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杭州紫阳书院的历史及相关研究

浙江杭州紫阳书院的历史及相关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紫阳书院在浙江杭州。光绪十八年,浙江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迁修敷文书院,事毕,为记浙省府官员兴修书院之功绩,遂集杭州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之史料以志之。民国改元,分发湖北省任用县知事,历任湖北省财政厅科长、省长公署秘书,浙江省长公署财秘书主任,浙江省财政委员会兼秘书长,浙江财政学校校长。著有《财政学撮要》《浙江经济纪略》《浙江财政纪略》《浙江地政概要》《魏颂唐偶存稿》,编有《魏文节遗书》。

浙江杭州紫阳书院的历史及相关研究

杭州三书院纪略》四卷末一卷

清王同编,清抄稿本。

王同(1839—1903),字同伯,号肖兰,晚号吕庐老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编有《杭州三书院纪略》,著有《吕庐文集》《说文诗书同异考》《校勘金石随笔》等。

敷文书院在浙江杭州。原名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建,因居于凤凰山万松岭,故名“万松”。规模略如学宫,有仰圣门、大成殿、明道堂、毓秀阁、飞跃轩、居仁斋、颜乐亭、由义斋、曾唯亭等。聘衢州孔子五十八代孙孔绩奉祀事,以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后圮。正德十六年(1521),巡抚唐凤仪重修,增建廊房五间。嘉靖四年(1525),巡抚潘景哲扩充斋舍为三十六楹。三十三年,杭州知府孙孟重建明伦堂,翼以居仁、由义二斋。万历五年(1577),巡抚马应梦建继道堂,翼以穷理、居敬二斋,增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子。八年,张居正毁天下书院,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阜等奏“祀先圣”得免。康熙十年(1671),巡抚范承谟改名太和书院。五十五年,巡抚徐元梦又重修,圣祖玄烨题“浙水敷文”匾额,遂改名“敷文”。雍正十一年(1733),敕为省城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巡临,又赐书题诗,名盛一时。道光十六年(1836),增设孝廉月课。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重建,后至光绪年间,虽多次修葺,但因僻处山间,人烟稀少,渐圮。光绪十八年,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筹款购城东葵巷沈氏房屋,重修改建,称“敷文讲学之庐”。原万松岭旧址作为古迹留存。

崇文书院在浙江杭州。明万历二十七年,巡盐御史叶永盛建,祀朱熹。清康熙二十二年,歙县诸生汪秦镏倡修。四十四年,圣祖南巡,御题“正学阐教”,榜曰“崇文”。雍正十一年,盐道张若震新之,疏其泉为月池,中为飨堂,辟其左为亭,敬摹御书勒石,后为敬修堂,再后为诸生斋舍,延进士施学川为山长,诸生云集,会而课者月至三四百人,张亲为品题,优其奖赏。乾隆八年,巡抚常安重修,其后按察使徐恕、运使阿林保俱相继修葺。二十四年,盐道原衷戴于崇文、紫阳两书院设膏火、严课程、遴委监院。嘉庆五年,盐政延丰复加修葺。道光十八年,巡抚乌尔恭额重修,邑人胡敬主讲,又购得隙地,濒湖起楼曰“仰山”。二十六年,巡抚梁宝常重修。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四年,布政使蒋益澧重建。六年,布政使杨昌濬复加修葺。光绪元年,重修斋舍。五年,布政使卢定熏重修,祀前布政使蒋益澧于西斋,额曰“食旧德斋”。六年,布政使德馨重修。二十八年,改为钱塘县小学堂。

紫阳书院在浙江杭州。清康熙四十二年,两浙都转运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建,初名紫阳别墅,后改为紫阳书院,为商籍子弟会文和祀朱熹之所。学规一秉白鹿洞条规,严订课程,朝稽夕考。雍正三年,乾隆三十八年、五十七年,屡经修葺。嘉庆二年(1797),学政阮元增建校经亭。八年,因生徒日增,席不敷坐,盐运使延丰又建观澜楼五楹。咸丰十一年,毁于兵。同治四年,布政使蒋益澧重修。次年按察使杨昌浚、运使高卿培请于巡抚兼管两浙盐政马新贻,出公努增屋二十一楹,以居生徒。光绪二十八年,改为仁和县小学堂。

光绪十八年,浙江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迁修敷文书院,事毕,为记浙省府官员兴修书院之功绩,遂集杭州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之史料以志之。

是书半页十行,行十七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四卷末一卷,前后无序跋。卷一为图说略;卷二为纪文略;卷三志纪诗略;卷四为院长纪略;卷末为考古略,其主要内容为杭州三书院变迁经历。

是书为王同所编,其记杭州三书院历代兴废和清代管理情况,甚为详细。《院长纪略》部分载三书院可考之院长生平事迹,于研究清代教育史价值尤著。

本书原为抄本,字迹不甚工整。卷末因备用故,未经整理,文字潦草,舛误较多,乃未定之稿,读者当明辨之。(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敷文书院志略》一卷

魏颂唐编,民国二十五年(1936)排印本。

魏颂唐(1885—1967),名庆萱,字祖同,浙江绍兴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北京计馆,毕业后任清度支部主事。民国改元,分发湖北省任用县知事,历任湖北省财政厅科长、省长公署秘书,浙江省长公署财秘书主任,浙江省财政委员会兼秘书长,浙江财政学校校长。著有《财政学撮要》《浙江经济纪略》《浙江财政纪略》《浙江地政概要》《魏颂唐偶存稿》,编有《魏文节遗书》。

