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职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焦虑心理是中职生在择业准备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一种失落感和危机感,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烦躁、忧虑、恐惧和困惑等。自负的中职生往往不能及时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结果会贻误择业的最佳时机。当代中职生择业时的攀高心理普遍存在,通常表现为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和职位高。具有攀高心理的中职生在择业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中职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焦虑心理

案例

陶丽,某职校学生。她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一般,平时较少与同学交流,除专业学习外很少接触其他领域的知识,兴趣爱好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的能力。她看到班上许多同学开始找工作,心里也开始着急。她觉得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好,毕业生竞争激烈,而自己成绩平平、能力一般,又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一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为此,她开始失眠,一想到择业,就会烦躁不安、后悔自责,怪自己没有刻苦学习。当其他同学都在忙着做自荐书、准备应聘材料、参加招聘会时,她却无所事事,整日沉浸在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之中。她越是焦急越是无心做事,眼看着时间被白白浪费,工作没有进展,她的焦虑情绪又进一步加重,如此恶性循环让陶丽无法自拔。转眼间即将毕业,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

焦虑心理是中职生在择业准备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一种失落感和危机感,通常表现为紧张、不安、烦躁、忧虑、恐惧和困惑等。

面对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生择业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估计不足,不确定何种职业更适合长远发展,因而感到困惑和迷茫;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对用人单位的一系列考核程序产生畏惧心理;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没有某些“硬件”证书,担心找不到工作,因而感到忧虑;对已选定的职业缺乏坚定的信心,容易患得患失。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心理并不会影响正常的择业,反而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催人奋进,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潜能。但过度的焦虑就会影响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导致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失眠等问题,严重地干扰正常生活,甚至会使中职生对择业产生恐惧感,影响择业的进程。

(二)自负心理

案例

侯某,某职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他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学习成绩好,个人能力强,并且是党员和优秀毕业生。在同学眼中,他一定能很轻松地找到一份好工作。对此,侯某也感到把握十足。

在找工作的初期,侯某就收到了一些不错的单位的面试通知,可是自视清高的他却对这些单位不屑一顾,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转眼间临近毕业,大部分同学都与用人单位签了约,可是侯某的工作却还没有着落。由于自视过高,侯某错过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自负的学生大多自我感觉良好,有一定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成绩好、能力强、素质高、专业需求量大,不愁找不到工作,因此容易骄傲自满,对于职业的定位偏高。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他们会百般挑剔,对就业条件要求十分苛刻。他们认为,去普通单位,待遇不好;进大型企业,职位太低;去政府机关,束缚太多,看不到出头之日。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他们往往会夸夸其谈、狂妄自大,如此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浅薄、不宜与人合作的印象,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因而失去获得职位的机会。

自负的中职生往往不能及时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结果会贻误择业的最佳时机。在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又会产生极度不满的情绪,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三)攀高心理

案例

李新在职校里学的是国际商务专业,毕业时,父母为其在老家找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但他的梦想是做一个跨越欧美、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于是他和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希望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李新理想中的职业是职位高、待遇好、发展潜力大,最好是世界500强企业。他认为大城市的机会多,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难事。然而,到北京一个多月,简历投出几十份,有回音的只有两份,面试后也都杳无音信。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和眼花缭乱的招聘单位,李新茫然了。眼看家里带来的钱花掉了一半,李新开始犹豫,回家还是留京漂泊,他进退两难。

当代中职生择业时的攀高心理普遍存在,通常表现为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和职位高。

具有攀高心理的中职生在择业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一方面,他们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他们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将用人单位的门槛看得过低。因此,他们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能适时地调整自我以适应社会。

从中职生的攀高心理可以看出,当前有很多中职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危机感。他们怀揣着不切实际的理想,片面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过于急功近利,如此必然会在择业过程中碰壁,同时也会失去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四)从众心理

案例(www.xing528.com)

黄某,某职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她本已被当地的一所幼儿园选中,去做一名幼儿教师。可是,看着周围的同学都风风火火地奔往大城市,去寻求更多的机会,她开始动摇了。她觉得自己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出去闯闯。于是她放弃了那份稳定的工作,和同学一起到上海找工作。由于自己的专业没有什么特殊性,所以高薪技术行业让她望尘莫及。参加了很多招聘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她发觉没有一项工作是自己擅长的。四处碰壁的经历不禁让黄某感到无奈,大城市的机会虽多,但却并非触手可及。

择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主要是指中职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态度,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跟从他人的方向,不能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中职生择业时的从众心理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中职生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盲目地奔向大城市,认为那里的机会多、待遇好,殊不知,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大城市的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的发展;一些中职生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己找到工作,也急于跟上大众的步伐,因此会不择时机地草率签约;还有一些中职生受到老师、家长及社会热点的影响,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违背自己意愿选择那些稳定或热门的职业。

从众心理会导致中职生所选职业与自己的兴趣或专业不符,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此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会阻碍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五)挫折心理

案例

小董,某职校毕业生,求职前期,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忙着准备求职资料,忙着参加招聘会,并因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济开销也不小。他觉得只要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投递的简历都石沉大海,小董开始失去了方向。他抱怨社会对中职生不公平,上了职校却找不到工作,付出努力也得不到回报。他埋怨自己的家境不好,没有人能够给予他帮助。面对择业的挫折,小董变得悲观失望,一蹶不振。

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致力于达到某一行为目标过程中受到某种干扰和阻力,使动机目标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与消极的情绪状态。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中职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失败或打击。习惯了温室生活的中职生,在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出现偏差、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面对择业路途的坎坷,他们不是正视现实、客观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心态、继续迎接挑战,而是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一蹶不振。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很容易走向极端。

如果这种挫折心理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就可能形成人格障碍,不仅会影响中职生的择业,更会影响中职生正常的生活。

(六)享受心理

当代的中职生是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艰苦年代的磨炼,没有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在优越的条件、舒适的环境和家人的细心呵护下,他们已经习惯了享受。

这种普遍存在的享受心理,使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优越、工资待遇高、工作轻松自由的职业。他们不愿到边远的地区从事基层的工作,不愿脚踏实地地从小做起,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造成了大城市、大企业、高薪行业人满为患,底层工作无人问津的社会现象。

享受心理过于强烈会使中职生变得浮躁、懒惰、避重就轻、丧失拼搏的动力和意志。当中职生的享受心理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心理失衡,从而选择坐以待毙,以致错失择业的良机。

(七)依赖心理

案例

毕业前夕,在同学们为找工作疲于奔命的时候,李丈却显得悠闲自在,每天除了睡觉就是上网玩游戏。他觉得现在的竞争那么激烈,参加招聘会也是徒劳无功。他在网上“海投”了近200份简历都没有回音,于是就理所当然地将找工作的事情全权交给父母。他甚至觉得“我没有工作是因为父母无能”,有没有工作都无所谓,反正父母也养得起自己。

这里所讲的依赖是指个体主观上不愿付出努力,单纯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的现象。

一些中职生对自己缺乏充分的了解,择业的信心不足,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产生畏惧的心理。他们不愿参与竞争、迎接挑战,因此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希望通过他人的安排或各种社会关系找到就业的门路。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中职生面临择业时,家长比学生更为着急,他们的行动往往多于学生自己。

这种依赖的心理会降低中职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阻碍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习惯性的依赖心理会使中职生丧失自我选择和决断的能力。他们即使找到工作,也不能灵活地应对各方的压力。如此发展下去就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被社会所淘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