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省书院文献研究:吕永辉的学术生涯及明道书院志

河南省书院文献研究:吕永辉的学术生涯及明道书院志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永辉,字伯光,号扉青,河南永城县人。一九一三年,改为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一九二七年并入河南中山大学。一九三〇年改为河南大学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二年分立为河南省农学院。光绪二十年,河南学政邵松年聘其为开封明道书院山长。明道书院在河南开封,有《明道书院志》,已著录。后因体例未备,复搜辑舒昺在湖南凤凰厅及河南睢阳任教时所作序言、游记、墓碣、祭文、各体诗等,汇集成帙,即有此编。

河南省书院文献研究:吕永辉的学术生涯及明道书院志

明道书院志》十卷

清吕永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吕永辉,字伯光,号扉青,河南永城县人。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历官四川冕宁、奉节知县,寻擢知府。光绪二十年以“二品衔军功赏戴花翎”任明道书院提调,主持重修明道书院,并纂辑《明道书院志》。另著有《扉青诗钞》《国朝近思录》《吕氏家规》等。

明道书院在河南开封府城,原名二程书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河南盐驿道张思明就繁塔左大梁书院旧址改建,祀二程与及门弟子,得赐御书“学达性天”额,旋没于水。乾隆七年(1742)、道光二年(1822)相继重修,并祀中州之私淑弟子辈于两庑,调洛阳先贤后裔来守祠。二十二年又圮于水。光绪二十年,学政邵松年复建并增修,请吕永辉董其役,改名明道书院,又名学程书院。堂舍有春风、讲易、孝廉、寻乐四堂,性道、经济、论学、辨志及东、西、南等七斋,立雪、定性二轩,二程、启贤、道统、褒忠、报功、崇德等六祠,以及蓬瀛馆、吟风弄月亭、花庵等建筑,规模宏大,与大梁、彝山并称为“河南省城三大书院”。招举人、生员、贡生二十人肄业,订有学规、学约、学则、约言、章程、日程等规范生徒。院长吕永辉、黄舒昺皆为名师。三十二年,改师范传习所,次年改中州公学。一九一三年,改为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一九二七年并入河南中山大学。一九三〇年改为河南大学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于一九五二年分立为河南省农学院。一九五七年后为工厂所占。

是志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此书凡十卷,前有吕永辉自序。正文内容分别为沿革、祠祀、碑记、疏牍、学规、章程、修脯、官师、选举、艺文,各卷篇幅不一,所收多第一手材料,颇能反映晚清明道书院的面貌。《中国古籍总目》《中州文献总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明道书院钞存》五卷

清黄舒昺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黄舒昺(1834—1901),字晓征,号恕轩(或曙轩),晚号晚悔庵居士,湖南湘潭人。贡生。历任湖南凤凰厅、桂阳州教职,官至常州府学教授。光绪二十年,河南学政邵松年聘其为开封明道书院山长。二十三年,巡抚刘景韩又命其兼主洛学书院讲席。黄舒昺著有《明道书院钞存》《明道书院钞存续编》《洛学书院学程》《洛学课余偶钞》《玉潭书院学约》《晚悔庵诗草》《晚悔庵笔记》《祥符金石志》,纂有《祥符县志》,编有《国朝中州名贤集》《明道书院约言》《国朝先正学规汇钞》等。

