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岳麓书院图志》十卷
明陈论编、吴道行纂,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本。
吴道行,山东滨州人。万历五年进士,二十年起任长沙知府。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建于城西岳麓山下。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见山长周式,拜国子监主簿,使归教授,赐“岳麓书院”额,书院由此称誉天下,学者众推为宋初“天下大书院”之首。南末绍兴元年(1131)毁于兵火。乾道初,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张栻作记。时张栻与同学彪居正先后主讲其间,阐扬其师胡宏之学,从游者甚众,史称“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岳麓”遂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乾道三年(1167),朱熹来访,与张栻会讲《中庸》之义,听讲者几至千人,至有“道林(寺)二百众,岳麓一千徒”之称。朱、张之学成为“岳麓”学统,影响数百年。淳熙十五年(1188)、绍熙五年(1194)、嘉定十五年(1222),陈博良、宋熹、真德秀等分别讲学于此,淳祐六年(1246),宋理宗再赐院额,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德祐元年(1275)元兵攻潭州,“岳麓”诸生据城共守,死者十之八九,书院亦被毁。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学政刘必大重建。延祐元年(1314),郡别驾刘安仁再修,吴澄作记,以倡朱张学统。元末再毁于战火,沉寂近百年。明弘治七年(1494),通判陈纲等重建。正德二年(1507),王守仁谪龙场,过长沙,游岳麓。嘉靖、万历、天启年间王门弟子王乔龄、季本、张元忭、邹元标等相继讲学院中,传播阳明心学。崇祯年间吴道行“以朱张为宗”,与东林书院遥相呼应,复倡理学。明亡,吴道行不食而卒,院亦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巡抚彭禹峰聘刘自烻为山长,招生复学并刊“卧碑”于明伦堂,以制约生徒。康熙二十六年(1687)赐御书“学达性天”额及经史诸书,因建御书楼。雍正十一年(1733)列为省城书院,在全省范围招生。乾隆九年(1744)赐御书“道南正脉”额(今悬讲堂)。道光十三年(1833),巡抚吴荣光设湘水校经堂于院内,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咸丰二年(1852),院舍及藏书皆毁于太平军之役,山长丁善庆率诸生捐修。同治七年(1868),巡抚刘崐用钱六万缗重修,是为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院长王先谦改革课程,“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并率学生积极参与湖南新政运动。二十九年,巡抚赵尔巽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一九二六年定名湖南大学。一九五六年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一年开始全面整修,陈列史料,对外开放。一九八九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道行深感书院史志记载不甚完备,且有错漏,“自宋乾道以迄我朝嘉靖丙戌而已,其遗脱者固多矣”,于是传檄善化、攸县两地文人,广为搜访,严为考订,撰写书院志,“旧志所未备者,靡不掇拾而附入于中”。
是书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吴道行、彭宗旺序,陈凤梧《游岳麓书院记》和易舒诰《岳麓书院志》题辞。凡十卷,卷一志建造、沿革;卷二为书院兴废年表;卷三志山水、古迹、疆界;卷四志先贤、山长、儒吏等;卷五志食田;卷六、卷七、卷八为艺文,卷九、卷十为与岳麓有关之诗。
是书详尽记载了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书院建造、遗迹,制度等,且配备多幅插图以供参考。其中新修书院总图示标识了书院内部各楼分部,以及岳麓山上之禹碑及岳麓寺等地标的位置。岳麓书院旧图则是先前书院格局的记载。其中的文庙、崇道祠和六君子堂又有单独的配图和介绍。岳麓山上之禹碑拓本亦附于书中,配有翻译和禹碑考。书中详细记载了书院食田,另收录了历朝文人所撰之岳麓书院记,以及众多与书院相关诗词,于研究岳麓书院历史很有价值。(黄冠华撰稿,肖啸审稿)
《长沙府岳麓志》八卷首一卷
清赵宁纂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镜水堂刻本。
赵宁,字管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康熙中任长沙同知。为官清廉,听断明允,凡郡中大狱多委其审理,崇尚文雅。召集郡邑优等生肄业岳麓书院,并于院中建御书楼。著有《岳麓志》。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有《岳麓书院志》,已著录。
明正德年间,学使陈凤梧首修岳麓志,嘉靖、万历、崇祯年间三次重修,而后逐渐散佚。康熙年间,赵宁“慨然拾掇残编,搜罗放佚,增华趾美,汇为成书”。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凡八卷。卷首为新旧序、凡例和同修姓氏。卷一为新典恭纪、古圣先贤像、岳麓总图、岳麓书院图和潇湘八景图;卷二为山水、古迹、新建、寺观和疆域;卷三为书院、列传、兴复公牒、遗迹、三书院说略、饩田;卷四至卷八皆为艺文。是志不仅记录书院之事,于山川之秀也多有着墨,正如赵宁所言,“麓以岳灵,而岳麓更以书院重,山川之秀,固与人文相彪炳也。若夫沿革年表以及有关于书院者,或仍旧志,或稍增损,具编于后,使览者知所考云”。然而正因其求面面俱到,志中所列如仙逝、杂记等颇为繁杂,不尽与书院相关。(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长沙岳麓书院续志》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丁善庆纂辑,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丁善庆(1790—1869),字伊辅,号自庵,亦号养斋,湖南清泉(今衡南)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国子监司业,会试分校、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学政等职。二十六年,以母老归,聘任长沙岳麓书院山长,凡二十二年。同治七年,“以老病力辞山长”,一年后去世,在岳麓“节缩衣食”,曾两次整修书院,征集图书一万四千一百三十卷,重刊康熙《岳麓书院志》,编印《岳麓书院续志》。著有《左氏兵论》《养斋集》《知畏斋日记》《字画辨证》等。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有《岳麓书院志》,已著录。
