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书院文献研究:锦江书院的发展历程和尊经书院的贡献

四川书院文献研究:锦江书院的发展历程和尊经书院的贡献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十年,四川提学方觐增建讲堂、学舍,增加生额,扩大规模。二十四年,四川总督蒋攸铦鉴于规制不备,学子懈怠,特制定《锦江书院条规》十条,以行整顿,加强教学管理。光绪二年,海南谭宗浚继任四川学政,与总督丁宝祯再次礼聘王闿运继任主讲。二十七年与锦江书院合并,于“尊经”原址改为四川通省高等学堂。后又一应俱归四川大学。尊经书院在四川成都,有《尊经书院百集》,已著录。

四川书院文献研究:锦江书院的发展历程和尊经书院的贡献

锦江书院纪略》三卷

清李承熙辑,清咸丰八年(1858)刻本。

李承熙,巴县人。曾肄业东川书院,道光二年(1822)以优贡入国子监。咸丰中两度被委为锦江书院监院。咸丰八年,铨选龙安府学训导,行将之官,乃考《华阳国志》《全蜀艺文》《四川通志》诸书,凡历代题咏锦江书院石室讲堂者悉为收录,其沿革、章程、典籍等亦一一采入,以告来者。咸丰八年书成,成都锦江书院刻印。

锦江书院在四川成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旧址上建。有讲堂、学舍等。诸生挑选秀才以上生员。教学要求“先经义而后时义,先行谊而后进取”。采宋王安石“三舍之法”,实行正课、附课和外课。初定正课、附课生各五十人,外课生视成绩和正、附课生名额盈缺而定,先约二十人左右,是为候补。膏火正课生月给米一斗半、银一两半,附课生减半,外课生无。六十年,四川提学方觐增建讲堂、学舍,增加生额,扩大规模。雍正十一年(1733)列为省城书院,经费由政府所拨学田收入开支。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总督文授等又增修讲堂学舍等设施,添置田产,再次扩大规模。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尧栋仿古制建石室于讲堂后。二十四年,四川总督蒋攸铦鉴于规制不备,学子懈怠,特制定《锦江书院条规》十条,以行整顿,加强教学管理。道光二十八年扩大招生规模,定正、附课生各六十人,外课生三十人。咸丰七年增附课生二十八名,外课名额不限。学生总人数已逾二百人。历任山长有顾汝修、敬南华、张晋生、侯度、姜锡嘏、易简、彭端淑等著名学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尊经书院合并,旋改为四川通省高等学堂。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录汉代至清代的有关文翁石室的文献。中编为有关锦江书院的碑刻资料、书院条规、章程、藏书目录、匾联、器物等。下编收录有关书院的公文档案,涉及书院建制、经济、章程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多为考察锦江书院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惜编纂仓促,条理尚欠精进。《西北五省(区)社会科学院馆藏古籍线装书、西北地方文献、外文及港台报刊联合目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尊经书院初集》十二卷

清王壬秋编,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王壬秋即王闿运。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纫秋,室名湘绮楼,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近代学者、文学家。太平军起义时,入曾国藩幕。此后从事讲学。四川总督丁宝桢延请其主讲成都尊经书院,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生徒著名者如廖平。后又为长沙思贤讲舍、衡山船山书院院长。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诗文在形式上主要模拟汉魏六朝,为晚清拟古派所推崇。著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等,编有《八代诗选》《尊经书院初集》等。

尊经书院在四川成都。清同治十三年(1874),原工部侍郎蜀人薛焕,联络官绅十五人上书四川都督吴棠和四川学政张之洞,请办一所专门研究经史的书院,得准,遂于光绪元年春建成,正式招生,“以通经学古课蜀士”,故名。薛为首任山长。生徒由省内各府按比例在秀才、贡生中选送,分院按品学考选,择优录取。由张之洞主理教学事务,并撰《尊经书院记》即章程条规十八条,作教学、管理规范,以《学海堂经解》《说文解字注》《三史》《四库提要》等为主要教材,不课制艺八股,又捐俸置买经、史、子、集等书千余卷,修尊经阁以收藏,手订《阅览流通章程》以行管理。礼聘王闿运、钱铁江、钱徐山、杨聪等名流学者任主讲。专门撰写《书目答问》《轩语》等书,刊行以充实教材。使“弇陋者思扩其见闻,泛滥者当知学有流别”。光绪二年,海南谭宗浚继任四川学政,与总督丁宝祯再次礼聘王闿运继任主讲。王认为“凡国无教则不立”,为教“必先务于实”。王先后主讲席八年,唯以经、史、词章等实学教诲诸生。分经授业,按时讲课,严格要求。专设尊经书局,编选诸生经、史、词章中的优秀论文,刊为《蜀秀集》。另大量刊刻各类书籍,数年间刻书达百余种,版片数万枚。风气一开,仿效者众。二十四年,原“尊经五少年”之一的宋育仁任山长,即组织“蜀学会”,倡导宣传变法维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四川改良主义思想传播的基地。还发行《蜀学报》,刊载光绪的变法上谕。著名学者廖平,“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辛亥革命的先烈彭家珍,新文化运动干将吴虞以及张澜、吴玉章等均为院中高材生。二十七年与锦江书院合并,于“尊经”原址改为四川通省高等学堂。两院之图籍、教具、书版、学田、存银等全数拨给高等学堂,师生亦全部转入。后又一应俱归四川大学