敷文书院在浙江杭州。唐时为报恩寺,建于贞元年间(785—804)。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宋时寺院废基为万松书院,祀圣孔子。规模略如学宫:中有仰圣门、大成殿、明道堂、毓秀阁、飞跃轩;右有居仁斋、颜乐亭;左有由义斋、曾唯亭。祭田祭器齐备,为他书院所不及。聘衢州孔子五十八代孙孔绩奉祀事。针对士人“驰鹜于记诵词章”而“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的弊端,教学以明五伦为宗旨,以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正德十六年(1521),巡抚唐凤仪重修。嘉靖四年(1525),巡抚潘景哲扩充增修,王阳明做记。斋舍为三十六楹。三十三年,杭州知府孙孟重建明伦堂,翼以居仁、由义二斋。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巡按御史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阜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得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康熙皇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并增构存诚阁,藏颁《故渊鉴》《渊鉴类函》《周易析中》《朱子全书》等书。雍正十一年(1733)敕为省城书院。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巡临,又赐书题诗,名盛一时。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重建,后至光绪年间,渐圮。光绪十八年(1892),巡抚崧骏、布政使刘树棠筹款购城东葵巷沈氏房屋,重修改建,称“敷文讲学之庐”。原万松岭旧址作为古迹留存。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刻有“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魏颂唐民国时为发展经济学教育,推行经济救国之策,遂于敷文书院遗址改建财务学校。为纪念敷文书院为国造士,魏氏采集诸志及碑记、图画、诗文、记述,辑为书院志略一书。

是书半页十二行,行三十二字,单行小注,四周双边,黑口,单鱼尾。凡一卷,无序跋,无目录。内容分四部分:一为记述,二为碑文,三为题咏,四为附录。虽以文人题咏为多,但亦记叙了书院历史沿革与教学情况,于研究明清诗文与地方文化有较大参考价值。(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

清阮元手订,清嘉庆六年(1801)刻本。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或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等,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历官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工等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朝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加太傅,谥文达。于道光五年(1800)创建诂经精舍。著有《揅经室集》《揅经室诗录》《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编有《诂经精舍文集》《广陵诗事》《两浙輶轩录》《皇清经解》《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籑诂》《皇清经解》《畸人传》《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志》《文选楼丛书》等。《清史稿》有传。

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清嘉庆五年,浙江巡抚阮元建。原为阮任浙江学政时遴选浙士编纂《经籍籑诂》之地。立教以穷经致用、实事求是为旨,祀东汉许慎、郑玄。课程以经史、小学、天文、地理算法、词章为内容,一变宋以来专习理学之风。十三年,浙江乡试舞弊案发,阮元因袒护监考官刘凤诰被革职,其离浙后,精舍因无人主持,又无经费,遂停废近二十年。道光四年,原精舍肄业生、嘉庆十年会元、曾任侍讲学士胡敬呈请浙江巡抚、布政使等修缮精舍。十年,巡抚帅承瀛、富呢扬阿复加修葺,并定生徒员额,分内、外课生,加课试,始渐中兴。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占杭州,再次停办。同治五年(1866),布政使蒋益澧捐俸重建,并购四部书一千三百册藏之。光绪十二年(1886),第一楼遭大火毁,次年改建许、郑祠,于旧址增建式古堂为诸生讲习所。历任掌教者有王昶、孙星衍、俞樾、黄体芳、谭献、汪鸣銮等,以俞为时最久,蝉联达三十一年。二十三年,浙江巡抚廖寿丰奏将杭州敷文、崇文、紫阳、诂经、学海、东城等六所书院酌筹改并,另设专课中西实学的求是书院,精舍大受影响。三十年停办。

嘉庆五年初,阮元任浙江巡抚,于是年创建诂经精舍,择全省十一府聪颖好学之士,就学其中,平日研习经典兼治诗古文辞,两年后,得文章若干卷,元乃按其内容相近者,加以裁别,遂成此集。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四卷,书前有许宗彦序、孙星衍记。卷一至卷十二为经史论文,包括《两汉经师家法考》《六朝经术流派论》《唐孔颖达五经义疏得失论》《论语一贯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论》《春秋异文解》《〈史记·孔子世家〉弟子列传正误》《纬侯不起于哀平辨》《南宋中兴四将论》《周代书册制度考》《西汉陶陵鼎考》《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等文章二百二十篇及《策问》一卷;卷十三、卷十四为诗作,有《册封琉球诗》《题刘松年南宋中兴四将图歌》《两浙輶轩录题词》《方镜》《茗花》等诗歌九十二首。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有著录。

是书为阮元手订,其载清代诂经精舍师生经史文赋之作,甚为丰富,于研究清代诂经精舍的学术研讨及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诂经精舍的创建时间,《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楹联》《儒藏·史部·学校史志》《教育大辞书》《阮元年谱》《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等皆作嘉庆六年,《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作嘉庆八年,《孔子百科辞典》及民国《杭州府志》《阮元研究论文选》《儒家大学堂:长江流域的古代书院》作嘉庆五年。查之原志,许宗彦前序称,阮元立诂经精舍后,阅两年得文集若干,乃手订此集。因宗彦此序作于嘉庆六年十月,以两年之期计之,精舍创建时间必早于嘉庆六年,且志中阮元《西湖诂经精舍记》明确记载精舍供奉许慎、郑玄二先贤木主的时间为嘉庆五年五月,故从五年之说。(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诂经精舍文续集》八卷

罗文俊手订,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刻本。

罗文俊(1789—1850),字泰瞻,号萝村,亦号罗屯,广东南海绿潭堡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通政司副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著有《绿萝书屋文集》。

