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装配式建筑施工与施工机械》

《装配式建筑施工与施工机械》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混凝土浇筑遇到窗洞口,则自动关闭卸料口,防止混凝土误浇筑。图4.45混凝土浇筑前检查②浇筑混凝土应均匀连续,从模具一端开始。⑦冬季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⑧混凝土浇筑前应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等。图4.46手提式振动棒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小于50 mm。

《装配式建筑施工与施工机械》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确定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确定水泥、水、砂、石、外加剂、混合料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得到的强度满足设训要求。

(1)配置强度

PC工厂实际生产时用的混凝土配置强度应高于设计强度,因为要考虑配置和制作环节的不稳定因素。混凝土配置强度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的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混凝土设计强度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 fcu,0——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

②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

③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 应根据同类混凝土统计资料计算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fcu,i——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第i组试件的强度值,MPa;

   mfcu——统计周期内,同一品种混凝土n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n——统计周期内,同品种混凝土试件的总组数。

当具有1~3个月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资料,且试件组数不小于30时,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 应按式(4.3)进行计算。

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3.0 MPa时,应按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小于3.0 MPa时,应取3.0 MPa。

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小于C6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4.0 MPa时,应按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4.0 MPa时,应取4.0 MPa。

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σ 可按表4.11取值。

表4.11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取值表

(2)配置强度的调整

当设计提出超出普通混凝土的要求(如清水混凝土、彩色混凝土等),由此导致骨料发生变化,或工厂混凝土主要原材料来源发生变化,都需要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获得可靠结果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3)其他配置强度

PC结构混凝土的配置强度是抗压强度,用于PC装饰表面的装饰混凝土的配置强度也是抗压强度,但超高性能混凝土和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GRC)一般用作薄壁构件,其配置强度应当是抗弯强度

2)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搅拌作业必须做到:

①控制节奏。预制混凝土作业不像现浇混凝土那样是整体浇筑,而是一个一个构件浇筑。每个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能不一样,混凝土量不一样,前道工序完成的节奏也有差异。因此,预制混凝土搅拌作业必须控制节奏。

搅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时机与混凝土数量必须与已经完成前道工序的构件的需求一致,既要避免搅拌量过剩或搅拌后等待入模时间过长,又要尽可能提高搅拌效率

对于全自动生产线,计算机会自动调节控制节奏,对于半自动和人工控制生产线、固定模台工艺,混凝土搅拌节奏靠人工控制,需要严密的计划和作业时的互动。

②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投料,计量准确;搅拌时间充分。

3)混凝土运送

如果流水线工艺混凝土浇筑振捣平台设在搅拌站出料口位置,混凝土直接出料给布料机,没有混凝土运送环节;如果流水线浇筑振捣平台与出料口有一定距离,或采用固定模台生产工艺,则需要考虑混凝土运送。

PC工厂常用的混凝土运输方式有自动鱼雷罐运输、起重机料斗运输、叉车料斗运输3种。PC工厂超负荷生产时,厂内搅拌站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可能会在工厂外的搅拌站采购商品混凝土,采用搅拌罐车运输。

自动鱼雷罐(图4.40)用于搅拌站到构件生产线布料机之间运输,运输效率高,适合浇筑混凝土连续作业。自动鱼雷罐运输搅拌站与生产线布料位置距离不能过长,宜控制在150 m以内,且最好是直线运输。

车间内起重机或叉车加上料斗运输混凝土,适用于生产各种PC构件,运输卸料方便。

图4.40 自动鱼雷罐

混凝土运送必须做到以下4点:

①运送能力与搅拌混凝土的节奏匹配。

②运送路径通畅,应尽可能缩短运送时间。

③运送混凝土容器每次出料后必须清洗干净,不能有残留混凝土。

④当运送路径有露天段时,雨雪天气运送混凝土的叉车或料斗应当遮盖(图4.41)。

图4.41 叉车运送混凝土防雨遮盖

4)混凝土入模

(1)喂料斗半自动入模

人工通过操作布料机前后左右移动来完成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量通过人工计算或经验来控制,这是目前国内流水线上最常用的浇筑入模方式(图4.42)。

(2)料斗人工入模

人工通过控制起重机前后来移动料斗完成混凝土浇筑(图4.43),人工入模适用在异形构件及固定模台的生产线上,且浇筑点、浇筑时间不固定,浇筑量完全通过人工控制;其优点是机动灵活,造价低。

图4.42 喂料斗半自动入模

图4.43 料斗人工入模

(3)智能化入模

布料机根据计算机传送过来的信息,自动识别图样及模具,从而自动完成布料机的移动和布料(图4.44),工人通过观察布料机上显示的数据,来判断布料机的混凝土量,随时补充。混凝土浇筑遇到窗洞口,则自动关闭卸料口,防止混凝土误浇筑。

图4.44 喂料斗自动入模

混凝土无论采用何种入模方式,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混凝土的检查(图4.45),检查内容包括混凝土坍落度、温度、含气量等,并且拍照存档。