咸丰二年,太平军围攻长沙,书院毁于兵乱,藏书亦多成灰烬。此后,山长丁善庆率众修复书院,倡导官绅士民捐置图书,并且重刊赵宁所辑书院志,认为其书“详核有法,可依传信”。本志乃赵志之续作,尽载康熙以来岳麓史事,前志已列者不再重复。卷末增加书籍一卷,“以征后起文华之盛,且以见瘠土之民莫不向义云尔”。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单边,白口,单鱼尾。凡四卷。首一卷为新典恭祀,以奏疏附之。书前有丁善庆序和同修姓氏。卷一为书院、庙祀、田额和规条;卷二为列传、古迹和寺观;卷三和卷四均为艺文,分志诗、赋和碑记、杂记。末一卷为书籍,包括旧记、条款和目录。书中多考证前志中人、事、物、文错谬之处,内容充实。(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城南书院志》四卷
清余正焕辑,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余正焕,字星堂,湖南长沙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陕安、迤西兵备道,江西盐巡道,道光三年任城南书院山长。著有《城南书院志》《长沙县学宫志》《皇清开国方略书成联句》《御制嗣统述圣诗》等。
城南书院在湖南长沙。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随父张浚迁居潭州(今长沙)时创建,因居于长沙城南妙高峰下,故名。院额为张浚手书。后毁,堂室无存,其地改建高峰寺。明正德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提学陈凤梧谋复,未果。嘉靖四十二年(1563),推官翟台始复厅堂五间于寺下。万历六年(1578)又废。康熙五十三年(1714),生员易象乾等倡修,因拙于经费而未成。乾隆十年(1745),巡抚杨锡绂改建于长沙南门内天心阁下旧署,仍名“城南”。后于乾隆四十七年、嘉庆五年、嘉庆二十三年分别重修,然屡修屡废。道光二年,余正焕等助巡抚左辅迁返于妙高峰旧址。四年,余正焕以山长身份主修《城南书院志》四卷。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后山长陈本钦重修。同治、光绪年间亦屡有修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改为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次年改称中路师范学堂。一九一二年,改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六八年,依一九一二年原貌复建。今继续办学,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光中,湖南巡抚左辅以书院临近闹市,不利于诸生专心治学,乃迁返书院于宋代妙高峰故址。余正焕身为监修,亲历其事,遂辑此志具陈兴复始末,兼载书院源流。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四卷,书前有祁嶲藻、余正焕序。卷一志新典各奏咨详呈文稿,辑录道光元年至八年湖南官员兴建城南书院的部分公文;卷二志图记、事迹,包括《妙高峰舆地图》《圣庙图》《院宇图》《峰上祠宇图》《重建城南书院碑记》《圣庙及文星阁落成恭纪》《筹增城南书院课额记》《南轩祠祭文》《城南书院遗迹》《南轩先生传》等;卷三志朱张诗文,录朱熹、张栻诗文之有关城南书院者;卷四志旧书院图记、事迹,岳麓、城南两书院膏火田考,改建书院捐数衔名,主要有《附编城内改建书院各碑记事迹引》《城内旧城南书院图》《改建书院叙》《重修城南书院碑记》《圣庙祭祀碑记》《增修城南书院祀典碑记》《三修城南书院碑记》《附编食米田租说》《长沙府额征岳、城两书院租谷租银清数》《长沙县志书院膏火田》《改建城南书院各官民捐银数目》等。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今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有著录。
是书为余正焕所辑,其记书院历代兴废状况尤详。朱张诗文部分所载朱熹、张栻唱和诗文,于研究宋代城南书院的讲学和学术辩论活动有一定的价值。
关于此书刊刻时间,《中国历代书院志》《中国书院辞典》《儒藏·史部·学校史志》《湖湘文化辞典》《湘人著述表》皆作道光五年,《中国古籍总目》《湖南刻书史略》作道光八年,查原志卷一有道光八年九月、十月《长沙府申详长、善二县绅士承领岁修银两》文稿两篇,故从后者之说。(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校经书院志略》一卷
清张亨嘉辑,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张亨嘉(1847—1911),字燮钧、铁军,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试广西,提督湖南、浙江学政。在浙江任上建藏书楼,购书七万卷,允许士民借阅。一生清廉,好收藏书画,著有《张文厚公文集》《赋钞》。
校经书院在湖南长沙。原名湘水校经堂,又名湘水校经书院。道光十一年(1831),巡抚吴荣光仿其师阮元学海堂之制建于岳麓书院内。由岳麓、城南二书院山长欧阳厚均、贺熙龄主持,分经义、治事、词章三科试士,教学汉宋并重,倡导乾嘉学风。十六年吴离任,课业遂废。咸丰末年,巡抚毛际可尝重开经史之课,不久即停。光绪五年,湖南学政朱逌然迁建城内天心阁城南书院旧址,正式设山长,下辖经、史、文、艺四学长及提调、监院各一人,定额招本省及商籍生徒二十四名肄业其中。山长成儒刊《校经堂学议》,以经济之学训士。十六年,学政张亨嘉迁建于湘春门,更名校经书院,生额扩至四十四名。学重通经致用,设经义、治事二斋,专课经史大义及当世之务。二十年,学政江标新建书楼,以藏中西学书籍,改革课程,以经学、史学、掌故、舆地、算学、词章六科课士,添置“天文、舆地测量诸仪,光化矿电实验各器,俾诸生于考古之外,兼可知今”;别创算学、舆地、方言等学会,制定《校经学会章程》,创办《湘学新报》,分史学、掌故、交涉、商学、舆地、算学六个栏目,发表师生研究成果,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湘省风气为之巨变。戊戌变法后,一度改订章程,恢复科举旧学。二十九年底,巡抚赵尔巽改为成德校士馆,令诸生“改习科学,以储学堂之选”。