明道书院在河南开封,有《明道书院志》,已著录。

黄舒昺主讲明道书院后,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师友因传钞不暇,遂谋刊行。舒昺闻后,坚辞不允,不得已,其生徒乃先取往日已钞定之黄氏文章,付诸剞劂。后因体例未备,复搜辑舒昺在湖南凤凰厅及河南睢阳任教时所作序言、游记、墓碣、祭文、各体诗等,汇集成帙,即有此编。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黑口,双鱼尾。五卷,书前有刘斌跋。卷一为序、书后、跋、说,主要为《先正学规汇钞序》《澹泉先生答问录序》《书交友论后》《续修祥符县志跋》《论孟子》《读孟子第一义说》《良心说》等文章十八篇;卷二为记、书,有《游南华山记》《游奇峰武侯阁记》《重游袁山记》《明道书院记》《寄大京兆陈中丞书》《再奉刘景韩中丞书》《复郭温如孝廉书》《复蒋仲仁太史书》等文章十八篇;卷三为传、志铭、表、祭文,载《奉政大夫凌怡堂先生家传》《杨公朗轩先生墓志铭》《张心周先生墓碣》《赠奉政大夫李封翁墓表》《修职郎于公纲斋墓表》《祭吕母陈太夫人文》等文章十一篇;卷四为讲义,录光绪二十三年三月至七月会讲语十一篇;卷五为诗歌,包括《谒汤文正公祠》《客汴梁寄怀睢阳同学》《宋郡清明节晴游》《展重阳日与诸子游因忆家兄弟》《喜明道书院落成梦中得句》《明道书院雪霁叠前韵寄怀屏青先生》《除夕洛学书院书怀即示侄并侄孙》《汴中留别书院诸生》《由宋回睢复谒吕司寇祠》《重九日大梁书馆感怀》等律诗、绝句五十首。

是书为黄舒昺撰,其载舒昺所著之讲义、游记、志铭、诗歌等,于研究黄氏之生平、思想以及清末明道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讨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明道书院钞存续编》四卷,附《晚悔庵诗草》一卷

清黄舒昺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黄舒昺有《明道书院钞存》,已著录。

明道书院在河南开封,有《明道书院志》,已著录。

黄舒昺主讲明道书院后,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师友因传钞不暇,遂谋刊行。舒昺闻后,坚辞不允,不得已,其生徒乃先取往日已钞定之黄氏文章,付诸剞劂。后因体例未备,复搜辑舒昺在湖南凤凰厅及河南睢阳任教时所作序言、游记、墓碣、祭文、各体诗等,汇集成帙,即有此编。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黑口,双鱼尾。四卷附一卷,书前有刘人熙序。卷一为论、说,有《原教》《原学》《答问》《仁孝一源说》《涵养德行变化气质说》等文章九篇;卷二为绪言、序、记事,载《天德绪言》《寻乐草堂学约序》《明道书院规约序》《若农堂诗存序》《述星垣守城事略》《纪砧椎却铜贼事》等文章九篇及《天德纲目》一篇;卷三为书、表、志铭、表、传,包括《答邵学使伯英先生书》《复朱宗师桂卿先生书》《答杨仲唐孝廉柬》《诰授通议大夫王公筠庄墓志铭》《汪母皇甫太孺人墓表》《刘公杏村家传》《张安人传略》等文章十七篇;卷四为讲义,录《皋陶谟知人在安民节讲语》《白鹿洞规衍义》《白鹿洞揭示发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二章》《孟子存心章讲语》《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讲义》等文章二十三篇;卷末为《晚悔庵诗草》一卷,收《自星沙归破晓舟过昭山下》《送郭云庄之武昌》《夏夜闲庭散步即寄怀湘中诸友》《凤筠山馆读书示二子》《子厚来自岳麓》《湘江冬晓泛舟》《重题岳阳楼》《登黄鹤楼书怀兼谒胡文忠公祠》《常德学署冬日书斋杂咏》《晚抵沅江白沙阻风》《冬月二十五日游汤文正公故宅》等诗八十四首。

书目录将《晚悔庵诗草》、跋置于卷末,查之本书,《诗草》乃在各卷之前,故应为附卷,不为末卷。跋不见于原书,当为编者之误。卷二《祥符县志小序》仅有书名,从注文“计十七篇续刊”推之,当载于它编。

是书为黄舒昺撰,其载舒昺所著之论说、志铭、表传、讲义、诗歌等颇丰,于研究黄氏之生平、思想以及清末明道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讨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彝山书院志》不分卷