图4.45 混凝土浇筑前检查

②浇筑混凝土应均匀连续,从模具一端开始。

③投料高度不宜超过500 mm。

④浇筑过程中应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和整体性。

⑤混凝土浇筑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全部完成。

⑥混凝土应边浇筑边振捣。

⑦冬季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

⑧混凝土浇筑前应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等。

5)混凝土振捣

(1)固定模台振动棒振捣

预制构件混凝土振捣与现浇不同,由于套管、预埋件多,普通振动棒可能下不去,应选用超细振动棒或者手提式振动棒(图4.46)。

图4.46 手提式振动棒

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不小于50 mm。

②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不再冒气泡时,应结束该部位振捣。

③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2;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4倍。(www.xing528.com)

④钢筋密集区、预埋件及套筒部位应当选用小型振动棒振捣,并应加密振捣点,延长振捣时间。

⑤反打石材瓷砖墙板振捣时应注意振动损伤石材或瓷砖。

(2)固定模台附着式振动器振捣

固定模台生产板类构件(如叠合楼板、阳台板等薄壁性构件)可选用附着式振动器(图4.47)。附着振动器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振动器与模板紧密连接,间距设置通过试验来确定。

②模台上使用多台附着振动器时,应使各振动器的频率一致,并应交错设置在相对面的模台上。

(3)固定模台平板振动器振捣

平板振动器适用于墙板生产内表面找平振动,或者局部辅助振捣。

(4)流水线振动台振捣

流水线振动台(图4.48)分别通过水平和垂直振动从而达到混凝土密实的目的。欧洲的柔性振动平台可以上下、左右、前后360°方向运动,从而保证混凝土密实,且噪声控制在75 dB以内。

图4.47 附着式振动器

图4.48 欧洲流水线360°振动台

6)浇筑表面处理

(1)压光面

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成后,在混凝土终凝前应先采用木质抹子对混凝土表面砂光、砂平,然后用铁抹子压光。

(2)粗糙面

需要粗糙面的可采用拉毛工具拉毛,或者使用露骨料剂喷涂等方式来完成粗糙面。图4.49所示为工厂在预应力叠合板浇筑表面做粗糙面。

图4.49 预应力叠合板浇筑面处理

(3)键槽

需要在浇筑面预留键槽的,应在混凝土浇筑后用内模或工具压制成型。

(4)抹角

浇筑面边角做成45°抹角的(如叠合板上部边角),或用内模成型,或由人工抹成。

7)夹芯保温构件浇筑

(1)拉结件埋置

夹芯保温构件浇筑混凝土时需要考虑连接件的埋置。

①插入方式。在外叶板混凝土初凝前及时插入拉结件,防止混凝土开始凝结后拉结件插入不进去或虽然插入但混凝土握裹不住拉结件。

②预埋式。在混凝土浇筑前将拉结件安装绑扎完成,浇筑好混凝土后严禁扰动连接件。

(2)保温板铺设与内叶板浇筑

保温板铺设与内叶板浇筑有两种做法:

①一次作业法。在外叶板插入拉结件后,随即铺设保温材料,放置内叶板钢筋、预埋件,进行隐蔽工程检查,应在外叶板初凝前浇筑内叶板混凝土。此种做法一气呵成,效率较高,但容易对拉结件形成扰动,特别是内叶板安装钢筋、预埋件、隐蔽工程验收等环节需要较多时间时,如果在外叶板开始初凝时造成扰动,会严重影响拉结件的锚固效果,形成安全隐患。

②两次作业法。在外叶板完全凝固并经过养护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铺设保温材料,浇筑内叶板混凝土,一般是在第二天进行。日本工厂制作夹芯保温构件多是两次作业方法,以确保拉结件的锚固安全可靠。

(3)保温层铺设

①保温层应从四周开始往中间铺设。

②应尽可能采用大块保温板铺设,减少拼接缝带来的热桥。

③拉结件处应当钻孔插入。

④对于接缝或留孔的空隙应用聚氨酯发泡进行填充。

8)养护

预制混凝土构件一般采用蒸汽(或加温)养护。蒸汽(或加温)养护可以缩短养护时间,快速脱模,提高效率,减少模具和生产设施的投入。

蒸汽养护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蒸汽养护应分为静养、升温、恒温和降温4个阶段,如图4.50所示。

②静养时间根据外界温度一般为2~3 h。

③升温速度宜为10~20 ℃/h;降温速度不宜超过10 ℃/h。

④柱、梁等较厚的预制构件养护最高温度宜控制在40 ℃,楼板、墙板等较薄的构件养护最高温度应控制在60 ℃以下,持续时间不小于4 h。

⑤当构件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差不大于20 ℃时,方可撤除养护措施脱模。

(1)固定台模和立模工艺养护

固定模台与立模采用在工作台直接养护的方式。蒸汽通到模台下,将构件用苫布或移动式养护棚铺盖,在覆盖罩内通蒸汽进行养护,如图4.51所示。固定模台养护应设置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调节供气量自动调节每个养护点的升温降温速度,并保持温度。

图4.50 蒸汽养护过程曲线图

图4.51 工作台直接蒸汽养护

(2)流水线集中养护

流水线采用养护窑集中养护,养护窑内有散热器或者暖风炉进行加温,采用全自动温度控制系统,如图4.52所示。养护窑养护要避免构件出入窑时窑内外温差过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