光绪十六年书院迁建后,提调周肖仙、前监院吴斗枢、监院何棠荪邀请张亨嘉为书院刊定章程,而张氏却认为书院诸生皆为“博通之选”,对于修齐治平之理早已于群经诸史之中求得,无需他再多言,只“叙缘起,明规制,俾主是事者有所考”,成此《校经书院志略》。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此志为简编,一卷,分载书院图、记、奏折、文牍、经费和章程。志中所收均为原始文献,是研究校经书院兴办缘起及规制的重要史料。(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重修玉潭书院辑略》两卷
清张思炯编辑,清嘉庆五年(1800)刻本,为玉潭书院史志。
张思炯,字恒鉴,湖南宁乡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历官岳阳、长子、宁武知县,吏治清明,为民请命。归休后主讲玉潭书院,卒年八十一岁。
玉潭书院在湖南宁乡。原名玉山书院。明嘉靖二年(1523),知县胡明善建于玉几山。“朔望进诸生讲明经义,课生童诵习”。聘周子采为山长。嗣后知县王纲、汪大壮等相继捐膏火田,兴学不断。清顺治四年(1647)毁于兵火。乾隆十九年,邑绅邓竹林等捐资重建于东门沩水边。有讲堂、定性堂、文昌阁、崇道祠、奎星楼、仓廒及正谊、明道、主敬、存诚、进德、居业六斋。清复田产二百二十九亩以供经费。山长周增瑞“日与诸生讲明性大要”。二十二年,山长刘绍濂首刊《玉山书院志》,二十五年,山长王文清辑补之。王还定学规、读书、读经、读史诸法及勉学文等劝诸生。三十二年改名“玉潭”,并新修《玉潭书院志》十卷。额定每年招生五六十名,每月课文三次,每月晨起、早读、讲书、晚读皆以击梆为节。嘉庆时张思炯又修院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设推广正课二十名。咸丰、同治年间毁于兵、水之灾,旋皆兴复。同治六年(1867)拨推广正课十名给云山书院,始定生监正附课各五名,童生正附课各三十名。本县王恩、王忻、杨业万、黄道恩、刘开诚、童翚、周瑞松、胡端经、马维藩、边维藩、悔鉴源等曾为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嘉庆时,书院存有乾隆年间周在炽修纂的书院志刻本,其时“因书院改造、考棚新建,有应因时制宜者,不得不更张以垂久远”,于是重修书院志,“只存实迹,不尚虚文”。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两卷,前有朱偓之序。卷上首为凡例七则,其后分录新序、新记、旧序、旧记、西宁学源、重建纪略、灵峰、南轩两书院纪略、邑侯列传、兴复卷宗、新拨卷宗、碑文、学规、事宜、经费、礼文等;卷下为田赋、契券、艺文和捐修姓氏。是书为周志之续编,条目俱遵前志,稍有增减,特别是补充了乾隆三十二年之后的不少材料,记录了书院发展历程。(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宁乡云山书院志》二卷首一卷
清周瑞松辑,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缺页以清同治《续修宁乡县志》配补。
周瑞松(1836—1880),字云先,湖南宁乡人。同治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主讲湖南玉潭、云山书院,编有《宁乡云山书院志》,著有《望稽草堂诗集》。
云山书院在湖南宁乡。同治四年,邑人原陕西巡抚刘典倡建,有步云桥、总会门、东西云门、讲堂、崇道堂、希贤堂、先贤堂、仰极台、凌云亭、奎光阁、文昌阁、藏书楼、东西八斋等建筑。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后改为云山学校,何叔衡、姜梦周、王凌波、谢觉哉等曾先后在此读书任教。一九一七年,毛泽东居此进行农村调查。一九四九年后继续办学。今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书院建成十年后,邑人念因书院形胜之概、考课之规、租赋之额和其间官师兴作之劳、劝学之勤以及乡人士好义之勇皆不可以无述,遂辑成此志。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刘典序。卷首载书院条规、清朝历代皇帝所撰训饬文字、朝廷所颁诏旨,卷一志书院、庙祀、学规、胜迹、艺文;卷二志书院田额、典藏文籍,其主要内容为书院学规及日常管理制度。
是书为周瑞松所辑,其记清末书院学规章程,甚为详细。《惜字文社章程》中诫生童珍纸惜字及设收字纸工役等内容,为其他书院志所少见,于研究清末教育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浏东狮山书院志》八卷
清李芸、萧振声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刻本。
李芸,号香洲,湖南浏阳人,官常宁县教谕。萧振声,浏阳人,生员。
狮山书院,在湖南浏阳县东四十里。清道光六年(1826),知县赵瑜于县东狮山建文昌阁,旁立义学,十九年,董事李芸、王启选等集资拓为书院。有东西门、泮池、头门、讲堂、去思堂、文昌阁、延英阁、藏书楼、及明善、时术、敬业、致道、瓣香诸斋,规制甚备。二十四年始招生肄业。设首事八人,下辖书办、斋长、门堂夫、斋夫等处理院务。聘山长主持教务。每年招生监正副课各十名、童生正副课各二十名,每月逢三馆课、堂课,试诗文各一,皆山长命题,惟后者当堂交卷;逢八则由院长别课经解、策论、诗赋;一年中由知县、教谕、训导官课四次,课试前列者给奖,其卷贴于延英阁共阅,“以资观摩”,并存藏书楼待选刊印。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火。四年,知县袁青绶等议复未果。十年,李芬等迁建于高唐山,增建树人馆、思贤堂、乡善堂等。袁舒英、程人炽、李传敏、曹光汉、吴敏树、许如骏、柳先赓、陈伊鼎、袁懋森、程椿寿、左宜、胡钧学、但复旦、宁辉钺、王介祺、文德基等先后任院长。光绪三十三年改狮山公立高等小学堂,一九四九年后改为浏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书院志起始由李芸编纂,于咸丰十年重建于高唐后,“兹与诸生修《狮山书院志》若干卷,述其大要”。咸丰年间,书院迁建高唐山后,李芸致书提出修志之议,“述其大要”,以使先辈培植之盛不至湮没不传。根据同治九年李芸序言可知,此时初稿已成。然未及刊刻李芸便过世了,而后光绪四年萧振声率二三同志续成。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八卷,书前有序言四篇,分别是光绪四年浏阳知县黄世煦、同治八年(1869)翰林院编修周玉麒、同治九年李芸、光绪四年王应藻序,末有光绪四年涂启先跋。卷一志图考,有狮山高唐全图、原建书院图、续建阁图、迁建书院图和狮山八景图;卷二志形胜,分狮山、高唐山、磊石山、膏浒尖、天岩山、狮子脑、仙人岩、狮子潭、仙洲和桃花坞;卷三志书院,分书院始末、书院条规、书院学规和书院院长;卷四志祀典,分大成殿、文昌阁、魁星阁、欧阳楚国文公祠、去思堂、思贤堂、乡善堂、土神祠、井神祠、狮山山神祠、狮山土神祠、祭器和祭品;卷五志封禁,分封禁狮山始末、封禁磊石山始末、买山契目、封禁各官、封禁董事和封禁经理;卷六志捐输,分捐输始末、捐资名数和劝捐领事;卷七志艺文,分记、传、说、启、跋、诗和词;卷八志界址,分书院界、狮山界、铺屋界和产业界。
