新时期,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

人文知识和实用技能是否可能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结合起来,就像它们在生活中最终必定要结合起来一样。博耶提出了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大学本科教育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他们去担当起对世人、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公民和社会的义务。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模式都逐渐发生转变。美国大学对专业学科的偏重日益增强,“美国大学结构基本上实现了由基础学科决定专业和组织大学内部结构,向着以专业和职业为导向的大学结构转移。”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知识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的以各学科的内在逻辑展开研究活动的模式,朝向依靠多科参与、超越学科的界限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发展。[174—175]

人们抱怨,教育不仅没能给学生理解变化的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不用说培养他们领导世界的能力了。

课程已经变成自助餐,学生没有获得应有的养分。[176]

在专业时代,大学教育一方面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那么,如何处理应用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学生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等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家们考虑的主要问题。[178]

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的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由相对粗放的内部扩充转为有选择的、较为精细的内部建构。调整或整合几乎都是跟随在大扩展之后的。[184]

倡导整体知识观的大学课程思想应运而生。

1.克拉克·克尔的课程思想

除了基本技能和专门化以外,每个学生应该有一种‘宽阔的学习经验’,这种经验鼓励在某一宽阔的领域的整体思考,和在一个狭窄的领域的深层的专门化知识一起进行,同时为作为决策者或者公民个人进行横向思维以及作为专家进行纵向思维提供一个机会。学生应该在这种可供选择的计划中给予选择的机会。

克尔认为,这种拓宽学习经验的目的,不仅能使学生在一门专门化的学科内部学习纵向思维,而且能获得学习横向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既能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又能在学科内部进行思维。[187]

克尔等人认为,学生需要积极地参与考虑许多穿过学科分界线的问题,以便获得对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比较好的观点。真实世界的问题很难准确地属于我们指定作为学校科目的范畴,而是涉及种种科目的方方面面,需要来自很多学科的思想和方法。[190]

2.德里克·博克的课程思想

博克认为,迅速增长的信息和知识对各级教育都有影响。在大学,最明显的需要是停止对传授固定知识的强调,转而强调培养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个转变意味着更加强调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论述和演讲以及掌握基本语言(可能包括外国语、计算机语言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

博克对当时存在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能力培养目标做出分析和比较,提出了美国高等院校均予认可的共同教育目标,并将它作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宗旨。这一共同教育目标是:获取广博的知识,在深度方面,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在广度方面,了解几种不同的学科;掌握准确交流的能力和方法,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思路清晰和具有批判思维的能力;熟悉主要的调查和思考方式,并运用这些方式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大自然、社会和本人的能力;具有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传统和不同制度下的其他文化的能力;经过多次探索之后,确定永久的智力兴趣和文化兴趣方向,具有自知之明,最终有能力选择未来的生活道路和职业生涯;通过与各类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具有与各种人相处共事的能力。[192]

3.欧内斯特·L.博耶的课程思想

博耶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会显得见多识广,能够继续学习。而且,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意味着他能够超越割裂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他有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博耶认为,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和全人类的视野,旧的知识体系既不适应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也不适应把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这一新的社会需要。社会的发展要求“学者去寻求一种更具综合性的知识观和一种更加综合、更加真实的生活观”。

博耶认为,现今的大学里,不仅系科之间相分裂,而且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生活与学术生活之间也存在着分裂。与此同时,知识本身也被分解了。现代大学已经丧失了全面的知识观,零碎的知识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博耶认为,个性和共同性的传统当中,可以为大学经验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和社会的目的。每个学生的选择必须予以考虑,但除多样性之外,大学有责任为学生打开一条道路,使他们拥有一个更统一的知识观念和更完整的生活。

博耶认为,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逐渐拥有渊博的历史文学科学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但真正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能够领悟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类型,以正确应用学问。

大学生渴望变成专业领域的能手,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专业能力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193—194]

大学要进行综合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超越相互独立的学科,发现知识之间联系的能力。

通向文化的道路必须经历,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化……只有能够把他的技术同社会组织密切结合起来的学生才称得上受过普通教育;不能把他的技术同社会组织密切结合起来的学生甚至称不上是一个好的技术员。[195]

博耶等人指出,大学不仅要鼓励大学生深入地探索某一学科领域,而且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专业领域。这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是什么?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

当主修专业与普通教育的各种课题相汇合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不时地回过头来重新思考语言、传统、社会制度和其他一些问题。当主修专业的内涵丰富了以后,学生们就可以从深度走向广度,他们的注意力将不再仅仅集中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是集中于最好的普通教育上。

4.尼尔·陆登庭对大学课程的认识

尼尔·陆登庭认为,一种好的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而且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思考,具有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196]

5.课程思想总的发展趋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大学都必须满足实用职业的要求”。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古老的实用学校是一样的,但是大学却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观念,那就是把实用知识收纳在整体的知识范围之内。[199]

分析能力、对复杂材料的清楚解释、表达简明扼要应该成为培养交流技能的标准。[207]

毕业阶段的学习被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称为“顶峰体验“为核心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前几年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的项目研究。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扩展、加深、整合本科学习阶段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在未来的研究和专业工作中所必需的分析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性。[208]

对于大班教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项国际教学研究表明:教师素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所产生的作用,远较减少每班人数为大。[210](www.xing528.com)

6.整体知识观课程思想指导下的多样化大学课程改革

美国州立大学学院协会会长詹姆士·阿普伯里曾指出:“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个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形势变化的能力和适应这种变化的多种技能。毕业生不可能一辈子都担任一种工作,待在一个岗位或从事一种职业。同时,我们也尽可能尽一切努力确保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使他们能够具有适应各种变化的多种技能,具有适应工作岗位与社会发展而改变职业的技能。[212]