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有《诂经精文集》,已著录。

道光十年,富呢扬阿抚浙后重开精舍,复行课试,一时经术较优、词华兼茂者纷聚其中,十余年间佳作盈集,虑课卷多有散佚,遂合所存诸生课艺校定之,而成是集。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八卷,书前有吴棠、刘韵珂、胡敬序。卷一至卷三为经史论文,卷四至卷八为诗赋,其主要内容为诂经精舍诸生经史文赋之作。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有著录。

是书为罗文俊手订,其记晚清诂经精舍课艺,甚为丰富。经史论文部分记肄业诸生对儒家经典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文章,于研究晚清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诂经精舍三集》九卷

清俞樾编次。本书分两部分:《诂经精舍三集(戊辰)》二卷,清同治七年(1868)官师课合刻本;《诂经精舍三集(己巳)》二卷、《诂经精舍三集辞赋》三卷、《诂经精舍三集经解》二卷,清同治八年官师课合刻本。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

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有《诂经精舍文集》,已著录。

咸丰末,浙江书院皆毁于兵,及马新贻抚浙,诸书院以次修复,颜宗仪遂主讲于诂经精舍,讲院既兴,学者弥盛,作者如林,佳篇频出,颜公乃为择其雅者,锓板以传。

是书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二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凡九卷,前有马新贻序。各卷均为课试文章,其主要内容为诂经精舍诸生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文章和诗赋作品。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有著录。

是书为俞樾所编,其记晚清诂经精舍诸生课艺,甚为丰富。《孔子生日考》《孟荀董杨四子言性优劣论》等文章中探讨孔子生日和评论孟子荀子等心性论的内容,于研究晚清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诂经精舍自课文》二卷

清俞樾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第一楼丛书》本。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著有《古书疑义举例》《群经平议》《诸子平议》等。

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有《诂经精舍文集》,已著录。

此为俞樾在诂经精舍中习作文字汇编。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无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二卷,前后无序跋。卷一、卷二均为课文,其主要内容为俞樾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解读文章。《清史稿·艺文志》、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有著录。

是书为俞樾所著,其记晚清俞樾之经史文论,甚为丰富。《纳于大麓解》《春秋是月解》等文章载其对“大麓”“是月”等源出和含义的考证内容,于研究晚清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申订诂经精舍规约》一卷

《申订诂经精舍规约》一卷,清瞿鸿禨纂,清光绪刻本。

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一作子久,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后迁内阁学士、河南学政等职。庚子事变后,历任军机大臣兼政务处大臣、外务部尚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直言忤西太后,被革职。

诂经精舍在浙江杭州,有《诂经精舍文集》,已著录。

光绪十二年,瞿鸿禨任浙江学政,兴复诂经精舍,并将阮元所订四条规约加以扩充刊刻,“但推孔氏盍各之义,粗立吾道卑迩之程”。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黑口,单鱼尾。凡一卷。其主要内容为瞿鸿禨所订诂经精舍课程、学要、申戒、考校四方面规条,是了解诂经经舍教学、考试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宋平子留别杭州求是书院诸生诗》不分卷

宋恕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刻本。

宋恕(1862—1910),原名存礼,改名恕,又改名衡,字平子,号六斋,浙江平阳人。曾师从名儒孙锵鸣、俞樾。主张维新变法,设立议院,振兴工商,与陈虬、陈黼辰并称“浙东三杰”。晚年思想趋于保守,宣传“专制改进”说。曾在上海龙门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求志书院任教。光绪二十七年主求是书院。时院生分六班,恕专课头班。取法象山,限规不立,经史子集,任择从事。孟冬辞讲席,诸生挽留,适患病未能成行。病痊,将至皖,因作诗八章留别诸生。三十一年,应山东巡抚杨士骧之聘,任山东学务处议员兼文案,致力推进山东教育。著有《宋恕集》。

求是书院在浙江杭州。光绪二十三年,浙江巡抚廖寿丰、杭州知府林启以杭州普慈寺改建。林自任总办,陆懋勋为监院,陈仲恕任文牍斋务。以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培养“切于时用”人才为办学宗旨。书院开设国文、英文、数学、格致、化学、历史、地理、体操为必修课,另开日文等选修课。聘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王令赓牧师为总教习,教授英文、格致、化学等课,陆康华、卢保仁等为教习,教授经史、算学,学制五年。第一届招收举贡生监三十名,入学者学膳费全免,并发有膏火。次年值戊戌变法,清廷令各省各府开办学堂,书院乃广收生徒,分设内、外两院。重视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二十四年资送高材生何燮侯等四人赴日。二十七年,又派蒋尊簋等十八人赴日,开浙江官费派遣留学生之先声,亦为各省派遣留日学生之嚆矢。同年,改称浙江求是大学堂。次年又改称浙江大学堂。二十九年改名为浙江高等学堂,直至一九一四年六月停办。一九二八年复办后改称浙江大学。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不分卷,前有宋恕自序。内有宋恕留别诗八首,有自注对文句进行解释,并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以达“约素旨,申忠告”之意。其中对明遗民、日本儒学的论述颇有可观。末两首专举东汉以来浙江先哲名号事迹,以切勉诸生。是书虽是诗集,但其中的观点颇能反映宋恕的学术、教育思想。诗集先是印就一百份,分赠诸生并友人。随后索取者日多,乃加印五百册。二〇〇七年,浙江大学举办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出版《百年求是丛书·学术浙大》一书,其中特意将此诗集列为首篇。编者认为:“宋恕的这首长诗,虽然现在看来不属‘学术论文’的范围,不过,如要追寻早年浙大——求是书院时期学长们的代表作,却非这首诗莫属。也就是说,所谓‘求是’精神,最早就能体现在这首诗中。”(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杭州养正书塾规约、章程及课程表》一卷

