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志》九卷
明何载图等撰,明万历年间毕懋康校刊本。
何载图,四川人,官长安儒学署教谕。
毕懋康(1571—1644),字孟侯,号东郊,安徽歙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中书舍人,后累迁广西道监察御史、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按、山东巡盐御史。四十二年,建历山书院,为当时济南最大书院。后遭宦官魏忠贤排挤,遂被削籍。崇祯初年,起用为南京通政使,升兵部右侍郎,旋自免归。辞别时,崇祯帝命制武刚车、神飞炮等。械成后,编辑《军器图说》以进崇祯帝。另著有《西清集》《管涔集》等。《明史》有传。
关中书院在陕西西安。万历三十七年,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杜应占、闵洪学,副使陈宁、段猷显为工部尚书冯从吾讲学而建于府治东南安仁坊。冯从吾原讲学于城东南宝庆寺,因寺狭不能容,汪氏等特建此院供其讲学。冯氏在此主讲近十年,传阐程朱理学,四方从学者至五千余人。制定《学会约》《关中士大夫会约》,并撰《关中书院记》。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毁天下书院,遭毁。崇祯元年(1628)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清康熙三年(1664),巡抚贾汉复檄西安府叶承祧、咸宁知县黄家鼎扩建。十二年,总督鄂善重修,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制定会约十条、学程八条,对讲学时间、内容、方法、目的及弟子日常礼仪规范均做具体规定。雍正十一年(1733)赐帑银一千两,建为省城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进士汪祖启主讲。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谭钟麟订课程五则。光绪年间,巡抚冯誉骥、按察使黄彭年和布政使曾龢先后扩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升允改为优级选科及初级完全科两级师范学堂。今为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关中之学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宋有横渠张载,虽学足以名世,却怀才不遇。明中有泾野吕柟,虽位列庙堂,却从游者寥寥无几。直到冯从吾以尚书之位讲学关中书院,声动天下,从游者众,关学再次发扬光大。为嘉惠后学,传承道统,遂而修纂《关中书院志》。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左右单边,黑口,单鱼尾。卷首有崔应麒序(缺第一、二页)、编纂姓氏、《关中书院总图》和《关中书院图》,无目录。凡九卷,卷一志公移;卷二志建造;卷三志学约,收入朱熹白鹿洞教规,以及冯从吾所订《会约》二十七条;卷四录讲章一篇,讲授《孟子·尽心上》选段;卷五志艺文,收冯从吾《关中书院记》;卷六亦为艺文,编录与关中书院有关之诗和对联;卷七、卷八、卷九分志公田、书籍和器物。
此志虽稍显单薄,如卷四、卷五皆单篇成卷,所收讲章、艺文等略少,但体例完备,内容编纂清晰有条理,尤其会约一篇,不仅厘定每月讲会日期、诸生应遵守之规范,还列有诸多禁止事项,如“毋看《水浒》及笑资戏文”,“毋轻易品评前辈著作”和“毋唱词、做戏、博弈、清谭”等。公田、书籍两卷记载亦甚为详细。透过此志,关中书院之规制、制度、经费、讲学盛况皆可窥见一二,实为研究明代讲会书院不可或缺之史料。此外,卷首崔序末记有“万历癸丑冬十一月”,或可推测此志编纂于万历四十一年前后。(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关中书院语录》一卷
明冯从吾著,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
冯从吾(1557—1627),字仲好,号少墟,陕西西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因上疏规谏万历皇帝而遭贬后,归居西安,并讲学于宝庆寺,订《宝庆寺学会约》,从学者至不能容。三十七年,布政使汪可受等为其讲学而建关中书院,“四方从学者至千余人”。时有“会当洙泗风,郁郁满秦川”之誉。其学继承张载“性二分”说,认为“圣贤学问全在知性,有义理之性,有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变化气质,变化气质德性才现”,故重视道德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道德教育之措施。