清史致昌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

史致昌,字叔平,宛平人。道光八年举人,任觉罗官学教习。二十年任彝山书院山长。

彝山书院在河南开封,清道光八年,知府栗毓美、知县刘荫堂创建。因大梁书院兼收生员、童生,弊病甚多,特建此专课童生。又建考棚,以除试课抄袭顶替之弊病。山长史致昌主讲七年,制定章程,刊刻课艺,编撰书院志。生徒年中县试者少则二十多人,多则三四十人。道光二十三年,开封大水,院圮,史致昌请开封知府邹钟泉重建。第二年建成,更宏其旧。咸丰三年(1853),因经费被官府挪用,屋宇渐颓。同治十一年(1872),巡抚李鹤年捐银五千两,为学生膏火费。又捐银一千两,增修山长居宅。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黄璟再次重修。二十一年改为开封中学堂。今为开封市第五中学。

道光二十二年,彝山书院历水灾重建,史致昌慨“大灾之后鸩庀孔艰,而规模益盛”,“宜有纪述,以垂久远”,遂于二十三年辑刊此志。

是书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不分卷。前有史致昌自序,述其修志缘起。正文列图式,“志增修也”;“次章程,志教法也”;“次经费,志养源也”;“次院长、监院暨诸童题名”;“次所捐书籍及杂器具”;“次志创始原文并捐资官绅名氏”;次书院碑记、题咏、额联录存等类目。本书不分卷,但涉及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包括书院建制、规章、教学、经费等内容,多具原始资料性质,是研究清代河南书院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古籍总目》《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敕赐紫云书院志》二卷

清李来章、李琇璞撰,清乾隆《礼山园全集》本。

紫云书院在河南襄城。明成化三年(1467),浙江按察使李敏丁忧归里,于紫云山中建小屋数楹,积书千卷,读书讲学其中,并置学田以供膏火。不久士子云集至屋舍不能容,因拓其舍为书院。十五年,李敏任兵部尚书,列状以闻,诏赐“紫云书院”额。生徒达数百人,一时“许、襄之间彬彬有理学之风”。李敏之曾孙李继业,早年亦曾肄业其中,嘉靖中亦归隐紫云,课授生徒,四方来学之士负笈如云,书院乃兴复。明末毁。清初,继业之孙光里倡族人重修,其子来章就读其中。康熙三十年(1691),李来章重葺书院,广收生徒,倡明道学于中州。规定月逢二、六讲书,初九会文。纂有《敕赐紫云书院志》。光绪末张崇任山长。清末废。今尚存大殿及东西厢房各三间。

李来章,原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晚号寒香。河南襄城人。李敏之后裔。十五岁为诸生,工诗古文词,潜心于性命之学、濂洛之书。受业孙奇逢,与李颙相砥砺。康熙十四年举于乡。又受业魏象枢,与张沐、窦克勤往来讲贯。尝谒汤斌于京邸。二十九年与耿介、冉觐祖讲学嵩阳书院。三十年主讲南阳书院,作《南阳书院学规》《达天录》。寻以母老谢归,重葺紫云书院,讲学其中。与耿介、冉觐祖等中州名儒切磋问学,紫云之名遂与嵩阳、朱阳并称于豫省。四十三年选广东连山知县,四十七年创连山书院。五十一年,授兵部主事,监北新仓,引疾归。相国田从典、侍郎李先复等以实学可大用荐,得旨征召,以疾力辞,遂不出。卒后增祀许州七子祠,列“中州八先生”。著有《礼山园全集》,其中有《南阳书院学规》《敕赐紫云书院志》《连山书院志》。李琇璞为李来章之弟,事迹不详。