不著撰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朱印本。

光绪二十五年,杭州知府林启于圆通寺创办养正书塾。“养正”二字采《易经》中“蒙以养正,圣功也”之意,用以阐明“端童蒙之趣向,植人才之始基”的办学宗旨,是一所施以普通教育的新式学堂,其学业程度相当于中等性质。所设科目初为国文、小学、经学、修身、算术、历史、地理,后添设格致、体操、英文、音乐等,其经费从省城学堂经费项下拨给。光绪二十七年,改为杭州府中学堂。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九字,四周单边,黑口,单鱼尾。凡一卷,卷首有杨文莹序文。其主要内容为养正书塾章程、规约、课程表,对书塾日常事务管理、学生课程、考试制度记载甚详,是了解养正书塾历史及清末新式学堂教育、考试、管理等内容的重要史料。《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四刻瀛山书院志》十卷首一卷

清方宏绶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本。

方宏绶,字绂章,浙江遂安人。明方应时裔孙。

瀛山书院在浙江淳安。初为北宋熙宁年间詹安所建双桂书堂。位于县西北之银峰之麓,收詹氏群族子弟入学就读。詹安“躬教五子,皆登科第”,外地士子也慕名而“负笠往学焉”。淳熙二年(1175),因詹骙殿试第一而取“登瀛”之意,改银峰为瀛山,书堂亦更名瀛山书院。岁久倾圮。朱熹、张栻皆曾讲学于此。明隆庆三年(1569),知县周恪重建,屋舍二十四楹,中为格致堂,前为登瀛亭,后为三贤祠。后邑人方应时、方世义等捐田十余亩。岁久废。清顺治年间,知县高尔修、钱同鼒先后修葺,各捐田广祀。历经多次修复,有朱文公祠、詹先生祠、方先生祠、邑贤侯祠、乡先生祠、双桂堂、格致堂、大观亭、仰止亭、得源亭。岁久颓废。乾隆三十五年,知县闵鉴重修。入民国,一九二一年,知事吕斅亮倡资修建,并组文化委员会以促其成。知事姚桓和余永梁为修院主任,推汪心仁总其事。先建大观亭,续修院屋,开浚方塘。阅事五载,需费两千余金,董其事者达四十人。今仅存大观、得源二亭和半亩方塘遗址及朱熹《咏方塘诗》碑文(清代闵鉴重书)。

乾隆三十五年书院修复之后,知县闵鉴为纪念士绅捐资重修之盛事,又深感书院史志多所散佚,决定重修院志。于是命廪贡生方宏绶对书院史志进行第四次大规模汇编,遂成是志。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五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黑口,单鱼尾。凡十卷首一卷。首一卷为闵鉴、钟元冶、毛绍睿、毛绍兰、方宏绶所撰新志序文,毛一公《瀛山志略旧序》,高尔修《三刻瀛山志原序》,余廉征《三刻瀛山志原序》。书后有章法、洪种茂、毛鹤龄、余泰基所撰跋文和方湳后序。卷一为形胜(山川、古迹)、营建、祀事;卷二为学规;卷三为朱子传;卷四为人物考;卷五为朱子书、祭文、诗;卷六为行状、碑、记、序;卷七为告文、启、呈、揭;卷八为题辞、篇、引、说、书后跋;卷九为诗;卷十为铭、颂、赋、诗余、杂纪,主要内容为各类文章诗词。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著录。

《瀛山书院志》是第四次对瀛山书院史志的整理汇编,其中对瀛山书院的历史沿革、历代教学情况记载甚详。是书所载多为历代书院师生所写文章诗词,于地方文化研究有较大臂助。(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六刻瀛山书院志》十卷首一卷

清方渐鸿等辑,清宣统二年(1910)格致堂刊本。

瀛山书院在浙江遂安县西北四十里。宋煕宁年间,邑人詹安辟建于山之冈,凿方塘于山麓。其孙詹仪之尝与朱熹往来论学于此,岁久圮。明隆庆三年(1569),知县周恪访先贤遗迹建书院,王畿作有记文,后为祠,祀朱熹、方仪之。清顺治年间,知县高尔修、钱周鼎先后修葺,各捐田广祀。其后多次修葺。至咸丰十一年(1861),书院被太平军焚毁。同治四年(1865),书院重建。直至民国初年,书院尚存。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四周双边,单鱼尾,白口。凡一卷,首一卷。首卷为新旧诸刻院志序文、新志凡例及先贤像赞、书院图等,卷一志形胜、营建、祭祀;卷二志学规;卷三为朱子传;卷四为邑贤侯考、乡先生考、流寓考;卷五收朱子与詹仪之书信及祭文;卷六收书院、三先生祠行状及与书院相关之记文;卷七收诸先生祭祀告文、重葺书院公文等;卷八收题辞、书后、跋等;卷九、卷十收诗作。《瀛山书院志》自明至清末凡六刻,此书集此前诸刻之大成,搜罗较备,内容宏富,其中“营建”记书院三百年来历史甚详备,可补史志之不足。“祀事”详载仪注、颁胙,为他志所罕见。至于志中所收诗作数百首,也不乏有价值者。是书《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山书院志》不分卷

清佚名编,清光绪十六年(1890)活字本。(www.xing528.com)

