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〇年,张大千二十二岁。与九弟张君绶在上海从李瑞清、曾熙二师学书画。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别署清道人,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入翰林,最善书法,行书得黄山谷神髓,真书出晋、唐。偶画山水、花卉、佛像,亦以书法笔墨行之,古拙超逸,别具风格。晚年在上海以卖字画为生。曾熙(1861—1930),初字嗣元,更字子楫,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一九一五年后,始终在上海卖字,书法得《夏承碑》及《张黑女》神髓。年六十始作画,自谓作画“师万物”,其山水、松石在程嘉燧、戴本孝之间,能用篆隶笔意为之,不求形似,别有逸致。他们是近代大书法家,故有“曾李”之称。
在名师指导下,张氏兄弟获益甚多。在书法上,二先生要求张大千学写魏碑入手,因魏碑风格多样,水平较高,开隋唐楷法之先河。在绘画上,二先生不喜欢“四王”(清初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石谷)的山水画,虽然他们绘画技法上功力很深,但一味泥古,作品缺乏生气。曾、李喜爱清代石涛、八大山人的画,喜其笔墨纵横,富有生气,风格突出。在名师高徒交流中,曾、李尽其所藏,供张鉴赏,使张大千得亲见石涛、八大山人、石谿、渐江、徐青藤、陈白阳以及扬州八怪等名家作品,大开眼界,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www.xing528.com)
曾、李二位老师擅长文人画,讲究笔情墨趣,重视文学修养。而文人画一般地回避社会现实,玩弄笔墨形式,内容空虚贫乏。这对张大千虽有一定影响,但张能敢于打破藩篱,倡导并终身躬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张在二位师傅指导下,学到的东西很多,但主要的还是笔法。中国画的特点是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和线条的运用上是紧密相连的。由于笔法的掌握,为张后来的艺术造诣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年李瑞清师逝世,张大千执弟子礼甚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