李来章先祖李敏曾撰有《敕赐紫云书院志》,今未见。康熙三十年,李来章主讲南阳书院期间,重葺紫云书院,讲学其中。又“惓惓不忘”先人办书院故事,乃与胞弟李琇璞纂述旧志,补其未备,成《敕赐紫云书院志》。此版本今未见,所见者唯乾隆《礼山园全集》本。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边。凡二卷。首有河南学使张润民、南阳知府朱璘序。卷一内容丰富,有形胜,李来章手订《紫云书院学规》,成化七年之禁约帖文,李敏、刘昌、刘健、许子尊等人的记文及李敏、李继业等李氏先人的传记。卷二为文翰,收录前人之题诗。又有李来章为书院三十六处胜迹所作之《紫云书院三十六咏》诗并附小序。其记载李氏族人行迹甚详,而于书院其他各项如历史沿革、规章制度等则较多缺略。《中国丛书综录》《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中州文献总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河朔书院志》一卷

清刘体重撰,道光十九年(1839)刻本。

刘体重(1770—1842),字子厚,号梅坪,又号青溪,清平阳赵城(今属洪洞县)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嘉庆元年(1796)以知县发湖南,十二年因丁忧回籍守制。道光元年补袁州府同知,六年改任吉安府知府,十四年调任抚州知府。十九年擢江西按察使,迁湖北布政使,二十二年乞病归,卒于家。为政期间廉平不苛,尤长治狱,政绩卓著,素有清名。

河朔书院在河南武陟。刘体重于道光十七年捐三千金建于木栾店东南隅,彰德府知府刘荫棠、卫辉府知府耿省颁布文书劝捐。河朔书院占地五十多亩,有名为“更上一层”的藏书楼一座,有友善论古之堂、寻乐精舍、博文、约礼讲堂四座;有东书房红蕖吟馆,西书房深柳书堂;另有博学、审问等十五座斋舍。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河朔中学堂。

河朔书院在教学管理上有其特色。设置了道、轮、斋三课,每月初八道课一次,十八轮课一次,二十八斋课一次。倡导明达体用,提倡辩论式的教学,院长李棠阶为劝学特订了《劝士条约》十余条,命诸生于课艺之外,研习经史、性理、经济诸书,引导学子言行修养。“世运不朽有三公兼之矣,谨诠次谕吏训士之言,为河朔书院记。”(金安澜《记》)、“勒为一编,命之曰河朔书院志,以垂永久,且告后之来者,以有举之,莫或废也”(洪符孙《序》),于是有此志。

是书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卷首有刘敦元书院俯视图一幅,前有刘体重、金安澜、袁俊、洪符孙序,彰德府劝捐启、卫辉府劝捐启各一篇,官绅士民捐款清单两篇。此外还有朝廷对于捐款者予以旌荣的文件,有修缮和膏火章程,祭十贤三儒祝文,置买基地文契,刘体重捐赠书籍目录和日常用品清单,山长简历和书院落成宴集等内容。

是志为河朔书院建立前后详情的汇集,饱有各类档案、凭证、简历以及祝贺词,对于研究河朔书院的基本情况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样对于研究清朝中晚期的教育局面也深有启发。(张峰撰稿,王帅审稿)

《致用精舍讲语记略》不分卷

清许振祎辑录,清光绪十一年(1885)致用精舍刻本。

许振祎(?—1899),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年出任陕甘学政,在泾阳设味经书院,振兴文教、整饬士风。光绪八年(1882)任河南彰卫怀道员,历江宁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二十二年任广东巡抚,主张停止厘金,节用民力。二十四年,清廷裁撤广东、云南、湖北三省巡抚,奉调内用,旋乞假归。二十五年二月卒,谥文敏。著有《督河奏疏》十卷、《度岭草》一卷、《诒炜集》五卷、《侍香集》一卷。

致用精舍在河南武陟,光绪七年,河北道道台陈宝箴创设于县城东关。参仿晁景遇、曾国藩课程规则,订立学规,以明体达用为宗旨。诵习内容,除经史外,诗文、地理水利、农田及兵法,凡有关经世致用诸书无不讲究。先后聘请耆儒邓绎、王辂主讲,历七八年,“多士翕然向风”。以“励实学”别于他院,与主考时艺的河朔书院相对衡。嗣后,改课时文、试帖。清末兴学校,改为乙种农业学校。(www.xing528.com)