编者资料不详。

山书院在浙江鄞县。元大德二年(1298),乡儒赵寿建于城西,割田别居,奉祀朱熹。天历年间,山长郑绍拓新。至正年间,毛彝仲重建。教学内容取朱熹《四书集注》。著名山长有周棐等。袁桷曾为之作记。清《鄞县附郭水利图》上标有山书院河,可知其址在今宁波师范学校附小附近。光绪十三年,知县朱调繁等以城西偏僻故,乃于城中山街以戒香、定香二庵遗址改建以课士,有仪门、左右门房、明堂、正厅、讲堂、东厅、明轩、斋舍、山长居室等。凡鄞县生员、童生均可参加月课,课卷限制极严。三十二年,改名鄞县县立高等学堂。现为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光绪八年,朱友笙知鄞县,见书院颓圮,虑“无以培士气而振文风”,乃捐廉三千缗倡修之。此后数年,君不辞劳苦,筹措经费,选址规划,殚精竭虑。书院落成后,肄业诸士咸颂君德,请寿贞珉,为记朱令兴作之劳,遂有修志之议。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三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书前有徐振翰记。前后分别志书院重修始末、全图、额联、条规,案牍、清册等,其主要内容为书院案牍。

是书不知何人所编,其记清末山书院重修始末及经费来源尤详,《案牍》详列书院重建过程中各级公文档案,为一手史料,于研究清末教育史、文化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仁文书院志》十一卷

明岳元声纂,岳和声订,明万历刻本。

岳元声(1557—1628),字之初,一字懈谷,号石帆,秀水人。岳飞后裔。受业于贺灿然,举万历十年(1582)乡试,次年成进士。历官旌德知县、国子监监丞、工部主事,以弹劾兵部尚书石星遭黜,乡居二十余年,与顾宪成、高攀龙讲学东林。天启初,起为太仆卿,迁南京兵部侍郎,以劾魏忠贤被罢。归里后创建天心书院,聚徒讲学。卒赠兵部尚书。著有《方言据》《易说》《易乘》《停封实记》《玄真诀要》《谭庄》《图书编》《增订皇明资治通纪》《天心书院志》等。岳和声(1569—?),字尔律,一字之律,号石梁,一号梁父,秀水人。元声弟。万历十九年举于乡,次年成进士,授汝阳知县,建中天书院。又升礼部员外郎,出庆远知府,迁福建提学副使,修葺共学书院。后以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天启时起补延绥巡抚。著《餐微子集》《辛亥京察始末》《续骖鸾录》《平濯广议》《观生堂杂著》《秀林语录》《共学书院志》等。

仁文书院在浙江嘉兴。明万历三十一年,知府车大任与知县郑振先以学宫窄隘,创仁文书院于府城西。建大门三楹,中通车盖。有仪门,亦三楹。拾级而上,为仁文堂,堂五楹。后为中堂,颜曰“绍明圣学”。再后为崇贤堂,亦五楹,中三楹祀薛瑄、陈白沙、胡居仁、王守仁四儒,东西二楹为寝室。其后崇贤祠增祀吴与弼、岳元声,改名六贤祠。生徒以嘉兴府、嘉兴县、秀水县生员为主,亦向平民开放,为浙中王门活动中心之一。次年,提学副使岳元声等大开讲会,订立讲规。又置办学田数百余亩,制定相应章程管理之。入清后渐废。乾隆二年(1737),其故址奉檄改建为岳忠武王庙。

是志半页八行,行十七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凡十一卷。前有江西道监察御史、郡人姚思仁序,岳和声自撰之答问、创建者之纪名亦并载于前。卷一为形胜,绘有书院与形胜图;卷二为建置,记书院建筑;卷三为先儒,列薛瑄、陈白沙、胡居仁与王守仁之传记;卷四为院规,“一准于白鹿洞所定,而无敢以己意窜入”,并列讲规于后;卷五为官师,录有功于书院之官员者八人,意在“咏菁莪而歌作人”;卷六为艺文,院记、告文、诗歌、联句分列于后;卷七为祀典,“存爱礼之意”;卷八为书籍,仅寥寥数语,“以志其始”;卷九为创建书院前后之公移;卷十为院田,记录了创置田、收院租、清稽查、明支给、酌支数、清册户、重主典、定祀礼、谨修理、慎请给、严看守十一项规章,可谓详备;卷十一为讲义,收陆九渊辨析义利之讲义并朱熹跋语。是志因书院初创未久,不少卷目,如书籍、讲语等不能详加记叙,仅是存有篇目以示其意。但其卷次繁富,立目详备,足见修志者功力,后世如若再修院志,只需用此体例加以丰富即可。奈何仁文书院入清后即学脉断绝,为可惜耳。《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湖州爱山、安定两书院征信录》不分卷

不著纂人,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

爱山书院在浙江湖州。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府李堂就通判署废址建,设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五堂。因院址在爱山台下,遂名。后以肄业者日盛,加以扩建,教学循宋代胡瑗经义、治事分斋教学遗法。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晏端书、同治初郡人沈丙莹等几次重修,后废。安定书院亦在浙江湖州。宋熙宁五年(1072),知州孙觉为胡安定建祠于州学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节于报恩坊官地扩大规模,礼请饶鲁、蔡沈讲学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祠院为广化寺僧占据,书院废。明宣德初,都御史熊槩巡抚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顺元年(1457),参政黄誉改建,二年佥事陈兰修。弘治至隆庆间屡有修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府吴昌祚增修,乾隆二年,知府胡承谋捐俸重修,延师讲学,命七邑生童肄业其中,给以膏火。咸丰、同治年间,知府王有龄、胡泽沛、邑人高廉道、陆心源相继重修。

湖州地方士绅经理公众事业,有刊刻征信录传统,“所以昭示同人,俾有稽考”。郡人以爱山、安定两书院自同治四年兴复之后,一切出入款目未曾记录,于是有议修征信录之议。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书前有湖州知府杨荣绪序文。征信录主要内容为同治四年至十年间两书院所有收支款项及相关章程,为记载爱山、安定两书院经济活动的重要文献,于研究清代地方书院教育经费问题大有裨益。《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龙湖书院志》二卷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张南英初刻,清同治四年(1865)余丽元续订本。