强调“未发先预”的修养功夫,重视日常行为训练并主张改过迁善。手订《关中士大夫会约》二十二条,其中十四条对诸生日常行为,如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与人交往、穿衣读书等做了具体规定。提倡“交砥互砺,日迈月征”。其教学以纲常伦理、四书五经为主,主“崇真尚简”。认为弃躬行而“讲虚弦之学”则“能言而行不远”。躬行、讲论均应重视。治学则强调“自得”与“融会贯通”。认为“学不到自得终是支离,终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为学“必融会贯通乎百家,然后能自成一家”。明末魏忠贤毁书院,冯痛切,坐二百日不就寝,饮恨而卒。崇祯初谥恭定。有《冯恭定公全集》。
关中书院在陕西西安,有《关中书院志》,已著录。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七字,单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辑于冯从吾《少墟集》万历四十五年刊本,为原集中第十二卷。凡一卷,为冯从吾讲会语录,从《少墟集》中辑出,于明代讲会研究可作为资料使用。(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关中书院课士诗》四卷
清路德辑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经余堂刻本。
路德(1784—1851),字润生,号鹭洲,陕西盩厔(今周至县)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户部湖广司主事、户部员外郎、军机处章京,后以眼疾告归,先后在乾阳、象峰、对峰、宏道、关中等书院讲学达二十余年。著有《柽华馆诗文集》《仁在堂时艺》《读史日记》,编有《时艺核》《时艺引阶合编》,辑有《关中书院课士诗》《关中课士试帖详注》《关中课士律赋笺注》。
宏道书院在陕西三原。原名弘道书院。明弘治九年(1496),邑人兵科给事中王天宇建。有东西学舍、弘道堂、考经堂、春光亭、清风轩、明月庵、清峪草堂、嵯峨山房、甃石池等。清乾隆年间,因避皇帝讳,改名“宏道”。道光十年,督学周之桢重修并作记。二十二年,督学沈兆霖倡建东庙号舍四十间。同治十二年,督学许振袆补修。十三年,督学吴大澂筹增膏火。光绪二十四年,陕西推行新政,改为宏道大学堂。二十八年,泾阳味经、崇实两书院并入,更名宏道高等学堂。宣统二年(1910),改称宏道高等工业学堂。民国二年(1913),改为陕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民国二十九年,改称陕西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一九四九年后,改为陕西省水校。二〇一三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光十八年春,路德移讲宏道书院,陕西督粮道刘源灏以关中书院诗赋课卷邮寄之,并请宏道士子偕作。历数月,得诗赋若干首,路德乃择其优者各加以评论,遂汇为此编。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凡四卷,书前有路德、刘源灏序。卷一至卷四均为诗歌文赋之作,包括阎敬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夜霜寒在五更》、吴锡岱《秦桑低绿枝》《渭比春天树》、路德《黄栗留鸣桑葚美》《西岳峻嶒竦处尊》、李标雅《晴烟和草色》《四月南风大麦黄》、胡葆锷《长笛一声人倚楼》《汲井漱寒齿》、路慎庄《万户捣衣声》、张卿霄《一年明月今宵多》等诗赋作品一百零三首。
是书为路德辑注,其载清后期关中、宏道二书院诗歌文赋之作,甚为丰富,于研究清代关中、宏道两书院的文学创作及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关中书院赋》不分卷
清路德编,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是书又名《仁在堂律赋笺注》,不著作者名氏,据“任在堂”三字推测,当出自路德之手。路德(1784—1851),字闰生,号惊洲,陕西周至人。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户部湖广司主事。十九年以亲老回籍。丁父忧服阙后考补军机章京,公事之暇,读书作字。因劳苦过度,患目疾,于道光二年春请假归里,笃志讲学,不复出仕,历主乾阳、象峰、对峰、关中、宏道各书院凡二十余年,订立课程,因材施教,一时全秦、三晋、吴楚人士多从之游。为学汉宋兼采,不分门户;为制艺一以经训传注为宗,力挽剽窃空疏之习。所著时艺十一种,曰课、辨、话、综、核、和、阶、引、开、窍、向,咸冠以“仁在堂”。又有《关中课士诗赋》《蒲编堂训蒙草》梓行于世。