全书体例规范,大致沿袭书院志修撰通例,唯封禁一卷为本书所特有,记载官府封禁狮山之始末,因“封禁经十余年,官吏士民均尽劳费,事虽琐,乌可略而弗志”,故而叙述概况,并且保留了包括官府公文在内的大量原始文献。作为记载清代浏阳地方书院的史志,本志体例精严,纂辑详瞻,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浏东洞溪书院志》二卷
清李临、罗汝廉等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李临,湖南浏阳人,光绪末为候选训导。罗汝廉,湖南浏阳人。咸丰年间肄业洞溪书院,“凡募捐之劳,讼蔓之累,与夫兵燹之酷,缮葺之艰,皆身亲见之”,因参与辑录此志。
洞溪书院在湖南浏阳。道光十七年(1837),邑贡生张良赞建义学于张家坊文昌阁,捐有田亩、店屋等。张卒后,其妻遵遗命扩为书院,时道光二十七年。咸丰二年(1852),始聘名师启馆。十一年,里人捐银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两扩建。同治四年(1865),里人张昌芾、李元善捐赠经费。六年毁于兵火。八年始得修复,有大门、龙门、讲堂、大成殿、魁星楼、揽英阁及主敬、存诚(作藏书处)、亦乐、斗文、敬业、诚意、志道、养心诸斋,另辟崇义祠祀张氏夫妇,梓敬堂祀有功于书院之知县及捐资者。光绪年间增藏图书,并制定《领借藏书章程》。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小学堂。
洞溪书院自同治重修以来,邑侯暨乡诸君子屡次加意扶持,乡中士绅惧时日长久,书院事迹湮没无闻,遂编是志以追纪之,以彰其盛心。
是志半页八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是书分上下二卷。卷上为营建、章程、院长;卷下为艺文、祀典、捐资和产业。卷首有序三篇、凡例七则。卷末有罗汝廉跋一篇。志中对书院营建始末、书院章程、捐助田亩经费数目、书院产业等皆有记载,也收录了当时朝廷所颁学校礼典,虽然文字稍显简略,但每目之前均有评述,对于研究清代湖南浏阳学校兴办情况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石山书院汇纪》三卷
清张名钰纂修,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
张名钰,字构辉,号颂卿,浏阳人。官至奉直大夫,编有《石山书院汇纪》。
石山书院在湖南浏阳。清同治十三年(1874),邑人张名钰倡建,兴建凡历十年,光绪十年落成,以当地有石山,故名之。有大门、讲堂、正殿、魁星楼、居业斋、乡贤祠、名媛祠等。名媛祠祀北乡妇女捐建书院之人,为书院所特有。
石山书院为浏阳北乡士绅捐建,耗时十年,费赀万缗,院成后,邑人感念创建者之艰辛,故辑此纪以记之。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五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汤煊序、李元度记、熊其光序,后有彭子铨跋。卷一志缘首名目、经理章程、书院全图、课式、形胜纪略、祭器、祭品、祭祀仪注、书院制度;卷二志乡贤祀纪、名媛祀纪;卷三志捐资名目,其主要内容为书院祠宇所供奉历代乡贤名录及乐捐者姓氏钱数。是书为张名钰所纂,其记清末书院受社会资助情况,堪称实录。《名媛祀纪》记北乡妇女捐建书院之事,为其他书院志所少见,于研究清末社会史、教育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渌江书院志》六卷
清文蔚起等修,刘青藜等纂,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文蔚起,醴陵人,附贡生。
刘青藜,醴陵人,国子监生。
渌江书院在湖南醴陵。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管乐倡建于城东门内,以前临渌江,故名。有讲堂、斋舍、朱子祠等,前建考棚。道光九年(1829),知县陈心炳以“城市嚣尘纷扰多故,兼书院并考棚一所,讲习固非清静,考试亦难关防”,遂将原书院改作考棚,将书院移建于靖兴山麓宋代西山书院故址。有头门、讲堂、内厅及主敬、正谊、明道、存诚、道德、居业六斋,旋又增日新、又新二斋,招正副课生童八十人肄业其中。山长有陈梦元、张九钺、周锡溥、余廷灿、罗汝怀等,皆一时名流。十六年,左宗棠始主讲其中,凡历三年。光绪五年,知县连自华设经课,教以训诂、词章之学。十七年,罗正钧任山长,讲王夫之《噩梦》《黄书》,宣传反清复明思想。二十八年,知县张致安集诸生“谈时务”,并以新学课士。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堂,次年改称中学堂。一九一二年,中学堂并入长郡中学,其地先后设农业学校、县立中学、乡村师范、县立师范等。一九五一年并入醴陵一中。今为醴陵市教师进修学校。一九八二年全面整修恢复书院主体建筑,开辟陈列室,对外开放。
道光六年,渌江书院圮于水,知县陈心炳将其迁建于县西靖兴山麓并增其规模,后邑人崔斌复捐置田亩以作书院修补之费,都人士闻之,又输赀以为书院岁修经费。光绪初年,董事诸绅以“书院谱据阙略,无以昭示后人”,遂有修志之议。
是书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刘骥、刘廷钧、刘鹤龄、邵声鋈序。卷首志序、凡例、书院全图、靖兴寺图、山水图、详文、公禀、规条、山长姓名;卷二志艺文;卷三志捐目;卷四至卷六志田宅,其主要内容为书院田亩产业。
是书为文蔚起等修纂,其记清末书院日常管理情况,甚为详细。《规条》部分记书院对束脩、膏火、岁修钱的管理、支配内容,于研究清末教育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石鼓书院志》二卷
明李安仁重修、王大韶重校,明万历十七年(1589)刻本。
李安仁,字体元,号裕居,河北迁安人。明万历中官衡州知府。莅任之初,即着手修葺书院,重修院志。(www.xing528.com)