张南英(1702—1773),字北学,号渠西,别号中亭,平阳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十一年进士。晚年主讲本县崇正、龙湖书院。著《中亭集》。余丽元(?—1882),字东步,号介石,婺源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历官浙江浦江、平阳、仙居等地知县,以正兴文教为先。官平阳时重修龙湖、昆阳书院,暇辄至书院与诸生讲论,作《存诚说》《主敬说》以训诲诸生。

龙湖书院在浙江平阳。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县何子祥以原有之昆阳书院“有名无实”,于西门外龙湖旁别建书院,并定章程。知府李公即题名为“龙湖”。书院坐东朝西,中为讲堂,堂之前为卷篷,夹以室,各三楹。虑诸生不足以容,于西水门外之右为室七楹。造石桥,以达于讲堂。堂之左又为小讲堂,以充诵读会文之所。中讲堂额“存诚”,小讲堂额“主敬”,其台门则去书院约若干步。台门外湖中建有亭。又拨入田园二百余亩,为师生膳修膏火及岁修资。次年,聘张南英为山长,生童共若干人,分为内外课。同治四年,县令余丽元清合龙湖、昆阳两书院田亩,又加捐赠,并订书院章程。民国时改为女子高等小学校。

龙湖书院创建后,知县何子祥命山长张南英厘定“绅庶乐捐数目及书院章程,并撰入膏火田园若干”,为书院志,“以垂永久”。南英仿《浦阳志》体例,撰成《龙湖书院志》。同治初,知县余丽元访得南英旧志,再行续订。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凡上下两卷。上卷大体抄录张南英旧志,无目录、凡例。首有何子祥、县丞萧采等人之序及张南英记。其后分纪建置、诗、记、题、章程、田产、义捐姓氏,同县昆阳书院、崇正书院、吾南书院、环青书院、逢源书院、文昌阁、社学等处的记文、条规附后,此可视作平阳一地教育文献汇编。下卷为后编,收录余丽元序、目录、章程、院规告示、存诚说、主敬说、昆阳书院落成记、逢源书院记、观风告示、考甄别告示、昆阳义学告示、公禀、留别箴言、论为学八则、论为文八则、诗文、政绩碑、记文,余丽元育婴堂序、禁溺女示等附后。下编表彰余丽元政绩之意明显。有缺页。《温州经籍志》有著录。(赵伟撰稿,刘艳伟审稿)

《龙湖书院征信录》不分卷

不著纂人,清刻本。

龙湖书院在浙江归安县菱湖镇。道光二十九年(1849),士绅卞斌、王钟仑募资创建,王姓、孙姓捐田。咸丰四年(1854),湖州知府王有龄增加经费,扩充取士名额。十年,粤匪肆扰,院课中止。同治三年(1864),浙江布政使蒋益沣驻军菱湖,乡绅沈锟、王宸褒等禀请兴复。光绪十六年(1890)因经费支绌,经乡绅朱炳熊、孙锡恩,监院孙仁翼等禀准拨款,十七年重修。因龙湖书院章程规定,“书院通年用款于次年正月齐集结清录账,实贴院壁,并逐年刻送征信录,以供众览”,于是有修征信录之举。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不分卷。主要内容为同治、光绪两朝部分有关书院经费、考课事宜的公文、书院章程,及光绪十七至十九年间书院收支清单,对龙湖书院经费情况多有记载。其中光绪十七年至十九年书院收支清单,详列书院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项内容,对于了解清末基层书院办学经费问题尤为重要。《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重浚东湖改建书院记》不分卷

不著纂人,清同治刻本。

是书所载,实为浙江临海县正学、东湖两书院创建的相关文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志伟、同知朱世忠、王廷干建书院于白云山麓,后圮。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程章及绅民等捐资重建,请进士宋仁华、包大成先后主讲席。后知府潘观藻又奉祀方孝孺于院中,遂改院名为正学书院,并拨近圣书院田亩以增师生束修膏火。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火。同冶五年(1866),知府刘璈复建,邑绅傅兆兰董其事,延举人陈一鹤主讲席。光绪三十四年(1908),邓起枢改设六邑教育联合会,阅一年书院废。东湖书院亦在临海城内,康熙年间邑人合建,咸丰年间书院毁,同治八年郡守刘璈重建。

是书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其内容为刘璈任台州知府时疏浚东湖并改建东湖、正学书院的相关公文及上级官员批示、书院规条,以及刘璈《重浚东湖改建书院记》,是有关临海县东湖、正学两书院创建过程、教学考课、经费管理等方面的一手史料。《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五峰书院志》八卷首一卷

