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晚明瀛山书院的学术嬗变: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晚明瀛山书院的学术嬗变: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钱、王记文均以朱子晚年定论为突破口,意在促使书院在学术上由朱趋王。周氏身为阳明再传弟子得与朱熹、詹仪之二贤并祀,反映出隆庆年间阳明心学在瀛山书院的显著地位。万历后期阳明门人在学术上的分化及东林诸儒对王学左派的严厉批评,成为方应时与瀛山书院学术转向的重要背景。

晚明瀛山书院的学术嬗变: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瀛山书院位于浙江淳安县城西北四十里,肇始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中宣大夫詹安为子弟读书应举而建的双桂书堂。南宋时,詹仪之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真德秀相友善,书院也从单纯追求举业转向讲明理学。乾道至淳熙年间,朱熹常往来瀛山与詹仪之论学,商补大学格致章,更有《咏方塘诗》传世。从此,朱子理学成为瀛山书院所秉持的学术正统,为后世不断构建与加持。

明隆庆年间(1567—1572),王畿门人周恪任遂安县令,在方应时家族协助下复建瀛山书院。周恪字有之,号少峰,太平人,与兄怡俱受学于王龙溪,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于乡,授遂安令。[6]在遂安,周恪注重以理学接引士子,作《格致微言》《致知难易解》与诸生讲论,以改变士风。隆庆二年(1568),周恪访詹仪之墓,立碑彰表,又与诸生访瀛山书院故址,有意兴复。生员方应时、方世义等会意请修,率方氏家族子弟捐赀聚材,于隆庆三年九月建成。兴复后的瀛山书院共有房屋二十四楹,设二贤祠奉祀朱子与詹仪之。为在瀛山书院倡导阳明学说,周恪特意延请王门高足王畿、钱德洪分别撰写《瀛山书院记》与《瀛山三贤祠记》。钱、王记文均以朱子晚年定论为突破口,意在促使书院在学术上由朱趋王。

隆庆四年(1570),应周恪之请,王畿赴瀛山与遂安生员方应时等发起瀛山讲会。龙溪“泝富春,登瀛山,坐格致堂,举朱子晚年定论合文成奥旨,参订扬搉,镌之石,相与赓方塘诗而别”[7]。在龙溪倡导下,阳明心学已然成为该时期瀛山讲会之主题,“隆庆庚午,周侯恪以礼请抵瀛山,发明格致之学,风驰云附,称盛绝焉”[8]。隆庆五年,周恪升任顺天府司理,瀛山讲会在方应时主持下与天真书院相连属,获得进一步发展。嘉靖年间,钱德洪、王畿相继从绍兴移居杭州,担任天真书院主讲。每年四方弟子于春秋两次集聚天真,祭拜先师,随后举行长达一个多月的讲会活动,动则百余人,成为整个王门后学讲学传道的大本营。天真书院会讲时,方应时尝率瀛山诸生“担簦趋函丈受业,印证宛陵之所论说,昭若发蒙矣”[9]。隆庆四年秋,方应时中举,方志载其虽“登贤书,公不喜得隽,而喜聆钱、王绪论”。王畿为此作《梦徵篇》勉励方氏以讲明圣贤之学为己任,不负师友兴办瀛山讲会之期望:

方子质美才逸,志余尚友。吾友少峰令武强,育才兴学,群邑校之秀彦课业之外,益进之圣贤之学。方子得所依归,所志益锐。……所望方子益厉此志以终始于学,充其质将日进于高明,达其才将日跻于宏远,为一方士人之赤织,使此学日底于悠久,不负少峰子师友期待之意,方为大丈夫经纶事业。区区一科第之荣,知未足为方子轻重也。[10](www.xing528.com)

隆庆六年二月,瀛山书院将周恪奉祀于朱子之右,改二贤祠为三先生祠。周氏身为阳明再传弟子得与朱熹、詹仪之二贤并祀,反映出隆庆年间阳明心学在瀛山书院的显著地位。

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禁毁讲学书院,瀛山书院因讲论阳明学说面临废毁,在方应时斡旋下终以朱子过化之地,后人奉祀文公之所免于鬻废。“万历十年壬午夏五月,张江陵柄国,疏毁天下书院,令甚竣。瀛山亦因撤门额,不敢护。时方缮部尹长泰,长泰故朱子治邑,民祠于书院以祀。当道迫鬻,缮部力疏留之,瀛山亦援此例得不鬻废。”[11]万历八年,方应时任长泰县令,正值朝廷禁毁书院。方氏在上报文书中奏明“本县只有朱文公祠一所,别无书院。……嘉靖乙酉年掌县事推官黄直更修,内扁瞻山仰斗门揭文公书院,历年春秋在此祭祀,并无生徒占住讲读经。”[12]意在阐明文公书院只是祭祀朱子的祠宇,非聚徒讲学、妄议朝政之书院,不属朝廷禁毁之列。因方应时据理力争,不仅长泰文公书院得以保留,瀛山书院也因属朱子过化之地援例免于废毁。

瀛山书院因讲论阳明学说在万历年间险遭废毁,借助奉祀朱子之所才得保存的教训使方应时家族在此后的书院活动中采取了逐渐淡化阳明学,凸显朱子学的策略。万历二十六年(1598),方应时致仕归乡,与当地诸生继续讲学于瀛山书院。黄居中为方氏所作《行状》中评价其“即名王氏学,然实宗朱而衷陆”,可见其晚年在学术上确已呈现出由阳明学向朱子学的转变。方志也称其“锐志潜修,一宗紫阳之学”[13]。万历后期阳明门人在学术上的分化及东林诸儒对王学左派的严厉批评,成为方应时与瀛山书院学术转向的重要背景。“某生日自新建学兴,左袒陆而弁髦朱氏矣。要之袭躬行者以貌,袭神解者以言,揆以由中百不得一,即庭内不能无操戈,况望门而瞰者乎!”[14]讲明理学之外,方应时还将精力投注于教化乡里宗族,以朱子家礼维风导俗。“取冠昏丧祭之仪与家礼、集礼合者,刊定一书,示族姓闾里勉共遵守。”[15]万历三十三年秋,方氏族人在瀛山书院三先生祠左新建方先生祠专祀方应时,有意忽略其早年信奉阳明学之事实,将之直接与朱子相联结。“一生命脉精神不啻与考亭相融结。在长泰士民尚铭其绩,奉祠配享,矧吾侪可无崇报之礼乎?”[16]天启二年(1622),方世敏编纂《瀛山书院学规》,从集事、讲学两方面指导书院士子修身、治学与处事。学规在制定上以“宗法紫阳,动中规矩”为原则,重新确立了瀛山讲会以朱子学为宗的学术旨趣。“他日朱子谓黄斡曰:吾道之托在此。愚谷子此规,安知不为隔世之直卿耶?”又如“吾侪果能恪遵夫格致诚正之训,以认取夫源头活水之趣,则一切条教皆属烦称”[17]。在方氏族人经营下瀛山讲会一直持续到清初,讲习内容已由阳明心学返归朱子理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