光绪十一年,许振祎巡视河北,聘王辂主精舍讲席。王氏论学以主敬为宗,穷理为要,反躬实践达天知命为归。因精舍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周边士子向学需求。许振祎遂编辑、刊刻该书将王氏讲语遍给诸生,宣扬其用世之学。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由《大学讲语记略》、《中庸讲语记略》、《论语类解》(上下)、《孟子类解》(十二卷)四部分构成。有助于探究清末县级书院教学活动中讲求经世实学,积极寻求自身变革之情形。(兰军撰稿,刘艳伟审稿)

《百泉书院志》四卷

明马书林、石砥纂,吕颛订,明嘉靖十二年(1533)刊本。

马书林,字子约,高陵人。嘉靖八年进士。初授河南辉县令,擢河南汝宁、四川保宁知府,又升四川按察司副使,未任卒。

石砥,长乐人。举人。嘉靖十一年任辉县教谕。吕颛,字幼通,正徳十四年(1519),乡试第一。嘉靖二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刑部员外郎。升郎中,出知河南卫辉府,后升云南左布政使。著有《仕进录》《上都稿》《诸子说括》《定原集》等。

百泉书院在河南辉县。明成化十七年(1481),提学副使吴伯通在百泉太极书院旧址创建。院有三重,前为先贤祠,中为讲道堂,后为主敬堂。择庠生数十名肄业其中。吴亲定条规,率令督课。弘治十年(1497)、十一年,知县刘玉、李琮相继修葺,创思贤亭,祀孙登、嵇康邵雍、李之才、姚枢、许衡、窦默诸儒。知府陈庆尝相与讲学,诸生多有所成。万历六年(1578),知县聂良杞重修。九年,张居正令毁天下书院,遂废。三年后又修复。崇祯十五年(1642)改为贡院。清顺治十六年(1659),御史李粹然请复贡举于开封,恢复书院旧观。学者孙奇逢移家辉县,来院讲学达二十五年之久,耿介、汤斌诸辈皆从之学。乾隆七年(1742),巡抚雅尔图命布政使赵诚修建敷教堂、主敬堂、思贤亭、藏书阁、斋舍、号房及周、程专祠。十五年,因乾隆帝巡至苏门,改为万寿行宫,书院移建于湖西,更名“泉西”,延邑绅王中翰掌教,“文章理学,骎骎然将日盛焉”。道光六年(1826),知县周际华视院舍破败,乃将其移至城内南街,仍名“百泉”,设有月课和常课,延名师张梧冈等力加训导,讲明经世之本、为人之道、为学之要,探求姚枢、许衡诸儒讲学之旨。教学多以举业为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旧址今为书院街小学。

嘉靖十二年,距百泉书院创建已有五十余年,御史汪渊倡率官绅重修书院。重修间,恰逢侍御叶寅斋来书院视察,吕颛以知府侍行。几人对答间,叶寅斋建议吕颛修志以作“表章”,吕颛遂令知县马树林、学官石砥经办此事。同年书成,凡四卷。前有汪渊、吕颛二序及书院图。马书林序于卷后。卷一为沿革志、建造志、古迹志、田志、祀典志、名贤志、学约志;卷二为文志;卷三为诗志;卷四为人材志、书籍志、器皿志。《千顷堂书目》《述古堂藏书目》《藏园群书经眼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百泉书院志》三卷

明聂良杞辑,明万历六年(1578)年刻本。

聂良杞,字子实,金溪县人。隆庆进士。万历三年知河南辉县,以兴学育才为己任,修复百泉书院,招诸生“耳提面命,士风丕变”。以书院设文庙祀先圣不妥,请于督学李暴,将文庙仍改为先贤祠,祀圣像于他处。立《百泉书院学约》六条,张榜示众,以励诸生。五年,重修书院志。又征拜礼科给事中,因耿直招忌,出典滇学,置五华书院,萃博士弟子读习其中。后辞官归田,力学二十余年,手纂诸儒语录,抑绝交游。有《象山集要》八卷。