清程尚斐纂辑,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印清活字本。

程尚斐,字衙贤,浙江永康人。

五峰书院在浙江永康。因所处方岩寿山有固厚、瀑布、桃花、覆釜、鸡鸣五峰而得名。宋淳熙年间,朱熹、吕祖谦、陈亮、吕子阳等曾在固厚峰下石洞中读书讲学。庆元四年(1198),朱熹在此完成《大学章句集注》,洞中筑有讲台,台后洞壁有“兜率台”三字,系朱熹手笔。明正德年间,应典、程文德、李东溪、程梓、卢可久等曾在此共畅王守仁“良知之学”,应典建丽泽祠祀朱熹、吕祖谦、陈亮等。后知府陈受泉又命吕瑗创建正楼三楹,定名五峰书院,奉祀王守仁,以应典、程梓、卢可久配祀。明末,邑人周佑德筑易学斋于楼西,祀郡贤何基、王柏、许谦、章懋、金履祥,并以后学李祺、杜子光、周荣配祀。每年秋季,四方学者汇集,读书讲学其中。书院经费先由应典、程梓、卢可久等置田,以每年租谷收入充作集会开支。清乾隆之后,国运日衰,五峰书院逐渐蜕变为祭祀型书院。一九三六年,永康县名胜管理委员会曾对五峰书院进行简单修葺。一九三八年,浙江省政府搬至方岩办公,五峰书院被辟为省主席办公室。一九四三年,改为永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一九五九年,改为永康师范学校。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四十五年(1780),程尚斐在众人的协助下重修五峰书院,一年后功成,为述宋元明理学之昌盛并载先贤讲学之事迹,遂将“理学渊源与夫书院颠末汇为一帙”,借以流示后人。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八卷首一卷,书前有程尚斐序,末有应望梧、程士英、卢德基跋。卷首为序、弁言、凡例,卷一志名胜;卷二志传略;卷三志附载传略;卷四、卷五志艺文;卷六志杂纪;卷七志赋、诗;卷八志建置。其主要内容为宋以来先贤在五峰书院讲学传道诸学术活动及与此有关之诗文。清《续文献通考》有著录。

是书为程尚斐所纂辑,《传略》和《杂纪》部分记宋明儒学家事迹与诗文尤详,于研究宋明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东明书院志》不分卷

民国郑兴恺等编,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郑兴恺,具体资料不详,编有《东明书院志》。

东明书院在浙江浦江。原名东明精舍,元初,青田尉郑德璋建,族中子弟年满十六岁者皆读书其中。后德璋子扩建,有屋二十楹,前堂后寝,东西两侧为成性、四勿、继善、九思四斋,另有问难所为敬轩,鼓琴处为琴轩,退息室为游泳轩。初聘吴莱主讲席。元统二年(1334),宋濂慕名来学,翌年起继主讲席二十余年,“敦本立教,孜孜不倦”,一时人文蔚起,负笈来游者有天台方孝孺等。明末毁于兵。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何子祥扩建浦阳书院,义门郑氏亦闻风而起,族人集资移建于郑宅村口,改名东明书院。前厅居业堂为诸生会课之所,中庭薮飞处为讲堂,内有敬轩为堂寝,南北各造厢房十楹为诸生肄业之所,大门北向,与东明山相望。乾隆五十一年、嘉庆十一年(1806)、道光二十二年(1842)相继修葺。清末改为东明高等小学堂。一九七六年前后,内部房舍进行拆除改建,仅存部分厢房、围墙和乾隆壬午年立“东明书院”石匾。现为郑宅镇中心小学。

《东明书院志》始纂于乾隆三十年,后郑氏族人于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民国十一年,浦江郑氏重修族谱及祠公祭簿,因原志舛误不少,且时隔久远,世殊事异,志中内容不相符者甚多,恐嗣后遗失愈多,稽查愈难,遂一并重修之。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书前有何子祥、陈芷湘序,末有郑兴谊跋。前后分别志题名、旧记、劝学诗、书院章程、捐产、捐银、书院产业等,其主要内容为书院钱粮产业。

是书为郑兴恺等编,《捐产》《号亩》等部分所记乾隆以后书院教育经费的筹集及管理使用情况尤详,于研究清代教育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广学书院志》四卷

清徐光硡、柳羽仪、周秉位等纂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印本。

徐光硡、柳羽仪、周秉位等书院纂辑者,皆通化乡人。

广学书院在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清嘉庆十五年(1810)乡人建,为一乡子弟肄业之所。道光八年(1828),乡绅重建。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张兆芝捐资倡修,晓谕阖乡富户出资重建。光绪十六年又有修葺,“延师会课,未尝间断”。至光绪二十九年,乃有修志之议。

是书半页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双边。凡四卷。卷一、卷二为书院志序、书院记文及修志董理姓氏、书院落成诗、书院十景诗,卷三为各姓书屋捐款、田亩捐款,卷四为各姓银钱捐额、重建书院各姓银钱捐额、递年所聘山长姓氏及书目、应交税粮、条规与补遗。全书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广学书院的历史沿革、建院经费、历年山长、书院条规等内容,是反映清代基层书院的珍贵史料。其卷三所收的《书院议》为乡人对改书院为学堂所发的议论,可窥见基层士人对此事件所持的态度,是十分难得的史料。《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重建凤梧书院募增膏火全案》不分卷

不著纂人,清光绪刻本。

凤梧书院在浙江龙游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秦淳煦捐资倡建于学宫之西。二十二年书院建成,所计屋共百十数间,又以捐输余钱置买田亩,以充膏火并修理之费。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高英倡议恢复,工未竣调离。二十年,知县邹寿褀始招生童,县人余庆椿为山长。次年,新任知县张烛捐俸续建,并清理院产,购置图书。二十九年改高等小学堂。

光绪十四年,高英任龙游知县,劝谕一县捐输,重建书院,是书即为有关此次募建膏火重建书院的相关公文。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三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其主要内容为光绪十四年至十五年间,龙游知县高英为募捐膏火重建书院时与上级衙门往来公文汇编,详细记载了凤梧书院建院资金来源、征收情况及上级官员对此事的态度,是了解清代地方教育实态的重要史料。《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姚江书院志略》二卷

清邵廷采等辑,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本。

邵廷采(1648—1711),字允斯,又字念鲁,浙江余姚人。年二十为县学生,曾主讲姚江书院十七年,编有《姚江书院志略》,著有《宋遗民所知录》《明遗民所知录》《东南纪事》《西南纪事》《思复堂文集》等。