王大韶,字心雪,自号衡岳野樵,湖南衡阳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乡试中举,官至江西建昌府推官、知凤阳府泗州事。曾于万历七年、十七年两次编修《石鼓书院志》。
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原名李宽中秀才书院。唐元和中(806—820),李宽中(一作李宽)于石鼓山寻真观结庐读书,宋至道三年(997),宽中族人士真据其故事,复修书院,“会儒士讲学”其中。景祐二年(1035),知州刘沅(一作刘沆)奏请仁宗皇帝赐学田及“石鼓书院”额,遂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其后稍徙而东,改为州学。淳熙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畴(一作畤)就原址建屋数间,榜以故额,“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未竞而去。提刑宋若水继成,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请朱熹作记,诫诸生勿为科举功名所乱,而要辨明义利,有志“为己之学”。开庆元年(1259)毁于兵。景定元年(1260),提刑俞掞(一作俞琰)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射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提刑黄斡又置田三百五十亩,“以赡生徒”。元末再次毁于兵火。明永乐十一年(1413),知府史中重建书舍六间以待游学者,有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万历四十年(1612),巡按史记事、观察邓云霄大修书院,以“铸士陶民”,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观楼、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沧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1642),提学高世泰修葺。明末毁于兵。清顺治十四年(1657),巡抚袁廓宇奏准修复,“复集诸生,岁时课艺”。康熙七年(1668),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二十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两试之,士风称最盛”。二十八年,知府崔鸣鷟捐俸“增其所未备”,“督率师徒援古证今,析疑问难”于其中。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屡有修建,规模日广,有诸葛武侯、李忠节、先贤、七贤诸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曰涂曰髹,丹碧上耸,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士雅、余廷灿、林学易、罗廷彦、罗瑛、潘世晓、张学尹、徐锡溥、刘祖焕等,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授多为科举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中学堂,三十一年改称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改为女子职业学校。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今辟为公园,尚有明清碑刻留存。
石鼓书院古来有志,不知创自何年。明代曾至少两次修撰院志。嘉靖十二年,衡州知州周诏游览石鼓书院,“因索院志,考其颠末,仅得残本,断烂将不可读”,且志中记载繁芜淆乱,嘱咐别驾汪玩厘淆订舛,重新编次翻刻。周诏,号台山,富顺人,嘉靖十二年官衡州府知府。周氏剿取旧志稍加增损,编为四卷,为地理、室宇、人物、词翰,而附录文移于末,四库馆臣认为其“潦草漏略,殊无义例”,流为书帕本。此为一修也。万历七年,黄希宪登石鼓,“慨焉兴思,悯书院志缺”,遂托王大韶校雠编辑周志,此为二修也。黄希宪,字伯容,号毅所,江西金溪人,进士出身。万历初以湖南提学副使督学石鼓书院。十七年,李安仁因院志“刷久板模”,请王大韶重校,嘱其“文字题咏人物无关书院者,宜删”,而“留心文艺”,因成是志。
是志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二卷,分上下二部。卷首有凡例十二则,书院形胜图二幅。上部分地理志、室宇志、人物志和述教志。人物志又分乡贤、寓贤、名宦,详述唐、宋、元、明四朝与书院有关之名人。述教志记寓贤和名宦,分述《邹东廓先生语石鼓诸生》二十五篇、《王敬所先生主静训语》一篇、《蔡白石先生答问》二十六篇和《黄毅所先生训义》十二篇。下部为词翰志,分载历代有关石鼓之诗歌与记文。书前有李安仁撰《重修石鼓书院志补遗序》、周诏撰《石鼓书院志序》、熊炜撰《石鼓书院志序》、汪玩撰《石鼓书院志引》以及王大韶撰《重修石鼓书院志题辞》,书后有王大韶记。《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有著录。《千顷堂书目》误记为八卷。(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衡山文炳书院课程》一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左钦敏辑定,一九一四年湘阴左氏尚志斋刻本。
左钦敏(1870—1932),字菽寅,晚号门水废人、鸿飞道人,湘阴县安静乡人。光绪二十年举人,不仕。其后立志著书讲学,先后出任桃源漳江书院、衡山文炳书院山长,并赴鄂南讲学。晚年授馆于家乡西林禅院。后吴佩孚、谭延闿、赵恒惕先后请其从政,亦被拒。著有《大学朱子章句笺》《中庸本义》《诗疑辩证》《楚辞微》《修山唱酬集》《孟子笺》《杜诗注》《孙子十三篇笺》《古学编》等,多付梓刊行,惜多毁于兵燹。
