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附图16、附图18、附图27、附图28)
攻克来凤山后,腾冲围城作战又持续了近50天。即便在当时,后方的国民对远征军旷日持久的攻势也感到困惑不解。作为亲临火线采访的记者潘世征,颇感有必要在其采写的战地通讯中释疑:
反攻腾冲的我远征大军,自从飞渡怒江,肃清高黎贡山及来凤山等地1.5万余平方华里面积内的敌寇以后,全部作战的目标,只剩下了12平方华里的一个县城了。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县城,老是攻不下呢?
到过腾冲的人,立刻会来辩论,说:这腾冲城墙是全用三四尺宽的大石块,造成的一座坚固的堡垒。我国数千年历史上,西南的历次边患,促使城墙一天比一天建造得完整和坚强。再者,这个城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完全是大盈江流域平原纵横交错的水田及河流,现在正是水稻生长的时期,翠绿的水田汪洋一片,成为拱卫城垣的天然屏障。向城墙接近,只有南门外及东南、西南二城角。
除有石头及泥潭保护之外,两年来敌人还在城垣之上建立了几百个小堡垒及防御工事。又为了防止我空军的进袭,城内每一所房屋的下面,都用大石块造了巨大的坚固防空洞及交通壕,这些条件都造成了这次反攻腾冲城垣时,攻城及巷战中,我军遭遇的重大困难。
我军血战攻克来凤山之后,腾冲全城早已在居高临下的大炮射程之中,敌寇的命运,是全部被控制了。可是顽强的敌寇尚以为他的武士道精神应用得当,后方的援军,更可及时来临,所以凭借他两年来所储藏的大量的粮弹,以及从近城各乡镇中搜罗去的牛猪等副食,准备死守到10月底,来完成他的迷梦。故对我自来凤山上直冲到腾城垣的大军,仍轻蔑和忽视。[1]
关于日军在腾冲的城防工事,李嘉祜在4月份提交的《腾冲敌情报告书》所记,应为我军制定攻击部署的重要参考依据。据其撰述,腾冲日军工事分为野外、街市两种:
野外工事:多凿入土中,或建土石房子,四面战壕,伐木倒地,连摏三尺,以为障碍。又用铁丝、绳子拴铜铃、洋铁筒及狗,以防我军夜袭而有响动。
市区工事:四城门用砖土木石塞堵,仅启南门以通出入,又于东、北、西三门外,各筑炮楼一座,高二丈许,皆以土木石砖筑成,城墙多掘炮眼,又穿凿城埂若干处为掩蔽部、驻军及藏军火,并穿通垛眼于城外。每街市路口,则架设竹木土石工事,以栅木铁丝网围之。
李嘉祜还补充介绍,因我空军历次轰炸目标较为准确,日军已怀疑城内有我方情报人员活动,故战前将城内老居民完全逐出,禁绝我内外情报联系。[2]这一点,后来客观上减少了平民伤亡,但日军的动机却是为自身安全考虑。
战后,日军公刊战史中披露的情况,基本印证了李嘉祜所提供情报的准确性:
(腾冲)防御设施概要:
1.在各门外及各城墙角建造石材及混凝土的碉堡,围上铁丝网,在其前方周边构筑简易的掩盖阵地。
2.在各城门上及各城墙角上设置用泥土、土木所构成之中强度有掩盖的炮座及机枪座,并在各面城墙下方构筑兼作防空壕使用之居住场所五六处。
3.城内各大街道周边构筑轻掩盖阵地,与交通壕相连结,并随处设置防空壕。
4.促城外市区之居民迁移,扫清主要地点之射界。[3]
在预2师攻击来凤山期间,第20集团军即于7月27日18时下达攻城命令:
腾冲附近残敌,业已遁入城内,似图固守待援。集团军决心以主力围攻腾冲城内之敌,一举歼灭之。
第54军,附重迫击炮一营,向腾冲城南门亘西门、北门至东门(不含)之线攻击;配属该军指挥之预备第2师,先固守来凤山及来凤寺,随时准备策应作战。