关中书院在陕西西安,有《关中书院志》,已著录。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不分卷,无序跋。收有阎敬铭、胡葆亮、刘步元、阎敬舆、杨、谷逢钧、李应台、吴锡岱、张文源、史采风、杨述绾、董道淳、路德所作之律赋共十题二十篇,每篇后有笺注,对该赋在韵律、用典、议论和修辞等方面的长短得失进行评析,使后来者有所借鉴。《清代书院课艺总集叙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关中书院试帖》一卷
清陈仅编,清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
陈仅(1787—1868),字馀山,号渔珊,浙江鄞县人。嘉庆举人,官至宁陕厅同知。著有《继雅堂集》《竹林问答》。
关中书院在陕西西安,有《关中书院志》,已著录。
早在嘉庆年间,山长童槐即辑有课士诗。童槐(1773—1857),字晋三,一字树梅,号萼君,浙江鄞县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至通政司副使。著有《今白华堂集》。童槐于嘉庆二十年主讲关中书院时,曾于关中诸生中择优选取数十人,专课以试帖,并将此课士诗付梓刊行,“以为多士式”。然年代久远,旧版漫漶散佚,不可复得。道光年间,陈仅任职关中,购得槐课艺一册,适逢其后人重刊先祖文集,又念关中课艺内试帖大都为其改定,遂以试帖为先路,编成此卷,附于文集之后,以惠后学。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一卷,书前有嘉庆二十年白继昌序,书后有道光三十年陈仅跋,收录试帖诗八十一题一百三十九篇,题如《思和求中》《落花无言》《坐卧流水》《名下一生劳梦想》《采菊东篱下》《高歌夜半雪压卢》《杨柳楼台》等。每篇课艺皆署有作者姓名,大部分还附有籍贯和身份信息,编排齐整,是研究清代书院和科举的重要史料。(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注释关中书院课士赋》一卷
清路德选编,清同治二年(1863)聚锦堂刻本。
路德有《关中书院课士诗》,已著录。
关中书院在陕西西安,有《关中书院志》,已著录。
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毁天下书院,遭毁。崇祯元年(1628)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清康熙三年(1664),巡抚贾汉复檄西安府叶承祧、咸宁知县黄家鼎扩建。十二年,总督鄂善重修,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制定会约十条、学程八条,对讲学时间、内容、方法、目的及弟子日常礼仪规范均作具体规定。雍正十一年(1733)赐帑银一千两,建为省城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进士汪祖启主讲。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谭锺麟订课程五则。光绪年间,巡抚冯誉骥、按察使黄彭年和布政使曾龢先后扩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升允改为优级选科及初级完全科两级师范学堂。今为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是书由路德编于宏道书院。路德自关中迁往宏道讲学,感叹关中地区诗赋自汉唐以后逐渐衰落,本有振兴之意,恰逢关中书院将诗赋课卷寄至宏道,路德综合两书院诗赋佳作,稍作修改,汇为一编,题之曰“关中书院诗赋课”,以为“凡宏道士子亦皆关中人也”。故此编实为关中、宏道两书院课艺。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单边,白口,单鱼尾。凡一卷。编为四册。此编皆为律赋,书前有路德序,收录课艺十题二十篇,题如《焦尾琴赋》《细麦落轻花赋》《铸剑戟为农器赋》《榴火赋》《书带草赋》《浮瓜沈李赋》《老人星赋》《秋菊有佳色赋》《一月得四十五日赋》《望云思雪赋》。书中有批注和详细点评,是研究关中、宏道两书院诗赋文风不可或缺的一手史料。(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关中课士试帖详注》不分卷
清路德辑注,清光绪十年(1884)江左书林刻本。(www.xing528.com)
路德有《关中书院课士诗》,已著录。
道光十八年(1838)春,路德移讲宏道书院,陕西督粮道刘源灏以关中书院诗赋课卷邮寄之,并请宏道士子偕作。历数月,得两书院生徒诗赋若干首,路德乃择其优者各加以评论,遂汇为此编。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书前有刘源灏序。全书均为诗作,包括阎敬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夜霜寒在五更》、吴锡岱《秦桑低绿枝》《渭比春天树》、路德《黄栗留鸣桑葚美》《西岳峻嶒竦处尊》、李标雅《晴烟和草色》《四月南风大麦黄》、胡葆锷《长笛一声人倚楼》《汲井漱寒齿》、路慎庄《万户捣衣声》、张卿霄《一年明月今宵多》等诗歌一百零四首。