百泉书院在河南辉县,有《百泉书院志》,已著录。

百泉书院“故有志”,创自明嘉靖十二年(1533)。聂良杞以旧志弗备,且历四十余年名流多有杰作,意欲备采以“迪诸生而启正学”,遂“删繁订谬,定秩编年”,成《百泉书院志》。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三卷。据聂序记载,卷首有河南按察使舒化、知府暴公序,聂自序于卷后,但今本院志仅有舒序与嘉靖吕颛旧序。卷首有百泉书院图。卷一为建革志、祀典志(祭田附)、名贤志、学约志(书籍附),分类细密,内容简约,其学约由《书院教规》与《立会条约》组成,《教规》援引自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条约》为聂手订,分为立志、虚心、厉勤、辨文、刻期、饬行六目;卷二文志及卷三诗志,收录前人有关书院之题咏,悉依年代编次,以弥补旧志“错乱”之失。是书间有漫漶不清处,亦有缺页,然于明代书院研究多有参考价值。《河南方志总目》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重修百泉书院志》三卷

清孙用正撰,清乾隆十三年(1748)著者家藏手稿本。

孙用正,原名用桢,字以宁,号咸斋。孙奇逢之后。河南辉县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举人,历官禹州、许州学正,许州府学教授。归主邑中百泉书院、开封大梁书院等。

百泉书院在河南辉县,有《百泉书院志》,已著录。

是志凡三卷,小字密行,字不精工,每页行款字数并不一致。每册书面写《重修百泉书院志》或《家藏辉志稿》等不同之名称。除前页有著者自序外,另录有明嘉靖吕颛、万历聂良杞等旧序三篇。此稿本据明嘉靖、万历本增补而来。卷一为建革志、祀典志、名贤志、学约志;卷二为文艺志;卷三为诗文志。但全集之次目与目录内容亦有差别,想是未定之手稿。其中有撰者删除增补、附粘之半页稿纸数张,分订为六册。稿本年代久远,保存不易,故略有损毁,剥落残字数行。(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朱阳书院志》五卷

清窦克勤辑,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窦克勤(1653—1708),字敏修,号静庵,一号良斋,又号遁斋,河南柘城人。从耿介于河南嵩阳书院,投契甚深,六年五至,非父召不归。康熙十一年举于乡,赴京就试,见汤斌于京师,学益进。二十五年授泌阳教谕,大修孔庙,集诸生,诲以正学。仿考亭白鹿洞规,定《泌阳学条规》。按仁、义、礼、智、信分立五社,择学行兼优者为社长。二十七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旋丁母忧。服丧期间,于河南柘城东门外建朱阳书院,躬亲督课,讲学会文,踵泌阳之法,来学者日众。服除,授检讨。逾年告假归里,往还朱阳书院,倡导理学,教授生徒。三十八年复入京师。三十九年主持会试,不徇私情,大学士欲为之说情,终不得一见。所选二十一人皆海内未经荐拔之名宿。旋归田家居,以著书、讲学、劝诱后进为事。著有《理学正宗》《孝经阐义》《四书阐义》《事亲庸言》《圣学集成》《天德王道编》《乐饥集》《泌阳学条规》《朱阳书院讲习录》《朱阳书院志》《寻乐堂文集》《家规》《日录》等。

朱阳书院在河南柘城。清康熙二十八年,邑绅窦大任、窦克勤父子建于东关。因在朱襄氏故都之阳,故名。窦克勤曾主讲席,以程朱理学为宗,并参考《嵩阳书院规约》和《泌阳教士法》,制定规约、戒条、仪注、学要。定每月初二、十六讲学会友,三、六、九考课。期望诸生能“处为真儒,出为名臣”,“为第一等人,做第一等事”。时学者“不西赴嵩阳,则东走朱阳,严然如昔之嵩阳、睢阳盛时”。克勤之后,继讲席者有其弟克让,其子容邃,其侄客恂,世代家学,穷理尽性,多所成就。清末废。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凡五卷,前有窦克勤自序及凡例。其体例依《白鹿洞规》与《嵩阳书院志》,“务期简括,一芟冗芜”。其卷一为图绘、形胜;卷二为沿革、祀典;卷三为条规、学要、戒条、仪注、讲语、记录;卷四为文翰;卷五为藏书、学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且体例严谨,编排得当,是清代书院志中的佳作。《中国古籍总目》《中州文献总录》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南阳书院学规》二卷首一卷