第53军,应以第116师附重迫击炮一营,及该军山炮营,向东门亘南门(不含)之线攻击;该军第130师,除担任南甸对西警戒,及马垒、龙头街、蛮乃对龙陵之警戒外,应抽调一部位置于倪家铺附近,以策应第116师作战。[4](www.xing528.com)
集团军命令特别规定:攻城作战开始后,各部“凡生获俘虏一名,由本部奖洋1000元”。[5]
54军奉命后,即决心保持重点于城南方面,乘我空军轰炸城垣取得成果,或爆开缺口时,一举突入城内展开巷战。以36师附重迫击炮一营(欠1门)、山炮一连及火焰放射队(欠2具),担任城西南之攻击;198师附重迫击炮1门、军山炮一营(欠一连)及火焰放射器2具,担任北门亘东门(不含)之攻击;预2师以第6团固守来凤山,主力集结于来凤寺附近,为军预备队;所配属之第6军炮兵营为军炮兵队,位置于老草坡附近,以火力支援36师攻击,以一部制压敌炮兵。
53军奉命后,即以116师附重迫击炮一营、军山炮一营、工兵营(欠一连),展开于东门亘南门(不含)之线。130师附山炮2门,仍防守马垒、上下勐连之线;其389团(欠一营)为军预备队,位置于大董附近。[6]
关于此时日军之应对,据日军卫生兵吉野孝公回忆:
敌人渐渐地逼近了城墙。联队本部决定在城内与敌人展开决战,为此所有人员立即开始作战前准备。各自的守备任务及人员部署已经确定,其情况如下:
东面、东南角、西南角各阵地,第2大队主力400人;西面、西北角、北面阵地,早濑混合部队200名;北面、东北角、饮马水、水田、税关[7]各阵地,高木中队的混合部队300名;中门(即文星楼)附近阵地,本部预备队200名,加上野战医院的部分伤员200名。我被安排在高木中队的附属部队里,从东北角阵地被调到东门前的饮马水阵地,由竹迫小队长指挥。此时的守备队共有1200人,要迎击已层层包围我们的4万敌军,敌我兵力悬殊30余倍。[8]
据日军战史,6月27日148联队第3大队转往龙陵后,据守腾冲日军为2025名。按吉野孝公记述的数字,在包括来凤山之战在内的腾冲外围战事中,我军已歼灭日军800余人。关于我军兵力,吉野孝公记述6月27日约为6万,攻城开始后约为4万。但据我方史料,在渡江反攻时,第20集团军总兵力也不过46000人[9],每个师均为七八千人。经历高黎贡山和腾冲外围攻击作战,以伤亡30%做保守估算,即尚余32200人(战斗中各部均未获得补充)。则我与敌兵力对比约为26∶1。[10]因此,吉野孝公这一记述虽有所夸大,但大致符合实情。
————————————————————
[1] 潘世征:《铁城顽寇就歼记》。据其战地通讯集《战怒江》,第99—100页。
[2] 据腾冲县政府民政科长、国民党腾冲县党部书记长李嘉祜1944年4月20日呈报《腾冲敌情报告书》。
[3] 据日军对华作战纪要丛书《伊洛瓦底会战——缅甸防卫的失败》,第363页。
[4] 胡璞玉主编:《抗日战史》第二十九章缅北及滇西之作战(二),第193页。
[6] 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第51页。
[7] 即我方所谓税务司署。
[8] [日]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第48—49页。
[9] 军令部第一厅据远征军长官部呈报《滇西战役远征军参战人员和死伤统计表》计算。据《保山地区史志文辑》抗日战争专辑之三,第265页。
[10] 战后,日军第56师团战友会“云龙会”编撰的《拉孟、腾越——玉碎の实相》(第22页)中推定,腾冲战役中中日兵力对比为25∶1,松山战役中中日兵力对比为33∶1。经笔者核实,前者准确,后者应为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