此书除排版、字体等与《关中书院课士诗》略有差异外,所收诗歌内容及数量皆与后者相同,当为《课士诗》之重刻本。
是书为路德辑注,其载清后期关中、宏道二书院诗歌作品,甚为丰富,于研究清代关中、宏道两书院的文学创作及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关中课士律赋笺注》不分卷
清路德辑注,清光绪十年(1884)江左书林刻本。
路德有《关中书院课士诗》,已著录。
道光十八年(1838)春,路德移讲宏道书院,陕西督粮道刘源灏以关中书院诗赋课卷邮寄之,并请宏道士子偕作。历数月,得两书院生徒诗赋若干首,路德乃择其优者各加以评论,遂汇为此编。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前后无序跋。全书均为文赋之作,包括谷逢钧《焦尾琴赋》、李应治《细麦落轻花赋》、刘步元《铸剑戟为农器赋》、张文源《榴火赋》、史采风《书带草赋》、胡葆锷《浮瓜沈李赋》、阎敬铭《老人星赋》、路德《秋菊有佳色赋》、杨驹《一月得四十五日赋》、阎敬舆《望云思雪赋》等文赋二十首。
是书为路德辑注,其载清后期关中、宏道二书院文赋作品,甚为丰富,于研究清代关中、宏道两书院的文学创作及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味经书院志》不分卷
清刘光蕡撰,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刘光蕡,字焕唐,号古愚,咸阳人。早年肄业关中书院。光绪元年举人,次年会试不第,绝意仕途,终身从教。主张维新变法,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十一年受聘为泾干书院山长。十三年起任味经书院山长十二年。教学务通经致用,不以空谈为学,不以空谈为教,灌输新学以救之,关中风趋为一变。改革课程,除经史、理学外,新设算学、时政、天文、地理、外文等,并亲自讲授。门弟子千数百人,成就者众,李岳瑞、张鹏一、于右任、朱光照等皆其门下。二十四年,兼讲崇实书院。戊戌政变后,被视为康党,辞山长职。二十九年应总督崧番聘请,任甘肃大学堂总教习。旋卒,年六十一。著述颇丰,门人整理有《烟霞草堂文集》《刘古愚先生文集》等。宣统《泾阳县志》《清儒学案》有传。
味经书院在陕西泾阳县,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学许振祎奏建,邑绅吴建勋捐地以助。规模与关中书院相等。其定章有不同者三:不课时文,以实学为主;改师生不常接见之习,山长登堂讲说,逐条讲贯,察其课程,阅其札记,别其勤惰,严其出入;改由官负责为山长负责,使一方之望专理一方之学,山长聘期十年。史梦轩、柏子俊、刘光蕡先后主教。光绪十一年,刘光蕡立求友斋,教学以天文、地舆、经史、掌故、理学、算学课士,开一代新风。十七年,督学柯逢时设刊书处,由山长总负责,拟岁刻正经正史各一部。戊戌政变后渐衰。二十八年,学政沈卫将之并于宏道大学堂。
光绪二十年,味经书院监院史家荣“不忍令书院良法湮没”,意欲作志以明创造之艰难,教法之详备,继至者之损益因革,使后有法可因,请于山长刘光蕡,许之。刘以前监院寇守信志稿删削排比,付书院售书处开雕,成《味经书院志》。
是志不分卷,书前有监院史家荣序。目凡八类:序列、经始、营建、筹养、规制、教法、刊书、延师,每篇后有论语。图与各题名附之于后。篇幅虽小,然于书院之建置沿革、经费、教育、刻书等内容无不涉及,且纪载翔备,实为清代书院志中的佳作。《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太华书院会语》二卷
明冯从吾著,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刊本。
冯从吾有《关中书院语录》,已著录。
太华书院在陕西华阴。万历三十六年,华阴县令崔时芳、教渝张辉创建于华山峪内的青柯坪,将青柯馆改建而成。时冯从吾削职归故里,遂延聘冯氏担任主讲。盛时生徒达三百余人,成为明末关中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太华书院会语》为书院建成之后,冯从吾在此讲学之语录,由华阴、华州两地学子“录先生会讲语梓之”,而成是书。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单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辑于冯从吾《少墟集》万历四十五年刊本,为原集中第九、十卷。凡两卷,书前有张辉序。卷一为冯氏会语语录;卷二为语录以及书院众人之游记。
《太华书院会语》主要内容为冯从吾讲学的语录,因其为《少墟集》中辑出,《少墟集》今尚存,是以此书可与《少墟集》互相参补,以资考订。是书于明代讲会研究可作为资料使用。(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弘道书院志》不分卷
