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芦盐的生产运销情况简介

长芦盐的生产运销情况简介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芦盐的生产,最早是使用煎晒两种方法。长芦盐的产量,因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而逐年各异。长芦盐的运销数量,明朝末年为二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引。民国四年,北洋政府规定长芦盐年销量为三百五十万担,到民国十五年为止的十几年中,芦盐销量一直保持了上升的趋势。盐属于笨重的商品,长芦盐行销数量大,地域广阔,因此运输是很重要的。

长芦盐的生产运销情况简介

长芦盐的生产,最早是使用煎晒两种方法。如旧有的阜民、石碑、济民、归化四场生产的盐,是用锅煎制的;兴国、利民、海丰、深州、海盈、阜财、利国、严镇等九场,是开滩晒制的;其余几场则是半煎半晒。直到清朝末年,才都改煎为晒。当时盐的生产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殊途同归,总的说来,始终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

由于煎盐晒盐的生产方法不同,生产出来的盐之质量亦有差别。盐质的优劣以颗粒的坚松、颜色的纯杂、味道的厚薄为标准。开滩晒的盐,作颗粒状,名叫大盐。用锅煎制的盐,作粉末状,名叫末盐。两者比较,末盐味道醇厚,大盐稍逊。丰财、芦台两场近几十年来,虽然都采用了滩晒的方式,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盐质亦不一样。丰财场塘沽各滩生产的盐,稍微带些淡褐色,颗粒大,结体坚,味道厚,是芦盐中的佳品。

长芦盐的产量,因自然条件的不断变化而逐年各异。民国初年,丰财场和芦台场每年产量各为二百二十万担左右。在此以后产量虽不太稳定,却一直有增无减,如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1928~1930),平均年产量为三百三十九万五千四百余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丰财场产量为二百九十六万三千一百一十担,芦台场为五百八十七万六千三百八十担,合计比民初增长一倍多。

长芦盐的销地,在明朝初年仅有北直隶和河南彰德府所属安阳汤阴临漳、林县、内黄武安、涉县等七县,卫辉府所属汲县、新乡、获嘉、淇县、辉县、延津、濬县、滑县、封邱等九县。明神宗万历年间,河南开封二十三州县改食芦盐。清朝续有扩大,到清末为止,长芦盐行销区域有直隶一百三十一州县及旧州、采育二营,叫作“直岸”;接近东北的永平府所辖的滦县、昌黎、临榆、乐亭、迁安、抚宁、卢龙等七县单划出来,称“永七岸”;河南开封、陈州、彰德、怀庆四府所辖五十二州县及仪封一厅,叫作“豫岸”;另外还有称作“京引”的北京(包括大兴、宛平二县)和称作“津武口岸”的天津和附近的武清两县。

民国初年,仍按前清旧制行销芦盐,至民国三年(1914年),始将河南、直隶及口北的一部分地区开放为自由口岸。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政府废除引岸制度,实行自由运销后,长芦盐除直隶、河南外,还可运销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也叫扬子四岸。(www.xing528.com)

长芦盐的运销数量,明朝末年为二十三万九千八百五十引(每引六百五十斤)。清朝以后历年递增,至清雍正年间销量达到九十六万六千零四十六引。清道光年间曾几次减停,因此到清朝末年芦盐的行销数量下跌到六十六万二千四百九十七引。

民国四年(1915年),北洋政府规定长芦盐年销量为三百五十万担(每担一百斤),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为止的十几年中,芦盐销量一直保持了上升的趋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芦盐开始向日本输出,行销数字更大,当年共销九百三十九万二千二百一十担,其中输往日本的为四百二十四万担。

盐属于笨重的商品,长芦盐行销数量大,地域广阔,因此运输是很重要的。历史上的芦盐运输大体分为陆运和水运两大类。陆运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牲口大车;水运则是利用帆船、槽船等小木船,通过北运河、淀河(又称上西河)、子牙河(又称西河)、蓟运河(又称东河)、南运河等水系将芦盐运往直岸各地;运往豫岸的芦盐,大都由御河运输,有的由大名白水潭分运,有的由大名龙王庙分运。清光绪以后,京奉、京汉、京张、津浦铁路先后建成,这几条铁路线都经过长芦盐销岸,因此凡属沿铁路线地区,均改由铁路运输,就近落厂后,再用大车分别运至各县的盐总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