《尊经书院初集》,清光绪十一年山长王闿运选编,丁宝桢等作序。序言道,王闿运“模楷多士”,选取众多学子文章,“评改涂乙不厌,详说每一帖示”,用力颇勤,付梓刊行,“乃成是集”。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黑口,单鱼尾。凡十二卷。前有丁宝桢、易佩绅、王祖源序。其各卷内容为:卷一为易经类;卷二为诗经类;卷三为周礼类;卷四为礼经类;卷五为春秋类;卷六为礼记类;卷七为礼记、论语类;卷八为尔雅、说文、孟子类;卷九、卷十为史论、赋、诗;卷十一为诗、骚、表、奏、议、书;卷十二为赞、论、连珠、箴、碑。清人丁申、丁丙兄弟《八千卷楼书目》有著录。

《尊经书院初集》又名《尊经书院课艺初集》,内容为书院教师与肄业诸生的论文及课艺,其内容丰富,文章种类齐全,是研究清末教育史、学术史和思想史的重要史料。(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尊经书院二集》八卷

清伍肇龄选编,清光绪十七年(1891)刊本。

伍肇龄(1826—1915),字崧生,四川邛崃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同治初因肃顺案罢归。先主邛崃书院,十三年掌教成都锦江书院。光绪十二年王闿运归里,遂兼尊经书院山长。二十九年晋翰林院侍讲,治学宗宋。主书院三十余年,孜孜造士,成就众多,“每乡闱揭晓,致泥金报者,贴书院内外殆遍,墙壁几无隙地”。著有《石堂诗抄》《尊经书院二集》。

尊经书院在四川成都,有《尊经书院百集》,已著录。

《尊经书院二集》为山长伍肇龄选编,序言称山长王闿运曾刻有《初集》,故“详检官师两课”,仿《初集》,“梓为《二集》”。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黑口,单鱼尾。凡八卷,书前有伍肇龄序。卷一为易经、尚书、诗经类;卷二为周礼、礼经类;卷三为春秋类;卷四为礼记、论语、尔雅类;卷五为说文、孟子类;卷六为赋;卷七为诗、颂、议、论;卷八为记、序、书后、碑、铭、祭文杂文、考。(www.xing528.com)

《尊经书院二集》主要内容为书院教师与肄业诸生的论文及课艺,其内容丰富,文章种类齐全,于清末教育史、学术史和思想史研究价值尤著。(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潜溪书院志略》八卷首一卷续增一卷

清朱云焕辑,邹炳灵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首刊,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

朱云焕,字霞堂,一作退塘、退唐,湖北江陵人。由举人任永宁知县,坐诖误去官。乾隆五十一年,华阳知县程序金延聘为潜溪书院山长。在任十余年,校刻《全蜀艺文志》,并于乾隆五十五年辑《潜溪书院志略》。邹炳灵,华阳人,岁贡生,官渠县训导。光绪二年襄理潜溪书院事,恐前志不传,乃于次年与同仁增辑重刊《潜溪书院志略》。朱志今已不存,仅存者唯光绪邹炳灵翻刻本。

潜溪书院在四川华阳县(今双流县)。乾隆十二年,华阳知县安洪德建于城东安养乡潜溪祠原址。祠祀明人宋濂,有祠田八百余亩,明末兵乱为寺僧侵占。安洪德鼎力厘清,归还书院。重修祠宇续祀宋濂,并增祀方孝儒等。同时延师课士。其后奸僧豪右复侵占院地,园林基址几不可复识,仅一二生徒习礼其间。乾隆五十四年左右,布政使王站柱主持重修,清理院产并绘图。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高学濂以书院距城较远、诸生就学不便,乃购梨花街地重建,而旧院仍称潜溪祠。清末废。