文炳书院,在湖南衡山县东百里。原名中洲,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德贵率邑绅捐建。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改名文炳。辛亥革命后改为文炳高等小学校。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此为左钦敏掌教时辑定,刊刻于一九一四年,录有《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程董二先生学则》《朱子沧州精舍谕学者》《朱子又谕学者》《书院课程》《朱子读书法》《李觏袁州学记》等七篇学则章程。除第五篇《书院课程》以外,皆为朱熹、程端蒙、董铢、李觏所著名篇,或为学规,或为学记,乃宋代思想家将“义理”纳入诸生教育之重要章程文本。《书院课程》一篇则为书院课业章程,规定院中诸生每日午前应“读一书又兼一书”,每日午后应“治一艺又兼一艺”,并且详叙其读书、治艺之次第。读书应遵从《大学》《西铭》《原道》《孝经》《论语》《孟子》《中庸》《周易》《尚书》《毛诗》《春秋》之顺序。读前三篇时应兼读《小学》,读中间四篇时应兼读《近思录》,读《周易》时兼读《太极通书》,读后三篇时应兼读《资治通鉴》。关于治艺之规定,不仅有礼仪书数之次第,还有读经读史之要旨。
凡此七篇,唯《书院课程》一篇能窥见文炳书院办学之具体章程,其余六篇皆为抄录先人名著,不注一字。虽照搬前人,无所更改,无所取舍,却也稍可体现书院之治学特色。(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岳阳慎修书院志》不分卷
清钟英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钟英,字杰人,长白(今吉林长白)人。光绪十六年任岳州知府,编有《岳阳慎修书院志》。
岳阳书院在湖南岳州(今属岳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府许玠就文昌祠改建。乾隆、道光年间,通判李寿瀚、知府黄凝道、邑人李锡纯父子等先后修葺。咸丰十年(1860),山长阮文锦劝修藏书楼,邑人安徽候补道孙振铃捐赠经史书籍一百零三函一千二百七十六册。历任山长有新化吴思树、湘乡成毅、平江彭昌风、善化彭家真、本县方钮等。中日甲午战争后,受新学思潮影响,士绅郭鹏、姜炳坤等仿照湘水校经书院章程,改课程为经学、史学、时务、舆地、算学、词章六门,风气丕变。光绪三十年,与慎修书院合并改作岳州府中学堂。
慎修书院在岳州。岳州府城原有岳阳书院,集所属各县生童肄业,然学为帖括而已,于经术阒然无闻。光绪十一年,知府文借文昌宫地,于院中添设经古一课。光绪十三年,文念书院定所,又捐资倡建新院,名曰“慎修”。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岳州府中学堂。
钟英就任岳州知府后,见岳阳书院颓朽且狭隘,有意拓修之,后在当地士绅的资助下,于院中添修斋舍百余间,并将慎修书院生童移入其中。为使诸绅所捐田房、银钱、租息等一切契券簿据有所凭借查考,书院能于后世相保而勿替,遂令巴陵县学教谕兼监院曹广祺捡齐卷宗一二,扼要汇纂院志。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钟英序、吴大澂记。不分卷,正文前半部分为书院相关公文汇编,以书院章程附之;后半部分为书院藏书目录,书单前附以《新定藏书章程》;卷末为书院经费章程及资产清单,其主要内容为书院公文与章程。是书为钟英所辑,其记清末岳阳、慎修两书院建设、管理情况,堪称实录。《筹加书院膏火议》和《新定岳阳慎修两书院住斋生童章程》等篇所提“诗课”、“米课”、“钱课”等内容为其他书院志所少见,史料价值极高,于研究清末教育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天岳书院藏书目录》一卷
清天岳书院诸生所编,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本。
天岳书院,在湖南平江。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位于今三阳乡天岳村小天岳山,故名。乾隆四十年(1775)移县城南青石巷。同治六年(1867)仿“岳麓”、“城南”之制由知县麻维绪集邑绅张岳龄、李藻、何忠继等募资建于今址。书院历为讲学重地,设讲堂三间,院长住房三间、斋房二十八间,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三间,南有藏书楼三间。建筑宏敞、庄重、雅致,现祠、楼已废,主体完好。门首横嵌“天岳书院”石书额,门东西两侧嵌“天经地纬”“岳峙渊亭”鎏金石联,字迹苍劲秀丽,相传为李元度或锺昌勤书法。光绪二十八年始改为平江小学堂,后为平江高等学堂、平江师范、平江中学、平江第一中学。一九四九年后,改为平江县第一完全中学。
天岳书院规模宏大,住斋百间,岁入租息,应付脩火、膏奖各项,亦足敷支,唯独书籍甚少。前任训导黄介繁曾集众购买部分书籍,但仍不完备。后期为兴养立教,参考各书局书籍价目,择选其中重要书目,汇列一单,分途购买。遂得书目二百余部,六千余本,分装四十余箱,置于书阁之中,便于众生阅览。后教谕盛元恺亦捐置《船山遗书》一部,生员张长又捐置《渊鉴汇函》《西法汇源》各一部,合旧置各书,遂体用之学略备。乃令书院诸生编为目录,以便于寻检。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双行小注,左右单边,白口,单鱼尾。共收书八百七十三种,八千八百三十八卷,六千余册。仿《岳麓书院藏书章程》酌定要条编制而成。编目体例,依学为类,分经、史、国史三大部,以统群书。经之目四:曰经、理学、数学,制艺附焉。史之目亦四:曰史、舆地、掌故,词章附焉。国史之目七:曰实录、会典、方略、则例、各馆掌故,各国事务和近年报章。百家丛书,概付掌故,而散集部于各学之下,另立目录部,冠以四库提要。后有佳本则增录之。部分书目不记册数,实乃编写之漏矣。此目录成书于光绪二十五年,二十八年刊于天岳书院,是研究清代书院功能、制度,尤其是藏书情况的重要史料。(王丹丹撰稿,肖啸审稿)
《莼湖书院志略》不分卷
清徐凤喈辑,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徐凤喈,字暻南,号芗萍,安徽青阳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历官湖南临湘知县、贵州麻哈州牧,编有《莼湖书院志略》。
莼湖书院在湖南临湘。道光四年,知县徐凤喈创建于学宫岭。有大门、大堂、讲堂、斋舍等建筑,占地三千五百平方米。招生定额四十名,分别设生员正课四名、附课六名,童生正课十名、附课二十名。每年二月开馆,十二月散馆。生徒必经县令统一考试录取。每年官课四次,于二、四、七、十月举行,每月十三馆课。课业以经学为主,旁及子史百家,间涉时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旋又为初等实业学堂。三十一年,改为师范速成班、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又改为高小、公学、中学等。一九二七年四月,曾在此开办临湘党务农运讲习所。一九三八年冬,校舍为日寇焚毁。