清李来章纂,清乾隆中《礼山园全集》本。

李来章,原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晚号寒香。清河南襄城人。李敏之后裔。十五岁为诸生,工诗古文词,潜心于性命之学、濂洛之书。受业孙奇逢,与李颙相砥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于乡。又受业魏象枢,与张沐、窦克勤往来讲贯。尝谒汤斌于京邸。二十九年与耿介、冉觐祖讲学嵩阳书院,世称“中州三君子”。三十年主讲南阳书院,作《南阳书院学规》《达天录》,以“寡欲去私,守为学要”为办学主旨。寻以母老谢归,重葺紫云书院,讲学其中。与耿介、冉觐祖等中州名儒切磋问学,紫云之名遂与嵩阳、朱阳并称于豫省。四十三年选广东连山知县,四十七年创连山书院,立学规,制订为学次第、读书次序,选瑶民之俊秀者亲为训教其中。五十一年,授兵部主事,监北新仓,引疾归。相国田从典、侍郎李先复等以实学可大用荐,得旨征召,以疾力辞,遂不出。卒后增祀许州七子祠,列“中州八先生”。著有《礼山园全集》,其中有《南阳书院学规》《敕赐紫云书院志》《连山书院志》。

南阳书院在河南南阳,清康熙三十年知府朱璘创建。大堂名经正堂,二堂为讲堂,东西斋房名存诚、主敬,门庑、庖湢皆备,聘襄城李来章为师,主持书院。李来章订立《南阳书院学规》,制定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又选印诸儒之书,于每月二、六亲为讲解,一时四方来学者数百人。后因乏资金,渐废,其址改为试院。一九一二年改为私立宛南中学。现为南阳地区商业学校。

康熙三十年,南阳知府朱璘重修南阳书院,聘来章为山长,集所属各县诸生肄业其中。“一时闻风兴起,执经问业之士屡满户外。”李来章为使“初学之士”“不为异端所惑”而继承洛学渊源,“因本五经四子之言标为纲领,又复窃取诸贤、诸儒之意融会贯通,分疏于下,聊以开示津途”,乃成《南阳书院学规》,以为诸生规范。书成后,由河南学政张润民捐俸,首刊于康熙三十年,颁行豫省各地学宫。乾隆中《礼山园全集》有收录,光绪间黄舒昺《国朝先正学规汇钞》亦收有此规。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凡二卷首一卷。前有张润民、朱璘序及李来章自序,后有李来章门人徐永芝跋。其后两年间又增耿介、窦克勤、冉觐祖后序及张沐书。卷首为《谒辞家庙告文》《初入书院告文》《开讲孝经告文》《开讲小学告文》《太极图说疏义》《西铭疏义》《学而全章疏义》。卷一为“为学次序”,下分“学有体要”“学有实地”“学有关头”“学有功程”“学有归宿”五篇。卷二为读书次序,开列近六十种书目提要。其书目不局限于四书五经,《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及唐宋八大家之文和周敦颐、邵雍、程颐、张载、许衡、薛瑄诸大儒之书都有收录,将其分章断句,附以笺注,间涉读书方法。其大要“先立志以端其趋向,首标《孝经》《小学》以培其根本,体诸身心性命之微,严之戒惧慎独之际,验之日用伦常之间,以存心为主宰,以天理为浑涵,以持敬为功夫,而彻始彻终,贯之以一诚,则穷理尽性,至命达天,统是矣”。此书对了解古代书院的教学内容、学习宗旨、学习方法及主要书籍大有帮助。《中国丛书综录》《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豫南书院志》不分卷