当学院领导意识到课程改革是重要的和基本的时候,他们通常还希望通过汲取以前的那些学校和计划的有益做法来保证本科课程计划的质量。[214]

美国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学生需要的变化,主动调整办学思想,重新组织大学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基础文理课程是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基础”。

杜克大学的“课程2000”计划。

杜克大学在本科学生的培养上,着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何成功地处理现代生活所面临的智力、哲学等问题的挑战,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和理性地分析问题,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思想,并为不断发展的知识做出贡献。

杜克大学认为,学生毕业后将要进入和生活的这个社会正变得更为复杂。学生必须用新的方式去思考,以多种视角去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应付不断变化和更加复杂的选择能力;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常常是全球性和多文化的观点、思路开阔地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以综合的技能去处理日益支离破碎的知识和专业;培养学生综合新的问题和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善于评估信息,衡量各种竞争性的主张,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负责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以便完全发展他们的智力好奇心、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15—216]

杜克大学认为,良好的人文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知识面和灵活多变的技能,以便将来成为职业和团体的领导人,并且能够保证他们将来拥有令人满意的精神和个人生活。

杜克大学的“课程2000”报告是围绕“杜克大学的学生应该带着什么走进社会?”这个主题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2000”将课程的4 个教学目标:知识领域、探究方式、重点探究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217—218]

UCLA 将多种学科划为三大知识类型;一是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类,由文理学院各系和跨系专业所教授的学科,以及艺术与建筑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教育与信息学院、广告政治与社会研究学院、戏剧电影电视学院所教授的学科组成;二是工程、健康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类;三是“桥”知识类,它是前两种知识类衔接的桥梁,使学生在UCLA 所学的知识得以统一,主要以讨论班的跨学科的课程串形式出现,以使前两类知识得以衔接。[224]

第三类知识即“桥”类知识,其课程串的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索科学与文化社会和其他主要方面间的相互影响。在“桥”类课程串中,学生可以思考科学发现和技术改革的社会与文化含义,或者探索科学技术在何种程度上既导致又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

在一个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时代中,哈佛学院再度肯定其对普通教育的承诺。认为,我们相信这样一种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多样看待自身和世界的多样的观点,给予学生以知识、训练和技能,为他们的生活奠定基础。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种扩展选择权朝向我们的本科生开放的课程,使其为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见识的和有创造性的人做准备。[216]

大学将继续提供人文学科的学习并作为教学战略的基础。学习跨学科课程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更多地促进而不是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由于职业准备是人们期待本科教育的一个结果,所以学生学习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经验相联系。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228]

七、结语

大学课程内容更紧密地与社会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体现出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的显著特点。

(1)功利主义课程思想作为美国大学课程领域的主流课程思想,成为贯穿美国大学课程思想发展演变的主线。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职业结构越来越需要专门知识,大学课程设置必须对社会的这种要求做出反应。[231—232]

在培养学生方面,美国院校努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由意志、理性精神及创造能力。功利主义大学课程思想更多的是强调大学课程的专业化和实用化。

旅居美国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对专精在大学中的地位做出过精辟的说明:“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你摧毁了生命。”英国教育家阿什比也认为:“走向文化的大路必须通过专精之门槛的,由专精始可达博闻,否则浮光掠影,不流于肤浅者几稀?”[235—236]

(2)对普通教育的探索和改革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家追求大学课程结构平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般来说,对大学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处理教育目标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237]

(3)避免课程均质化是美国大学课程改革发展呈现多样性和具有活力的重要基础。

课程均质化是阻碍大学教育质量提高和课程发展的大敌。所谓课程的均质化是指不问学校的类型和特点而在大学教育中采用一种趋同一致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均质化只会使课程趋于僵化,阻碍教育创新和本科教育质量提高。

一所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其教师的价值、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办学宗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市场原理支配,各院校依据市场原理相互竞争,各种类型院校之间及其内部多样化的发展结果形成了美国大学序列性层级结构,这种竞争带来了大学的功能分工与分化,大学办学呈现多样化的局面,每所院校都有自己准确的定位,拥有各自固有的理念与方法。因为培养目标不同,任务各异,美国院校都非常自信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大学发展定位上的别具一格孕育了美国大学的个性,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而是认准自身的角色,坚持自己的特色,不断发展优势。层次、水平相当的大学无不以其鲜明的个性为人们所认可,为人们所称道。正如曾任美国第28 任总统、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伍德罗·威尔逊1907年在哈佛的一次讲话中所说的:“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我们相信民主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各种思想的互相补充,相互竞争。”[243]

(4)整体知识观成为美国大学课程未来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建立融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一体的连贯的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成为美国大学课程发展改革的主要趋势。

评注

课程是大学的基本产品,大学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的课程和教学服务。大学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往往以课程为突破口,注重通过改革大学的课程、增设新的课程、改革大学课程结构,来增加新的职能,满足社会的新要求,进而达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因此,课程改革是每次大学教育改革辩论的焦点,大学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围绕课程改革展开的,课程改革为大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基本要素,专业的实质是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构建起来的若干有机联系的课程的集合。

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是此专业区别于彼专业的标志,它们共同构成了专业的特色。课程是调节专业面的宽窄矛盾的有力杠杆,任何一项有效的专业改革必须伴随着成功的课程改革。

课程教学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大学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大学对课程的重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