道光三年冬,徐凤喈赴任临湘知县时,见县中书院颓圮成墟,遂捐俸倡修书院,都人士闻其议者,相率醵金、割田、舍宅以从之。次年,于临湘学山岭建成莼湖书院及文昌殿,为记其事,遂辑此志。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徐凤喈序。不分卷,前后分别志倡建、监修、同议官员姓氏,首事姓名,倡捐公文,书院条目,捐建书院官民姓氏及钱粮数额和诗章,其主要内容为书院捐赀名数和落成庆贺诗章,原本于诗句旁间有批语,评议其得失,不知为何人所撰。
是书半为名册,半为诗作,于研究清代莼湖书院的建设及文学创作活动有一定的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天门书院学约》一卷
清傅基虞编,李瀚昌署,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天门书院刻本。
傅基虞,字惕斋,湖南岳阳人。光绪年间举人,历任湖南永顺府教授,贵州平坝县、清镇县知县。
李瀚昌,字石贞,号鸥叟,湖南宁乡人。光绪十二年举人,官澧州学正。戊戌变法时支持新政,曾办理湖南官矿局新邵收砂分局事。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其学有本源,操履不苟,送部引见。入民国署河南高等检察厅长。著有《史要便读》《室诗集》《南蝉楼诗集》。
天门书院在湖南石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许耀祖改义学而成。有三堂八斋,规模宏敞。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县苏益馨增设膏廪,捐资助奖。道光中知县曾维桢重修,厘定规制,改名天门书院。本县谢鸿恩曾为山长。清末废。
是书为天门书院学约,时傅基虞任永顺府教授,认为学者不应“钓弋名誉”,希望诸生能知功利之外更有向上之事在,遂取“平生有志未逮者,浅近言之”,作学约以规劝诸生。时李瀚昌任澧州学正,为此学约署名并撰写跋文。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一卷。前有傅基虞序,后有李瀚昌跋。学规共三十八条,取先儒之言行与浅近事理以励诸生。
是书为光绪年间所作,与前人学规之摒斥佛老多有不同,此学规加入天堂地狱、鬼神幽冥之说,以图震慑诸生,令其心向学业,谨慎德行。由此,既可窥见当时之学风,亦可研究书院与地方风俗之关系。(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郴侯书院志》三卷
清曹维精纂,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
曹维精,字仙洲,兴宁(今湖南资兴)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贡生,官至候选训导,编有《郴侯书院志》。
郴侯书院在湖南兴宁。清咸丰九年(1859)合乡谋建,历时三年,至同治元年始落成,以汉昭帝曾封楚怀王之孙为郴侯于此,故名。有讲堂、学舍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郴侯高等小学堂。一九四〇年,改为湘源乡中心国民学校。
郴侯书院所在兴宁县程水乡,古有醽泉、观澜、文峰、辰冈四所书院,分属于曹、焦、袁三个家族,至咸丰年间,皆颓圮废弃。咸丰九年合乡谋建书院,历时三年,书院始竣。为记创建原始,遂纂辑此志。
是书半页八行,行十六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万时若、谢宣、曹维精、段兴锽序。卷一志修志及建院姓氏、修志凡例及规条、仪注、礼器图、上谕、训士子文、学规、形胜全图、书院正图、艺文;卷二志捐助姓氏、公置田亩,其主要内容为捐助人姓氏及钱粮数目。
是书记清末郴侯书院日常管理情况,堪称实录。《仪注》《礼器图》部分载书院祀圣时祭礼、祭器的内容,于研究清代礼制史、文化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崇义书院传书》九卷(存三卷)
清佚名辑,现存卷一、卷八、卷九,清光绪年间刻本。
辑者名氏不详。
崇义书院在湖南兴宁。清光绪年间,乡人公建。光绪末,为凤凰高等小学堂。民国时期,改为凤凰乡中心国民学校。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六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前后无序跋。现存三卷,卷一志书目、粮袋;卷八志两都抵界及烟村地名、捐田租谷、新置产业及租谷;卷九志捐钱姓名。就余卷来看,其主要内容为清末书院田粮产业。
是书不知何人所辑,现存三卷主要为书院田产明细,于研究清末崇义书院的资产状况有一定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箴言书院志》三卷
清胡林翼辑,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之,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江南乡试副考官,贵州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四川按察使,湖北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咸丰八年(1858)、十一年,其因军功,先后加太子少保、太保,后卒,谥文忠,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三大名臣”。于咸丰三年建箴言书院。编有《箴言书院志》,著有《读史兵略》《读史兵略续编》《滇轺纪程》《荷戈纪程》等。《清史稿》有传。
箴言书院在湖南益阳。清咸丰三年,邑人湖北巡抚胡林翼创建于瑶华山麓,因其父达源著有《弟子箴言》,故名箴言书院。十一年,胡林翼卒,时尚未完工,至同治二年始成。有大门、先圣祠(祀孔子)、宫詹公祠(祀达源)、大堂、书楼及半学、志道、据德、依仁诸斋等,共四进九十六间,另辟有射圃、化字塔,可居生徒一百二十人。书院规章为胡氏生前所定,设山长、监院、首事、掌管、司书等管理教学、行政事务。每年在全县招正、附生童各二十五名,胡氏子弟亦须考试合格方准入院。四年,始聘王龙文主讲,订《箴言书院学程》,分经史、立身、治事、为文四门,继任者有黄自源、庄受祺、朱锦、程霖寿等。光绪十三年(1887),改为校士馆。宣统三年(1911),改为箴言学校,旋改名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一九二四年三月,因遭雪峰山土匪袭击,学校停办,藏书由胡氏后裔运于乡贤祠保存。抗战期间,长沙私立育才中学迁入。一九五四年,益阳县一中迁此办学至今,校中现存原书院建筑六栋五十间及胡林翼《箴言书院后记》、曾国藩《箴言书院记》碑刻两通。
