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受校园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下面我们从校园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加以分析。
(一)文化环境
1.高校文化的概念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文化系统。具体地说,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同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校园文化,是外延更加深厚和广阔的校园文化,是最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总的来说,高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
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指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主要包括学校的标志、生活设施、教学科研条件以及校园建筑物等显性文化。它是通过高校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载体来体现的。它是以物化的、视觉化的方式体现该校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价值观,唤起师生高尚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校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高校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各项活动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高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一所高校的精神是价值观的核心,是全体教职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经过有意识地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是高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维系高校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高校精神”这一概念就是把高校人格化,它是由高校的传统、经历、文化和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高校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一所高校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所高校的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所高校最宝贵的核心优势和精神财富,它不是可无可有,而是必不可少。正如美国IBM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所说,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相比,取得何等成就主要决定于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内在动力,这些比技术水平、经济资源及组织机构等重要得多。
2.高校文化建设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怎样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组织的凝聚力强,才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才能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凝聚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对个人的吸引力或者个人对组织的向心力,二是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吸引力或黏合力。组织的吸引力,不仅与物质条件有关,更与精神条件、文化条件有关。组织的文化是组织凝聚力的根本,缺了它就无法满足成员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精神需要。高校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教师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
(1)高校物质文化的基础作用
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向心力。高校物质文化为高校管理提供最直接的环境,它是通过校园结构布局、人文景观、建筑风格、绿化与美化、环境卫生等来表达的。物质文化既显示学校本身的实力,也表现组织不断进取、追求发展的决心。此外,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的文明格调必须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而高品位的环境文化在为高校塑造良好视觉形象的同时,也塑造着高格调的高校文明。一种高品位的学校物质情景蕴藏着颇具价值的教育影响力,这种教育影响是通过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这种精神理念的环境化、视觉化和物化达到精神理念教化的目的,从而对学校教师的性格、心灵、思维、情操等产生全方位的作用。当这种文化格调和影响传递到教师后,可以更好地引起他们对学校的认同,让其有一种归属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其在教学和科研上贡献自己最大的能量,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努力。
(2)高校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
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的一种文化理想,也是高校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能更好地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体现文化的超越性与创造性。它不是外在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独立物,而是内在于高校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之中,内在于高校的各种活动之中。一种优秀的高校精神文化与高校的管理理念是相通的。这样,高校的精神文化就使高校管理带有某种精神气质,并在其背后支撑着高校管理工作。(www.xing528.com)
价值观或价值取向是高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是高校教师的行为与态度倾向的基础。共享的价值观能在高校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凝聚力,从而使高校教师融合到集体之中,产生一种归属感、责任感、优越感。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还表现在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与导向上。精神文化能使高校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到高校发展的目标上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高校的特点与优点,明确自己的工作对高校的意义,从而焕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与献身精神。
高校的精神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充满自由和创造、理性和激情,表征着人内在的无限性。在数学界,有德国格廷根大学的希尔伯特学派;在物理学界,有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有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它们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摇篮,靠的就是各自的精神特质与浓郁的学风。因此,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积极营造一种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学术科研氛围,通过高校文化的塑造,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以促使高校更好地发展。
(二)制度环境
1.高校制度的含义
高校制度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及各种活动规则等,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一所高校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一套规章制度来体现对高校成员的思想、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这对高校各成员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规范和约束力量。高校制度对高校成员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高校的活动形态包括各种文艺的、体育的、科技的活动,以及各种仪式、典礼等,这些都内在地包含着某种应当遵守的规则。
2.制度建设对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通过高校制度建设,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合理配置高校教师资源,优化教师资源与结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素质,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求变创新,从而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完善的高校制度可以更好地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它可以为教师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与创造力,促使他们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和高校作出更大的贡献。相反,不健全甚至是不公平的制度不仅不能引导与激励教师,反而会让高校教师产生“逆向选择”。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从事社会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从时间上来讲又是相互冲突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导致的结果是资源配置作用失灵,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学术环境和整体发展。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制约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为此,高校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不断调整而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作出改进,以更好地发挥制度在加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方面的作用。
当然,高校制度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的表现形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经过一个认知和内化的过程。只有当高校的制度被高校成员真正认可、接受,形成共享规范时,才能对其行为、态度产生深层的影响。但是在当前特定的环境下,传统的观念、思维以及行为还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倡导的理念、坚持的原则以及指导思想等必须要取得教师的认同,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
总之,高校制度建设就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为了能更好地完善与改进现行制度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调动高校教职工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积极引导他们求变创新,从而为社会、为国家、为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大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