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人间是否应该表达感谢之情

亲人间是否应该表达感谢之情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我们认为太客气的“谢谢”,并不是疏远的代名词。所以,何不解放自己,解放亲人,走出“理所应当”的循环,发自真心地对每一个善意说“谢谢”?几个月前,我还是那个坚决抗议家庭内部说谢谢的传统分子。这对意大利夫妻,“谢谢”源源不断。简单来说,你说“谢谢”的同时,多多少少有一种提醒自己要感恩的作用。

今晚感慨良多。跟一位母亲通了电话,她因为儿子的事情感到苦恼:好像孩子对自己不够孝顺。因为这件事情,我们聊到了亲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中国社会里亲人之间的“理所当然”与西方社会里亲人之间的“相敬如宾”。

中国的父母似乎天生就必须为孩子牺牲一切,孩子则天生就要对父母百依百顺。这种互动中,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孩子对父母的关怀,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这种理所当然,甚至到了“你对我好是你应该的,你一旦对我不够好,你就是欠了我的”的程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孩子给父母打电话,很有可能听到的是:“怎么这么久才给家里来电话?”父母怨,孩子也内疚。潜意识里,双方都把打电话当成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是值得感谢的事情。

而西方,父母和孩子打电话会说些什么?机缘巧合,我和一对意大利父母一起生活了一个月。这个月里,他们的孩子给他们打了两三次电话。而这位意大利妈妈都对孩子说些什么呢?“哦亲爱的宝宝!”“谢谢你这次来电话!拜拜,要好好的啊!”当然不能太泛化地说所有西方人都这样,但个例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一种社会风气,况且,这还发生在家庭观念同样很重的意大利人身上。可见,我们认为太客气的“谢谢”,并不是疏远的代名词。

像这样“客气”的对话,几乎不可能发生在中国的父母子女之间:太肉麻,中国人含蓄,听不得这样的措辞。而且,为何要感谢?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这种莫名的亲情使命感让中国的家庭关系变得沉重,这当中夹杂着太多的“理所应当”“你欠我的”。我们身上背负着许多“责任感”“仁义”,有时候这种隐忍与信念能换来一些深厚的感动。但同时,当我们没被同样对待时,失落感也会更强烈。当然,没什么重大矛盾时,一切顺风顺水,而当出现危机,总有人会透不过气,“该”与“欠”的獠牙便露出来了。所以,何不解放自己,解放亲人,走出“理所应当”的循环,发自真心地对每一个善意说“谢谢”?

几个月前,我还是那个坚决抗议家庭内部说谢谢的传统分子。为什么抗议?很简单,老公老跟我说谢谢,我实在受不了,简直太肉麻、太见外、太不自然了,为此我们争论好多次,甚至连汉语里面“谢”一字有拒绝的意思这种论据,我都搬出来了。比如“谢客”“谢绝”,都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用词。像“我谢谢你啊!”这样的表达,似乎也不是什么好话。所以,我一直坚信自己的立场,直到住进了意大利的家庭,才开始动摇。

这对意大利夫妻(之前提到的意大利父母),“谢谢”源源不断。吃完晚饭,丈夫给妻子拿了一块巧克力放在桌子上,妻子看到了,开心地笑了:“uhh che bellezza!Grazie”(棒棒哒!谢谢!)。是的,你没听错,我每天都要经历这种恩爱场面好几次。我至今鲜见他们这样的年龄的,仍能保持着这种带有点儿童趣的恩爱“老夫老妻”。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不是这种“相敬如宾”的相处方式,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在感恩中能愈久弥香,而不至于在理所当然的互相索取与互相绑架中消耗殆尽。(www.xing528.com)

可能你会间,感激为何要说出来?心里知道就好啦!但是,为什么不说呢?如果内心真的认为应该感恩,为什么不用语言表达出来呢?认知语言学之父Geonge Lakoff(乔治·莱考夫)认为,话语塑造我们的思维框架。当我们重复地说一个词,这个词不仅反映我们的思想状态,同时也会反过来加深自我认知。简单来说,你说“谢谢”的同时,多多少少有一种提醒自己要感恩的作用。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做的比说的重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说不重要,内心知道就好了。而西方的文化似乎更崇尚表达,尤其是感恩之情。数据表明,英语中thanks/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是240次/百万词,意大利语中grazie是351次/百万词,而汉语中的“谢谢”却只有少得可怜的34次/百万词(数据来源于sketch engine TenTen corpora)。

这似乎差得有点儿多。中国人是如此不爱口头感恩,坚信什么都能通过行动传达。但仔细想想,行动与言语之间并没有矛盾关系。真正让人抗拒的是只有言语,没有行动。但如果是行动再加上表达,难道不是锦上添花吗?

确实,对于已经沿袭多年的相处习惯来说,再做改变很难。如果父母听到我说谢谢,他们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我们这么多年的相处模式都是“心知就好”。

无论如何,最重要的并不是说或者不说。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能不能感恩亲人对自己的付出,同时也对(你认为的)亲人可能对自己的误解和偶尔的忽略,保持开放的心态。

(余丹妮 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