胡林翼父胡达源曾任翰林院侍讲官,著有《弟子箴言》十六卷以教育子弟,胡林翼为追述其父“教学之指归”并纪录其本人兴修书院一事,遂辑此志,以垂后世。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胡林翼志、曾国藩记、左宗棠序,末有庄受祺后序。卷上志经始、规制、岁用、选士、育材、祭祀,卷中志典籍;卷下志田亩清簿,主要记书院创建始末及编制、经费来源、开支、招生、教学、藏书、祭祀等情况。光绪《湖南通志》有著录。
是书为胡林翼所辑,其记清末书院藏书和产业管理情况,甚为详细。《典籍》载书院庋藏文籍,详其撰人,录其版本,可为学者提供诵读门径;《田亩清簿》详列书院田产之数额、置办年月、界至大小、塘堰灌溉情况,巨细不遗。作为记录清代湖南地方书院的实录,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卷末庄受祺后序称,此志初稿由胡林翼辑纂,胡氏卒后,复有夏先范等人增补改易。(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群玉书院志》二卷首一卷
清陈三恪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陈三恪,字和溪,四川岳池人。乾隆十五年乡试解元,历官湖南零陵、清泉知县,署澧州知州,辑有《群玉书院志》《岳屏书院志》。
群玉书院在湖南永州,乾隆三十四年,知县陈三恪率士绅五百一十三人捐资建,以对群玉山,故名。有大雅、敏德、景贤诸堂及文昌阁,另有明道、存诚、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强立、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净、精微、恭俭、庄敬、属词、比事等二十四斋,规模宏大,时“楚南书院自岳麓、石鼓而外,殆无有出其右者”。嘉庆十三年(1808),邑绅庾茂声等捐资重修。二十二年,知县宗霈增建香苓讲社,总督阮元尝讲经史于其中。咸丰八年(1858)毁于兵。同治元年(1862),兵备道杨翰重修。清末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旧址今为永州市三中。
群玉书院建成后,其时“投赠之作,箴铭之词”甚多,且邑人捐输经理之事皆不可无以示后,遂辑成此志以记之。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书前有干秀、陈三恪序,后有高蟠跋。二卷首一卷,卷首为图五幅,志文分上下二卷,卷上载书院相关箴、铭、赞、诗、赋、序、记、说等;卷下记书院经营条例、乐捐姓氏,其主要内容为艺文及捐资名录。光绪《湖南通志》有著录。
是书为陈三恪所辑,其记清代群玉书院办学情形,堪称实录。大雅堂、讲堂、敏德堂之箴及各斋舍之铭皆为反映其教学特色的重要文献,于研究清代教育史、文化史价值尤著。
《群玉书院志》有嘉庆十七年补刊本,增载“嘉庆戊辰年重修书院乐捐姓氏及所属各处田亩名、庄屋、地基、山场等项”。(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明山书院私志》二卷
明张邦奇、汪汝成、周充之等撰,清吴县宝山楼钞本。
张邦奇(1484—1544),字常甫,号甬川,别号兀涯,浙江鄞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检讨,嘉靖初提学四川、湖南等地,历官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著有《学庸传》《五经说》《纾玉楼集》等。
汪玉,字汝成,号雷峰,浙江鄞县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官刑部江西司主事、湖广按察司佥事、湖南辰沅兵备。著有《二书碎义》《书经存疑录》《杂记敌箧留稿》等。
周广,字充之,号玉岩,江苏昆山人。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始任福建莆田、江西吉水知县,正德中擢浙江道御史,后谪官沅州黔阳县竹寨驿,嘉靖中拜南京刑部右侍郎,著有《周玉岩先生文集》。
明山书院在湖南辰沅。明山之上有明山祠,乃古迹,明人马元吉曾读书祠中,马氏后于明山祠右筑书舍。明正德九年,汪汝成升湖广按察司佥事,摄辰沅(辰州府沅州)兵备,见诸生论道,欲创书院,未果。次年,汪公遂即马生旧舍增置,建书院于明山,为讲堂三楹,旁列四斋,斋外有书舍八间。是时,周广以御史谪官辰沅之竹寨驿,汪氏延请其为师,聚诸生为之讲解,士多兴起。
是书半页十一行,行十八字,四周单边,黑口,单鱼尾,所用竖格纸,版心著有“吴县潘氏宝山楼校钞乙部秘籍”字样,为宝山楼专用抄书纸。凡二卷,上卷载张邦奇《明山书院记》、汪玉《太极亭说》及书札十四篇和告祭二首;下卷载诸生倡和诗二十七首,其后分别为公移、祭田和名迹。清范邦甸《天一阁书目》有著录。
关于明山书院的创建者及创建时间,多称马元吉于明嘉靖十六年兴建。如《湖湘文库·湖南书院史稿》就说“明山书院,在沅州府城西。旧名文清,在明山南。明嘉靖十六年(1537)邑人马元吉建”。又《中国书院辞典》载“明山书院,在湖南芷江。原名文清书院,前濒沅水。……嘉靖十六年邑人马元吉建书院于明山南麓”。实则,明山书院为汪玉建于正德十年。《国朝献征录》所载张邦奇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公玉墓志铭》记载汪玉在沅期间“锄奸去蠹,罄竭心力,复构书院于明山之麓,聚诸生为之讲解,士多兴起者”。而且《志》中所载张邦彦所作《明山书院记》也记载说汪玉“即马生旧舍益置三之二,具书币迎充之主教事”。又汪玉自作《请张甬川作书院记》一文记载:“书舍之筑已三年,而太极亭之建亦既数月矣,然则立书院之念或有所感……乃即马生旧居稍充扩之,玉以书州守”。又马元吉自述:“又二日,玉岩至矣,乃遂命有司拓书舍;盖其旧,覆以茅,门墙未备,于是易茅以瓦,前增置讲堂三间,旁增号房三间,筑土为垣,累砖为门,不日而成,遂敦请玉岩先生。”可见,明山书院是汪玉在马元吉所筑书舍之基础上增置而成,而马元吉所筑读书之书舍并非明山书院。虽然,上所引诸文皆只说“书院”,并未明确说“明山书院”,但《志》中又载有白石山人林魁《游明山书院》一文,林魁为弘治十五年进士,著有《白石野稿》十七卷,林魁在正德年间去世,因此林氏所见之明山书院当是汪玉在正德十年所建书院。因此,明山书院当为汪玉有感于马元吉自筑书舍读书之行为,遂于正德十年建明山书院,延请当时贬官辰沅的周广任山长主讲书院。而今日所说明山书院是马元吉建于嘉靖年间,当是本之光绪年间所刻《湖南通志》。《光绪湖南通志》卷七十《学校志》载:“明山书院在府城西,旧名文清书院,在明山南。明嘉靖中,州人马元吉为薛瑄建,后迁城北。国朝乾隆七年,芷江县知县沈华迁建,今所易今名,十二年,知府董思恭,二十二年,知府瑭珠,嘉庆二年,知府张翙重修。”
《明山书院私志》除吴县潘氏宝山楼钞本外,另有明刻本与民国二十八年合众图书馆抄本。(李江撰稿,宗尧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