姚江书院在浙江余姚。前身为半霖义学,明崇祯十二年(1639),邑人沈国模、史孝咸、管宗圣建,祀王守仁。邑中士有志节者,均寝食其中,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课。盛行讲会制度,黄宗羲、史孝咸、沈国模等曾主讲其中。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据浙东,义学几毁于兵。十四年,郑锡元等重修,并改名为“姚江书院”。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韦钟藻移建于城南巽水门内角声苑旧址,并请邵廷采主讲席十七年,以讲求程朱理学为主,竭力调和朱陆学说。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重修。乾隆三十八年,又复整修,重建中堂,修理后楼。五十九年,增建庑楼,添置膏火。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时期,曾作小学校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书院遗迹被完全拆除改建工厂。

乾隆五十九年,姚江士大夫重修书院,功成之后,为记创建者修复作兴之辛劳,遂增补邵志,重付剞劂。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二卷,书前有茹棻、邵廷采序。上卷志书院兴建缘起、纪事、附记、规约、会则、祀议、祀典;下卷志先贤传记、祭文、藏书引、学田花号,其主要内容为书院纪事、规约和姚江阳明后学传略。

是书为邵廷采纂辑,先贤传记部分记沈国模、管宗圣、史孝咸、王朝式、韩孔当、史显臣、邵念鲁等王门后学事迹尤详,于研究明清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龙山书院课艺》不分卷

清佚名编。

龙山书院在浙江余姚。原为龙泉山中天阁。明嘉靖初王守仁讲学于此,弟子联有讲会。后变为尼庵。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刘长城建为书院。架楼数楹,下为讲堂,楼上以瞻眺。诸生肄业于楼,上下左右方丈之室三十余间。西屋三楹为山长偃息地,东屋五楹为诸生庖湢所。每岁延师课士。首任山长为李惠适。诸生“心文成之心,学文成之学”。月课时,“士之挟卷而来者环列桥门”。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光绪五年(1879),知县高桐重建,恢复旧貌。书院改制以后退出历史舞台。今被辟为王阳明与余姚史迹陈列所。

是书辑者佚名,刊于清代。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无序跋。书前目录题有“贞集”,或还有“元集”“亨集”“利集”也未可知。贞集以诗词为主,不分卷,内容包括:五古六题十七首,题如《插秧词》《文种送范大夫游五湖》;七古十一题二十首,题如《插秧词》《永周湖放生歌》;七律二十七题五十一首,题如《新茶》《牛女渡桥后以诗酬灵鹊》;五绝二题二首,题如《若耶溪采菱曲》《咏越郡人物》;七绝六题十六首,题如《贺家池打鱼谣》《饯燕》;词五题八首,题如《络纬词》《秋霖叹》;杂体文一题六篇,题为《拟崔子玉座右铭》。总计一百二十篇。收录课艺较多者有:史福济、沈球九篇,沈镜煌、史英济七篇,胡谦六篇。部分诗词篇末附有评语,点评人不详。是书内容丰富,编排得当,对于研究清代浙江地区书院的教学、考课情况以及清代文学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九峰精舍文集》六卷首二卷

清王棻手订,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王棻(1828—1899),字子庄,别字耘轩,浙江黄岩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历任九峰、清献、文达、正学、正文、莲城、中山、东山、经训等书院掌教。著有《曲礼异义》《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汉书补正》《重订历代帝王年表》《明年表》《大统平议》《明大礼驳议》《中外和战议》《台献疑年录》《希倪子》《折韩》《辨章》《柔桥文钞》等,纂有《黄岩县志》《青田县志》《永嘉县志》《仙居县志》《太平县续志》《杭州府志稿》等,编有《九峰精舍文集》《台学统》。徐世昌《清儒学案》有传。

九峰精舍在浙江黄岩。清同治八年,黄岩知县孙熹改建于九峰山九峰寺旧址。有敷极堂、梯云精舍、吴公祠各五楹,分别为师儒讲习、诸生休憩及崇祀先达之所,另有名山阁、仰高亭为藏书、游憩之处。光绪二年,大门及垣墙并圮,知县王佩文重修。一九一二年,改为黄岩县立图书馆。一九二七年,于名山阁对面建祠五间,祀书院历任山长。抗战期间,黄岩县立中学曾一度在此办学。一九四九年后,改为黄岩县委党校。二〇一六年重建。

同治八年,孙熹仿杭州诂经精舍于黄岩建九峰精舍,立教以研习经解词赋为旨。二十余年间,书院生徒之声名鹊起与进士及第者辈出,掌教王棻乃筹划刊印其课卷。起先本欲以同治九年至光绪十六年之课卷梓之,但因甄录未备,故先将光绪十七年、十八年两岁之课卷印行,即成此集。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六卷首二卷,书前有王棻序。卷首上志精舍沿革、规章与九峰山事迹;卷首下录掌教王棻拟作十五首及官师题名,分别为王棻《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说》《西伯既勘黎解二首》等经解文章十五篇及同治、光绪年间黄岩知县及书院掌教、肄业诸生之姓名、字号、功名等。卷一至卷六为经史论文,包括《周易王注间涉老庄考》《易文言首节非孔子所作说》《古文尚书伪孔传多用汉儒旧说考》《顾命以大丧用吉服解》《太姒为文王继室考》《春秋孔子特笔考》《春秋新周故宋辩》《礼记四十九篇有经有记有传有考论》《礼记郑注正定错简误字考》《杂卦传大过以下卦不反对说》《文王受命称王改元辩》等文章四十三篇,其中光绪十七年二十七篇,十八年十六篇。清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有著录。

是书为王棻所手订,其载清代九峰精舍生徒经史文论之作,甚为丰富,于研究清代九峰精舍的学术探讨及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