是志半页九行十八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凡九卷。卷首有龚巽、章廷钫、唐映墀、雷地豪序,同学名氏,书院图,潜溪先生像及像赞。卷一、卷二载明人所作的有关宋濂的碑传记文;卷三收安洪德所作之书院碑记及清人为宋濂文集所作之序,其后选录宋濂诗作数首;卷四记乾隆五十四年重建后事,首书院图,次王站柱重建书院碑记、书院岁入与岁出、公移、山长名次;卷五收明人为宋濂所作之传、状、志;卷六、卷七分别收录有关赵抃和方孝孺的传记诗文;卷八收录义门郑氏所作的有关宋濂的文章数篇;卷九为光绪重刊《潜溪书院志》时所增,首有山长陈凤楼序,后附改迁书院章程、经理书院章程、官庄租银租米花名清册、各项支银支米数目,末有邹炳灵跋。是志资料丰富,所记之事时间跨度较长,是考察潜溪书院史事不可或缺的材料。然其体例不甚严谨,多有与书院本身无关的内容。《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复性书院讲录》五卷

马一浮编,民国二十八年(1939)复性书院丛刊本。

马一浮(1883—1967),原名福田,后字一浮,别号湛翁、蠲叟,浙江绍兴人。幼承庭训,饱览儒学,认为西式学校计钟授课不妥,向往“杏坛讲学,缁帷论道,师生生活一体,言教之余继以身传”的书院规制。一九三九年受“安车蒲轮”之礼在四川乐山主办复性书院,自任山长。力主书院“不受约束”,遂将其作纯粹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性组织,要求当局诸公只以私人名义“随缘示助”。提出:书院不列入现行教育部系统;除春秋释奠先师外,不举行任何仪式;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教授学生以六经大义,谓此可统摄一切学艺。主张“尊德性”,“复明性道”,修习“本体之学”。认为“体深则用自至”。院中同仁贺昌群、熊十力“众说并存,由学者择善而从,多方吸收”。强调治群经“必先求之于朱注”,重体验,崇践履,视记诵知解为手段。抗战胜利后,书院迁往杭州,仍独立支撑,转以刻经为事。收录弟子要求甚严,极重其学识、人品、气质、操守,高足有袁心粲、寿毅成、乌以风、金景芳、袁卓尔等。叶圣陶评其主张道:“未尝不可为一种静修事业”,“以备一格,未尝不可之说也。大约理学家讲学,将以马先生为收场角色。”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数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著有《尔雅台答问》《复性书院讲录》《编年集》《避寇集》《儒林典要》等。

复性书院在四川乐山。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孔祥熙等人认为国土沦丧,国人多有附逆者,咎在“人心不古”,当以圣贤之学教育之。遂于一九三九年初,租古刹乌龙寺设立古典式书院,传圣贤之学匡补时弊。绍兴名儒马一浮应邀出任山长,浙江大学教授贺昌群掌教务,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等任讲席,以寺内旷怡亭为讲习之所。书院设理学、玄学、义学、禅学四个讲座。因玄学主讲谢无量谦辞不就,贺昌群、熊十力又先后离去,其后便由马一浮独立支撑。书院在乐山六年,曾编印《群经统类》《儒林典要》《复性书院讲录》及《吹万集》等书。一九四六年春,马一浮与弟子袁心粲等将书院迁往杭州西湖葛荫山庄,专以刻印经书为事。阅年许,即自行停办。

是书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单行小注,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凡五卷,卷一为学规与群经读书法;卷二为群经大义总说,分录《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教义十篇;卷三为《孝经》大义,录有序说一篇和教义六篇;卷四为“诗教绪论”和“礼教绪论”;卷五为“洪范约义”十篇。总体体现出马一浮“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莫急于礼”的为学思想。其解经以义理为主,在方法上引入了天台宗释经五重玄义法和华严宗十门释经法,“略师其义”,使得“条理易得”。其中“洪范”一篇多先儒未发之旨,可资后人参考。(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复性书院简章并序》一卷,附《征选肄业生细则》

马一浮纂,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美习英文,后又游德、日。回国后,蛰居杭州,与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励合称中国当代四大儒。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在西迁到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任教讲学。一九三九年赴四川主持复性书院。一九五四年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一九六四年与沈尹默、谢无量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复性书院在四川乐山县乌尤寺,有《复性书院讲录》,已著录。

是书即为马氏主持复性书院之初所纂,其主要内容包括复性书院缘起叙、复性书院简章、复性书院征选肄业生细则。《复性书院缘起叙》中,马氏述书院创办缘由、学理依据及为学宗旨,对经术义理多有发挥,由此既可窥书院创建之历史背景,又可见马氏之学术旨趣。其复性书院简章及征选肄业生细则部分,详列书院宗旨、教学、延师、纪律、学生选拔、津贴等诸方面内容,由此可窥复性书院创办之实际情形。(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