明来时熙辑录,明嘉靖增补本。
弘道书院在陕西三原。明弘治八年(1495),邑人兵科给事中王承裕建于永清坊。外为墙,额为“仰高”。重门额为“恭敬”,内为小墙,额为“中立”。内为弘道堂,后为考经堂,又后为春光亭,前东西建学舍各十一楹。考经堂之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额为“忠孝”。堂稍后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额为“卧云”,山房之门额为“立雪”。其学舍东名“逊志”,西名“省身”。草堂前有甃石池以洗砚,名“云沼”。书院成,王承裕主讲席,立教规二十条,明德、学道以及游艺、会食,皆有规矩。考经堂存书数千卷。诸生有堂上生、堂外生之别,依成绩可升降。副使王云风为之作记。清代因避乾隆皇帝名讳,改名“宏道”。道光十年(1830),督学周之桢重修并作记。二十二年,督学沈兆霖又倡新建东庙号舍四十间。同治十二年(1873),督学许振祎补修。次年督学吴大澂筹增膏火。光绪二十八年(1902),督学沈卫改为宏道高等工业学堂,又并味经、崇实两书院书籍款项。宣统初,学政余堃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
《弘道书院志》首刊于弘治年间。嘉靖时,来时熙就旧志增补而成此书。来时熙,三原人,嘉靖贡生,从学于王承裕。其增补院志的时间不详,据志中记事止于嘉靖十六年推测,时间当在嘉靖十六年后不久。
是志半页八行,行十五字,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不分卷,无序跋,分正文、附录两编。正文简略,止学规、类定小学规二篇。附录记与书院有关之诗文,凡六目,为建弘道书院记、出身题名、诗、铭、文、记,多数为王承裕自作。本书内容简洁,体例特殊,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书院志书,对考察早期书院志书的面貌多有参考价值。《古籍善本书目解题》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潼川书院志》不分卷
清李元春著,清道光《桐阁全书》本。
李元春,字仲仁,号时斋,学者称“桐阁先生”,陕西朝邑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拣选知县,改大理寺评事。咸丰三年(1853)加州同衔。性刚严,守寒素之分,多有义行。曾先后主讲潼川、华原各书院数十年,多所成就,生徒有名者有杨树椿、王会昌、贺瑞麟等。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其学以诚敬为本。其论主程朱,然于致良知之说亦不过于排斥,谓皆本圣学。又谓义理、考据、古文、时文一以贯之,要在读书明道,以圣贤之学为归。年八十六卒,入祀乡贤。《清史·儒林传》《关学续编》《清儒学案》《圣清渊源录》《关学宗传》有传。著述甚富,多收入《桐阁全书》。
潼川书院在陕西潼关,原名关西书院,雍正五年(1727),潼商道道员张正瑗创于帅府街。乾隆四十六年(1781),潼商道吴延瑞因地近闹市,迁院址于麒麟山下,改名潼川书院。共有学田两千两百余亩。光绪三十二年(1906),潼川书院迁至关帝庙,改为潼商道初级师范学堂。
是书在道光时由门人张文宝校刊刻印,入《桐阁全书》之“杂著”类。书虽名为“书院志”,但实际仅由一篇十二页长文构成。不分卷,无序跋。主要记述了李元春的从教历程,有关潼川书院的仅有掌教始末、十条教规等内容。此文对当时基层书院的运行状况多有涉及,是研究清中期的书院不可多得的史料。《中国丛书综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华原书院志》不分卷
清李元春著,清道光《桐阁全书》本。
李元春,有《潼川书院志》,已著录。
华原书院在朝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杨衍嗣就部使行台旧址创建。道光初,知县谢长年移建道南。后增修东小院,为文会所。道光十九(1839)至二十年(1840),李元春主讲其中,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主张义理、考据、古文、时文一以贯之。又订条规书于板,不久别立新规十条,增禁赌、禁食鸦片等内容。同治元年(1862)书院毁。后移至寺院中,继续办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西河书院一同改为高等小学堂、乙种农业学堂。
是书与《潼川书院志》同载《桐阁全书》之《杂著》类,亦非体例严格之史志。全书不分卷,无序跋,按时间分为初掌书院事、(道光)己亥志、庚子志、附志四篇,分条杂记时事见闻、讲学语录、修身治学心得等内容,是考察清代书院教育的重要参考材料。但本书对书院之沿革、规模、经费等记述不多,是其缺点。《中国丛书综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