清朱寿镛辑,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朱寿镛,字曼伯,江苏宝应人。咸丰、同治年间襄理江北团练,并以此功绩补汉提牢厅主事。后入张之万幕府,改直隶州知州,保升知府。光绪十五年分巡河南南汝光道,次年于信阳州城内东南隅创建豫南书院,延名宿耿直主讲,暇则亲与诸生讲习论说,一时文风丕变。又明年,刊行所著《创建豫南书院考略》。离任后迁彰卫怀道、河陕汝道,广东、安徽按察使,陕西布政使,调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所至政声卓著。宣统二年(1910)告归,卒年八十一。

豫南书院在河南信阳。光绪十七年,兵备南汝光道朱寿镛就城内东南隅董氏旧宅捐金八千创建,得到光绪皇帝恩准与嘉奖。有斋房一百三十一间,择南阳、汝宁、光州三地举贡生肄业其中,延请名师主讲。赴江宁、湖北各书局购经、史、子、集、制义及西学六部书目,以备诸生阅览。仿大梁、河朔、宛南各书院旧章,厘定学规四则、章程十条。除按期考课诗文,兼习经史词章外,尤注重西学传授。每至课期,众士子鼓箧横经,彬彬郁郁,“乡试获俊者常十余人”。光绪末改为简易师范班。

朱寿镛在南汝光道任职之时,整饬旧有之申阳书院,发现书院规模狭小、经费短缺,学员因膏火不足而未能踊跃,每月课试也只不过是敷衍塞责而已。寿镛于是主动捐金建立豫南书院,制订学规章程,编成书院志一册,以鼓士气而育人才,并期望后之在位者谨记。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不分卷。主要载有朱寿镛序、豫南书院图、山长住宅图、碑记、学规四则、章程十条、抚宪红白禀、学院咨文、捐资名录和藏书目录。碑记、学规、章程等皆由朱寿镛撰写,规制中多有“勤探讨以岁实学也”,“必通经致用、身体力行”的语句,处处体现了崇尚实学、通经致用的学风。另外,藏书目录中记录了书院图书三百三十七种,且分经、史、子、集、制义、西学六目,且西学部藏书多达八十六种,计四百零八本,广及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铁路、天文、地理、造船、理化、数学、电气、冶金、医药、测绘、航海及开矿诸学科内容。是书作为一部书院志,体例不甚完备,或许因编于书院倡建之始,而并无沿革、艺文之类,但是书中所收录的官府公文、记录的捐资名录、藏书目录等,皆十分翔实,对于研究清末河南书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固始诂经精舍章程并书目》一卷

清杨溶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杨溶,福建闽县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光绪六年进士,善书法。

诂经精舍在河南固始县,光绪二十六年,知县杨溶与地方士绅捐建,乃一所以课士诸生,倡导有用之学、为朝廷培育真才为目的之县级书院。是年朝廷谕令各地整顿学校、书院,摒除仅课八股帖括陋习,倡导“严定课程、宽筹经费、多购正经正史一切经济性理有用之书,……俾成有用之才”。杨溶与固始士绅捐赠、购置书籍一万八千余卷,取生员二十四人、童生十六人读书于精舍,从经学、史学、经济、词章四门中选定一门每月课试。是书即为精舍初建时有关课试、看书、经费、学规、藏书等项管理制度的资料汇编。

是书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大黑口,单鱼尾。内容上由《谕旨二道》《月课章程四条》《看书章程十六条》《经费支发章程九条》《简明学规一则》《蒙养课程一则》《县正堂杨捐置书籍目录》《张学使捐置书籍目录》《李总镇捐置书籍目录》《精舍刷印书籍目录》《精舍购置书籍目录》十一部分构成。是书呈现了固始诂经精舍在传统经史之学外,向算学、兵书、地理、医学等经世致用学问拓展的变化,为了解清末县级新型书院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珍贵材料,有助于深化对晚清书院改革历程的认知。(兰军撰稿,刘艳伟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